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君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唤起学生的主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这里,本人就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以及巧妙提问等都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苦难的母亲》这幅漫画的含义,引出世界人口问题;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引出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学习。再如,众所周知古代人们建造房屋用以上避风雨,下避野兽。今天,野兽的威胁已不存在,但这些房屋的形态仍旧保持当地的风格(多媒体展示各地各具风格的房屋建筑图片)引出《气温和降水》一节。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某一学科成绩优异往往是因为他对该学科有兴趣,积极主动学习的结果。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训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二、设疑置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又问,有究才有所得。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投入思考。例如,在讲述《海陆的变迁》时上课就提出:近年来人们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螺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课堂教学。课堂结尾时,再由学生回答此题,学生便有豁然开朗之感。学生终于明白了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过去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它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在讲述地球自转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地球只自转不公转会怎样?公转时不“斜着身子”又怎样等悬念性结尾。从而达到“收”中欲“展”,兴味盎然,促使学生奋力再攀。
三、课堂内外结合 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说教,应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在讲授《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时可以设置暑假外出旅游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从许昌到三峡游览让学生规划出游路线,以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为前提,选择交通工具。沿途都经过哪些景区以及如何根据比例尺估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明显的表现为“我喜欢这个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学科”的特点。为师者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师道尊严”观,放下架子,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精神,不要让优等生产生优越感,也不要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产生对待学习的积极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学生不需唯命是从,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时间自主发展。没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缺乏生机,学生就会厌学、怕学,课堂不敢发言,又如何自主发展呢?摆脱了这种困境,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地理教师如何做好“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地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