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崇茂
湟鱼端来了,我们伸出筷子品尝。服务员忽地直奔而来,端了盛鱼的盘子掉头就跑。
在“高原第一镇”的书店里御寒
那天,我正游荡于青海省的海南州。朋友常青打来电话,让我赶到倒淌河镇与他会合,然后一起去青海湖。他们几个人正从西宁赶来的路上。
我兴奋不已,青海湖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下午三点,我从恰卜恰镇坐车来到倒淌河镇。他们的车还未到,我就在那里一边转悠一边等。
小镇不大,一眼就能望到头,却有“高原第一镇”的美誉,也是游青海湖的起点。镇上最著名的建筑标志是文成公主的白玉雕像。三五成群的藏人,有老者,也有孩童,手摇经筒,绕着塑像转了一圈又一圈,还有人在那里叩着长头。文成公主被藏人尊为菩萨。同为游子,对这位一千多年前盛唐时的汉族老乡,我同样充满敬意,也很想学那些藏人的样子,拜上一拜,但又生怕学不好而遭旁人嗤笑,甚至在无意中有所冒犯,只好作罢。
已过去两个多小时,常青的车还未到。打电话,说车坏了,正在修。我只好再次到街边的那几个商铺去转悠。本来,这只是一个巴掌大的小镇。
晚风起,像从千百年前吹来。虽时值六月,由于出来时只穿了一件T恤,不禁感到一阵又一阵的幽寒。这说明我还缺乏足够的在青藏高地生活的经验。而那些藏人,不是穿了厚厚的藏袍,就是穿了军大衣(多是载客的摩托车手)。更要命的是,虽然天色还亮,但那些商铺已陆续开始开始打烊,因为街面上的人已寥寥无几——这意味着我将无处可转。倘若就站在外面等,会冻得更加受不了。想买件厚衣服,实在挑不到一件合适的。突然见到一书店的门还没关,遂踽踽走入。
店面很小。一进门,就看见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十世班禅图像。班禅是藏传佛教中黄教派的首领,在藏北高原与广大的青海牧区拥有崇高威望和众多信徒。我盯着书架看,作挑书状。书店主人是一藏女,三十刚出头的样子。她当然不知我的真意,以为一定是要买什么东西。我盯着书架看,她的目光就一直盯着我看。
就这样看了许久。我有些不好意思,掏钱买了一本像是旅游指南之类的书。藏女甚是高兴。翻开书,里面除了图片和极少部分汉文,其余皆为曲曲折折一个也不识的藏文。又不好意思退,只在心中呼冤。
我与藏女攀谈起来。以期通过此种方式达到进一步拖延时间之目的。藏女的汉话说得不错。从藏民族的语言文字,扯到日月山附近草场的日益退化;从文成公主的传说,聊到藏地的生活习俗,我尽可能把所知道的那点有关藏地的知识全部搬出。由于愈来愈冷,我几乎是一边与她聊,一边不时以原地颠跳的方式来驱寒。
又过去了几个小时。其中有几次藏女的眼神露出想打烊的意思,因为隔壁人家的店铺早就打烊了。但藏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莫非她被我这个异乡人的鲜异和有趣所感染?还是她同情我的窘境而不忍驱赶?
