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章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38枚金牌、27枚银牌、23枚铜牌的成绩,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二名,获得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这是一个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成绩,是一个令华夏儿女振奋精神、拼搏进取的成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适当反思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理念上的偏差。长期以来,由于坚持了金牌至上的指导思想,我们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收获了一块又一块让人艳羡的金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难以忘怀的感动。但是,毋庸讳言,金牌至上也让我们失去很多,诸多为人诟病的现象很难说和它没有干系。
现象一:个别队员消极比赛。7月31日的羽毛球女双小组赛中,中国队于洋/王晓理对阵韩国队的郑景银/金荷娜,双方都刻意求败,消极对待比赛。赛后,国际羽联取消了这两对选手的参赛资格。这一事件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给我国体育甚至我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不小负面影响。
这其中固然有赛制不合理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金牌的渴望超过对体育道德的追求,对结果完美的重视超过了对过程公正的关注。
现象二:“三大球”成绩下滑。尽管中国代表团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表现令人满意,但世界公认的代表体育发展水平的“三大球”成绩却令人失望,足球、篮球、排球无一进入四强。女排在1/4决赛中不敌日本,排名第五(上届季军);女篮在淘汰赛中不敌澳大利亚,位列第六(上届第四名);男篮五战皆败,场均输三十多分,排名垫底(上届第八名);男排、男足、女足更为可怜,连入场券都没拿到。
出现这种局面,虽有教练水平、球员新老更替、职业化水平等方面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唯金牌论。为了完成金牌任务,与其以己之短搏人之长,不如另辟蹊径,把宝押在冷门项目、个人项目、普及性较差的项目上。这样,投入小见效快,何乐不为?但如果继续坚持这种急功近利的“取巧”做法,包括“三大球”在内的弱势项目、集体项目将会更加弱化,重振雄风将会遥不可及。
现象三:运动员的健康保障水平堪忧。8月7日,在亿万国人的热切期待下,刘翔带伤上场,预赛中打栏摔倒致跟腱断裂,无缘晋级。他强忍伤痛,单脚跳到终点,俯身亲吻最后一个栏架,以令人惆怅不已的悲情方式告别了伦敦奥运会。刘翔的确拼尽了全力,他的顽强作风和刚毅品质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但喜欢刘翔的人们不禁心生疑惑,有关方面是如何做保障工作的?如果不知他的伤情,那是失职;如果明知有严重伤病还让他上场,那是失策。其实,这也是金牌至上思想惹的祸。因为在奥运会田径赛场上,刘翔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冲金实力的运动员,为了金牌索性冒险一试。孰料天不度人,金牌未得反而加重了他的伤势。
运动员必须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强度训练,伤痛总是难免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关心他们的健康,思想上要以人为本,以运动员的健康为本,以他们的长远发展为本,不能把他们当作获取金牌的工具,不能只要金牌不要人;培养上要科学训练,循序渐进,避免无谓受伤;使用上要合理安排赛程,受伤了要保护,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起作用;保障上要尽快提高运动医学水平,做到早发现、治得好。
浮华散去,我们要考虑更根本、更长远、更实在的东西。金牌没有错,当然越多越好,但我们要反对唯金牌论,反对金牌至上。金牌不是体育的唯一,更不是综合国力的唯一,还有许多东西同样值得拥有,比如乐观进取的体育精神、尊重对手的平等观念、公平竞争的规则意识、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等等。在奋力夺金的同时,我们要兼顾这些同样珍贵的东西,唯此才能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为它们是金牌的土壤,土壤肥沃了,收获的果实就会越来越多;土壤贫瘠了,再多的果实也会暗淡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