杨绍华
画面就像是亚洲低收入国家的某条生产线,只是,主角换成了黑人与白人,对于枯燥单调的工作,他们甘之如饴。直到今天,美国仍在高失业率和高债务的危机之中挣扎,但,人民已经开始反省,美国人变得不一样了。
工厂劳工:
为了生活,甘愿站上生产线
走进千诗碧可蜡烛公司(Chesapeake Bay Candle)去年正式营运的新厂之后,首先进入一间小小的展示厅,墙上挂着千诗碧可1994年成立以来的历史照片,包括位于中国及越南生产线的制造现场:几名员工站在生产线输送带的两边,低着头,专注执行单调的劳动工作。
打开厂的大门,眼前画面一如刚才看到的越南厂或中国厂照片,只不过,主角换人了。一群美国劳工,站在嘈杂的生产线旁埋头工作着。
生产线的起点,一位中年妇女正从纸箱里拿出几个玻璃杯,整齐地放在输送带上。这个动作,她每天要执行6个小时,约莫要放上4500个杯子;而在1987年至2009年的22年时间,她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办事员。中年妇女穿着一件大概是从家里拿来的围裙充当工作服,上面难免有些脏污,但她不以为意:“我在这里做了8个月,当然,和以往的工作性质差很多;但,我爱这份工作,再怎么说,它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感觉。”2009年,她原本服务的公司因不敌景气衰退决定缩编,她是众多受害者之一。
生产线大约有20名员工,除了中年妇女,还有未满30岁的失业青年、放弃就读大学的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原本想去大联盟打棒球,但在选秀会中没有被任何球队选中。在千诗碧可创办人徐玫的眼中,这群涵盖不同世代与不同背景的美国劳工,工作态度并不算差。
刻板印象中,那群习惯借钱消费,不能吃苦耐劳的美国人,似乎已开始改变;而一场“劳动救国运动”,也就在民气可用的背景下,由政府发动,接着开始风起云涌。
工厂老板:
搬回美国,成本是主要考虑
去年圣诞节前夕,徐玫接到了一通意外的电话,电话那端来自白宫。
“听说你在马里兰州盖了一家新工厂……想请教,为何要到美国设厂?”徐玫回忆,对方大概一连问了四五个问题,而她则是据实以答,“搬回美国的主要考虑,就是成本。”徐玫开始描述一支来自中国的蜡烛,身价是如何在这几年快速上涨……
徐玫表示,种种因素加总起来,对于毛利率大约只有15%左右的民生用品业者来说,已经无法负荷,“把生产线搬回美国,成本并没有增加多少,反而可以缩短供货的时间。”
就在徐玫接到意外电话的两周之后,1月12日,她受邀到华府参加奥巴马召开的论坛,论坛邀集14家过去一段时间在美国增加雇员的企业,包括了福特、杜邦、英特尔、西门子、劳斯莱斯等,在论坛中,每人发言一分钟,奥巴马却让徐玫整整讲了7分钟。论坛结束,奥巴马宣布了“In-sourcing Jobs(工作回流国内)”计划,而其核心,就是要利用中国薪资调涨、美元汇率趋弱的大好机会,一举复兴美国的制造业。
市府官员:
QE帮我们一个大忙
场景拉到美国中北部的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市,中国劳动成本上升的效应,已充分反映在这传统《福布斯》杂志的近期调查中,密尔瓦基被列为“全美最佳制造业城市”的第二名。快速复苏的表现,甚至让奥巴马选择在此造势。2月间,他来到总部位于密尔瓦基市的玛斯特制锁公司(Master Lock),过去两年,这家公司开始陆续把中国的产能移回这里。
“30几年来,我第一次看到制造业在这座城市快速成长。”在密尔瓦基城市发展部门工作超过30年的马莎·布朗说,密尔瓦基是美国的传统制造业重镇,但自从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来此工作之后,这里的工厂首先是往美国南方移动,然后是墨西哥,接着遭遇全球化,工厂移往中国,然后是越南……谈到这个过程时,马莎·布朗以她的祖母为例。“祖母是1905年出生的,她一直在密尔瓦基的农业机具厂Allis Charmer工作,可以说是靠着这家公司过了一生。”但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受到工资不断调涨和全球化冲击,Allis Charmer结束营业,“祖母很幸运,她是在这家公司付不出退休金之前过世的。”
如同许多业者的意见,马莎·布朗也认为,美国近期的制造业复苏,主要是拜中国薪资调升与美元汇率贬值所赐,但正因如此,对于制造业复苏趋势能否延续下去,马莎·布朗还不敢把话说死。在马莎·布朗的观察中,密尔瓦基的快速成长,与美元弱势带动出口高度相关,“我甚至可以同意,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帮了密尔瓦基一个大忙。”
此外,她也认为美国重建制造业仍有关键课题必须克服:“劳动力!”作为密尔瓦基市政府城市发展部次长,马莎·布朗经常和区域内的各家业者沟通联系,“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是业者最感麻烦的问题之一。”她说,经常遇到的劳动力问题有两种:第一、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工不足;第二、美国人民投入制造业的意愿不足。?笏(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