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清
她牢记自己白衣战士的使命,用希望的双手挽回生命线边缘的患者
她一袭白衣,笑容温和,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位资深医师的专业与严谨。
近年来,她带领着空军总医院血液科,致力于半相合骨髓移植的临床研究和方案改进,积极开拓干细胞治疗的新领域。她用真情温暖了患者绝望的心灵,用无私地付出打造科室的特色和品牌。见到王恒湘,是在空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办公室内。
她一袭白衣,笑容温和,言谈举止中透露出一位资深医师的专业与严谨。
身为空军总医院血液科主任,与“血魔”做斗争是王恒湘长期以来的艰巨使命。近年来,她带领着空军总医院血液科,致力于半相合骨髓移植的临床研究和方案改进,积极开拓干细胞治疗的新领域。她用真情温暖了患者绝望的心灵,用无私地付出打造科室的特色和品牌。
在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挂满了由一个个曾经迈向死亡线的血液病患者送来的锦旗。这些锦旗汇聚的不仅是诚挚谢意,感激之情,更是对医者的崇敬和生命的热爱。
创新照亮生命
空军总医院住院部大楼第十二层血液科病房,是王恒湘和她的团队的常驻之地。在这里,一天的工作将会有条不紊地展开。他们的工作中,填满了各种与疾病有关的检查、诊断、化疗、还有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对于别的科室来说,血液科显得有些“特殊”。患者多为恶性疾病,而且以年轻人居多。为了治疗,几乎每个家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心情非常沉重,情绪也极易波动。
“他们往往对医疗寄予过高的期望,这就要求血液科的医护人员更加耐心细致、更具有仁爱之心和同情心。”
出生于行医世家的王恒湘,祖父是著名的老中医,因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她自幼对医生这一在神圣光环笼罩下的职业充满向往。1991年,在顺利完成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液科硕士学位后,她特招入伍,来到了空军总医院刚刚成立的血液科。
血液科所面临的疾病,以白血病最为常见。王恒湘告诉记者,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每年都在是十万分之二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年有上万名新患者的群体,加上恶性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血液病已经成为危及人们生命的大敌和医学界全力阻击的一大“恶魔”。
“HLA配型完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最佳选择。然而,全相合的机会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只是四分之一,从中华骨髓库捐献者中选择无血缘关系供者配对的几率又非常低。加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全相合的同胞供者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骨髓来源成为解救白血病患者的一大难题。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最终,他们把目光聚焦在半相合骨髓移植。
“半相合骨髓移植具有特殊意义,其供者可以是父母,子女,同胞,甚至堂表亲属,父母与子女之间配对相合几率是100%,同胞兄弟姐妹间配对几率是二分之一。因此,几乎能为全部患者解决骨髓来源问题。”
1999年,空军总医院血液科首创应用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在全国范围内为此病的治疗方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那是一个白血病男孩,”王恒湘回忆说,“在这之前,已经历经几十次化疗,病情四度复发。”由于半相合骨髓移植设计方案植入率高,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打破了人类HLA不相合的屏障,治疗效果非常成功。现在,这个孩子依然与正常人一样生活着。
这项医学探索实现了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无限前景。迄今为止,王恒湘及其团队已为数百位全国各地的患者进行了半相合骨髓移植治疗,植入率达98%,重度GVHD发生率在20%以下,5年生存率50%左右,其疗效与全相合移植的疗效基本相当,挽救了不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然而,每一个成功病例的背后,都有王恒湘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半相合骨髓移植属于高端技术,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情往往十分复杂,技术上更需要精益求精,艰苦探索和不懈创新。目前,王恒湘选择移植后肺部病变作为临床研究的另一个制高点。为克服移植后肺部病变这一难题,她带领同事们优化移植方案,进行技术改良,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治疗方案,其研究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并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在创新中让病人受益
创新,是王恒湘在医学道路上前进的信条。她坚信,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研究出最新的医学成果来呈献给病人。“医学要在不断的创新中,让病人受益。假如大家都不敢尝试新事物,治疗疗效怎么能够提高呢?”
正是内心对医学的追求驱使着王恒湘不断深入未知领域。这一时间,间充质干细胞进入了她的视线。
“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造血微环境里,支持骨髓造血细胞的生长,可用于细胞治疗。移植过程中输注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排异的发生率,减少移植并发症,改善预后,还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
在临床治疗中,一个小脑萎缩家庭的家庭让王恒湘印象深刻。在这个不幸的家庭里,70岁的父亲要照料三个患有小脑萎缩的成年儿女,其中的辛苦令人难以想象。老人的大儿子因病提前退役,儿子因病孑然一身,女儿30多岁,也开始发病。几个儿女全靠年迈的老父亲照料生活,而老人家每月只有千余元的退休金。为了给孩子们治疗,他多次南下北上,花掉了大笔的钱财,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痛苦悲哀和绝望,不断四处打听关于治疗家族性小脑共济失调的信息,直到在网上检索到空军总医院血液科将开展采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脑共济失调的信息,才像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经电話咨询后,女儿决定到空军总医院进行治疗。这是血液科首次采用间充质干细胞鞘注治疗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的病例,由于治疗有效,她的两个兄弟后来也来到该科室接受治疗。
“空军总医院血液科的医生护士们都有一颗柔软的心,医生的表情就是患者病情的‘晴雨表。我们真心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够通过治疗好起来,病人痊愈就是对医务工作者最好的回报。”说到这里,王恒湘笑了,那份笑意里蕴藏着成功救治后的欣慰与自豪。
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
今年,已是王恒湘从事血液科工作的第21个年头。多年的临床工作使王恒湘深有感触:“医学不仅是救死扶伤,挽救生命的科学,医学更是人学。我们的医疗工作应该始终伴随着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
从医21年,王恒湘从来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概念,从来没睡过懒觉,有时“睡到早晨八点都会觉得很难受”。晚上经常一个电话,她便第一时间到医院为病人解决问题,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能离开病房。“有时候病人病情会有紧急变化,如果不做及时处理可能就会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
凭借王恒湘的谦逊态度和仁爱之心,她带领了一支由硕士、博士、博士后组成的精悍的医疗队伍共40余人。她常常教育团队成员,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关心病人,要视病人如亲人,深刻理解病人的疾苦,让病人在移植过程中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之心,在化疗过程中不再孤独无助。她一直奉行一个原则:凝聚就是力量,付出不求回报。
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帮助,铸就了血液病治疗的钢铁长城。他们经历了无数共同作战的日日夜夜,将无数病人从死亡线的边缘成功拯救。为此,2012年3月8日,她带领的团队获得“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称号。
学术上身兼多职的王恒湘,在家里是一位有着温柔情怀的妻子和母亲,买菜、做饭、关心老公、教育儿子是她工作之余最常念叨的话题。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家庭也给了她巨大的理解和支持,她说这是她继续前进的动力。
多年来,王恒湘终本着医生的一颗仁心,无私地为医学事业奉献着,无怨无悔。面对“血魔”和生命的一次次挑战,她牢记自己白衣战士的使命,激励着同伴不断探索和创新,用希望的双手挽回生命线边缘的患者,浇筑一朵朵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