晚九时许,常青他们终于来了。我向藏女告辞,再三言谢。
原来警察是在查湟鱼,而不是查逃犯
车中五人,向西飞驶。常青说,准备环湖一周。常青是青海当地人,又以电视编导为业,已来过青海湖无数次,对青海湖的地理与历史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他说,今天你们算是抓住了一个好导游。
路上车辆鲜见,路不宽,却极为通畅,黑绸缎般随山势波伏,有时就像从天空中飘下,带着清冷和未知的神秘。夜十一时,我们决定在一小镇吃饭住宿。常青说,百米远处就是青海湖。我伸长脖子,向远处望,却未见到。可能是天色太晚的缘故吧。
一溜儿排开的都是饭店旅馆,这里早已开发为旅游区。常青点菜。他说,上一道湟鱼吧,来湖边不能不吃这道菜。湟鱼在青海湖深冷的水中生长,一年才长一两,十年才能长成一斤,肉味极为鲜美,大凡外地来青海的人,不吃湟鱼就不算到过青海。服务员也在一旁不停附和。
邻桌也来了一群人,有十几个,皆穿绛红长袍。常青说,是寺庙里的喇嘛。他们也吃饭店?今夜,第一次坐在一群喇嘛身旁,忽然有一种奇异恍惚之感。
湟鱼端来了,我们伸出筷子品尝。味儿确实与从前吃过的任何鱼大大不同。刚想伸出第二筷时,服务员忽地直奔而来,端了盛鱼的盘子掉头就跑。
举桌惊愕,继而大叫,干吗?你干吗?服务员头也不回,说,警察来了!随后,果然有几位警察掀帘而入。进来后,他们的眼睛朝每张桌子上睃巡,而不看人的脸。我们纳闷:抓逃犯?为什么不看人脸而只盯着桌子看?
警察很快又走了出去。常青说,警察是冲着鱼而不是冲着人来的。湟鱼已被列入禁止捕食的保护资源,但在湖边总是屡禁难止。
哎呀,虚惊一场。
青海湖到底藏在哪里
虽然疲倦,第二天刚蒙蒙亮我就醒来了,只因心急的我惦着那个神往已久的还是从中学地理课本上知道的著名湖泊。其他人尚未起床。我准备独自前往来一个先睹为快。
穿过公路,往湖边方向走去。路上无人,天上无风,视野辽阔。可是,我找不到湖的影子。咦,湖呢,偌大的青海湖呢?她藏哪儿去了?难道此地离湖还有很远?
不敢走得太远。只好悻悻折返,回到旅馆向他们打听。常青手指窗外,说,看湖要跑那么远干吗?呶!那不就是青海湖吗?顺着他的所指定睛望去,没有啊!常青又说,你再仔细看。
我再度定了定神,果然见到天边那盈盈的一片湖面,灰蓝色,与远天完全融为了一色。在这个无风的早晨,几乎不见一丝波纹,难怪分不清哪个是天,哪个是湖了。
早餐后,继续飞车向西。过江西沟乡,到黑马河。常青说,这里是青海湖的最西端。只见湖水在这一带变成一块巨大而碧透的软玉。原来,随着湖水的深浅、人的视角和光线照射角度的不同,同一湖面在同一时刻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黑、白、蓝、绿、灰……见一牵马的藏族汉子,手提一只口袋在湖边寻找捡拾着什么。前去询问,答,捡拾湖边游客扔下的垃圾。他们完全是自发行动,没有任何人给予报酬。在地理意义上,青海湖是整个青藏高原一块巨大的肺;在宗教意义上,她是藏人心目中的圣湖神湖。他们不允许湖中存在一点点的污染,认为那是对神的亵渎。
这里的草原也与倒淌河畔的草原截然不同。连绵无垠,馒头花、格桑花一丛丛盛开。绿草一直蔓延至远处的山坡下,又顺着山体蔓延向上,在快到山巅处时却突然停住,换成了一顶皑皑的雪冠,在阳光下烁射出璀璨的光芒。仿佛此前大地上的每一步景致,都是一种烘托,一种铺垫,一种延伸,一种传递,都是为了向山巅献出这一顶神圣的桂冠。
常青说,不可贪,更美的还在后面。遂折向北,继续环湖而行。
那些绕湖朝拜的人们
太阳出来了,温度开始升高。不时有旅游车辆穿驶而过。六月,青海湖的旅游旺季即将到来。在公路上,有不少藏人徒步行走,一身风尘。他们也是来此旅行?有几个人在草地上坐下,解开身上的背袋,从里面取出炒面、酥油、风牛肉干,还有羊排,摊放在一张纸上,开始午餐。在常青的鼓励下,我试着上前搭讪。
丘迪姆!(藏语:你好)。这是我刚刚在车上跟常青学会的一句。丘迪姆!他们也很友善地应了一句。我站在他们一旁。新鲜与好奇使我很想与他们多聊几句。对方中的一个挑出一根最大的羊排就往我手里塞。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说真的,平时我从不喜欢羊肉那股腥膻味,况且,此时我还瞥见羊排上沾有丝丝的血迹。但我还是接住了那块羊排,并慢慢啃了起来,一边啃一边与他们攀谈。
常青正坐在车中朝这边张望,见我竟在这边啃起了肉,他大手一挥,其他人全部下车,朝这边走过来。藏人仍极为热情,羊排已吃完,就把风牛肉干拿出来分给众人。
原来他们几个是从海南州一路走来,将绕湖一周。他们说今年是藏历羊年,信徒们都会尽一切可能在今年环湖一周,心中有什么愿望,就对着湖面默祷,湖圣自然会听见。绕湖的方式可开车、可骑车骑马、可步行。最虔诚的,要算叩着等身长头用身体丈量完青海湖的那些信徒了。
接下去的旅途中,果然见到一对中年夫妇,腿膝处绑了一块显然是从车轮胎上剪下的橡胶皮,双手套了木屐,三步就叩一个等身长头,额头,四肢,整个身体全部着地。我再次要求停车。上前与那对夫妇交谈得知,夫妇俩把家中的孩子、牛羊,都托付给了邻居照管,专门祭湖来了。环湖一周需耗时一个半月之久,橡胶皮要换好几块。我看见,中年夫妇的眸中放射出一种深邃又清澈的黑色光芒。
常青说,这样虔诚的人并不鲜见。有人从青海一直叩到拉萨的布达拉宫,一千多公里啊。途中要翻过唐古拉山口,一路风餐露宿,真的不易。他们或是结伴而去或是独自一人,将简单的包裹捆绑在自行车上,帐篷、炒面、酥油、牛羊肉干之类。这些食物并不够支撑到最后,途中还得化一些缘。把车子放在路边,然后一路叩去。待叩了几公里之后,再走回来拿车。也就是说,等他到达拉萨时,就等于是沿青藏线走了一遍、车骑了一遍,又叩头叩了一遍!
形象代言人王洛宾
金银滩草原是不能不抵达的地方。金银滩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区,这里的水草更加丰美。举目皆是帐篷,着藏装的少女在恭迎游客的光临。进得区内,就见草地上有一高高的牧羊女雕塑,手执皮鞭。常青说,她的名字叫卓玛,传说为王洛宾的情人,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为她而写。卓玛轻轻的一鞭,给后人抽出了一曲传世旋律。
我立马兴奋起来。王洛宾的故事我几乎耳熟能详。童年,青年,中年,我们就在他的歌声中激荡,幻想。《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阿拉木罕》……传奇的经历,高寒的土地,前后十八年牢狱,半个多世纪的西部生涯,还有橄榄树下的佳话,给他的人生染上苍黄的底色,苍黄中又夹杂着一些草绿与斑斓。苍茫的辽阔几乎囚禁了王洛宾的一生。王洛宾大器早成,但他的辉煌在黄昏时分才姗姗升起。他花白胡须、头戴藏式毡帽的形象,已成为青海海北藏族蒙古族自治州的形象代言人。我觉得他的形象非常像圣诞老人,除了比圣诞老人稍显清癯。其实,王洛宾已是属于全世界的礼物。我睁大眼睛,仿佛努力要搜寻到老先生留下的足印。
转了大半天,这时才感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了。“秀色可餐”这词终究只能安放在精神层面,眼前景色虽怡人,但到底不能果腹啊。常青说,今天吃一回真正的藏式大餐吧。酥油、奶茶、茶馓、羊腿,又要了一瓶青稞酒。洗净手,自己学做糌粑。虽然最终怎么也吃不饱,但仍感觉这一顿大餐还是充满趣味。
向晚,打道回府。环湖游算是正式结束。青海湖,戴姆西(再见)!虽然要离开,而我却感到,自己和这片高天厚土正愈益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