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对待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研究

2012-04-26 09:15闫广琴
人民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方针非公有制资本主义

闫广琴

【摘要】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认识变化过程为视角,总结了党在对待资本主义上的历史经验,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制定方针、政策有重要影响;正确认识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区别;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性进行法律规范;对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应该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资本主义认识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开始对资本主义展开深入分析。9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发展,逐步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透视党在资本主义问题上的认识轨迹,可以总结出一些有益于当今时代发展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历程

无论是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资本主义、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方面历经了较为复杂和艰辛的过程。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较为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的资本主义有其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性质入手,对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性质作了深入分析,指出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而不是反对资本主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之际,有人主张一举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提到“在我的报告里,对资本主义问题已经有所发挥,比较充分地肯定了它。这有什么好处呢?是有好处的。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肯定的,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资本主义,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②

这一正确认识,使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不断趋于成熟,也在革命实践中使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或中立或支持的态度,将国民党陷于极大的孤立状态,同时,建国初期采取对资本主义利用、限制的政策,巩固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党取得执政地位和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满目疮痍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开展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运动。面对当时社会各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政府改变了原来设想的“先建设、后过渡”的思路,从1953年底开始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短短几年,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础性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1958年在大跃进基础上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所有制方面向“一大二公”发展,资本主义更成为主要批判对象。此外,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则夸大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忽略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误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也存在教条主义,局限于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而忽视了社会主义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不仅导致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极度混乱,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更趋理性。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则是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此为指导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也渐趋理性,主要有: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可以跳过资本主义,但却不能跨越商品经济阶段。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为背景建设社会主义,可以也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去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为社会主义中国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够格的社会主义。第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再是以往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对每个国家的影响,二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共同发展、互相影响。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第三,正确认识手段和本质的区别。长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理解,把发展经济的手段误认为是社会性质。较为典型的就是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一发展经济的不同手段错误地理解为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也即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品格,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③这纠正了以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教条认识,使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趋于科学化。第四,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合法地位。经过中共十四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地位,中共十五大正式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将这一内容写入宪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确立了法律保障。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从中国社会现实生产力水平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才有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认识资本主义上的历史经验

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正确,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会受损,阻碍经济发展。在认识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如下几个观点。

正确认识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马恩经典作家的描述,而我們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却与经典社会主义有很大不同,就是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所以,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能实行经典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因为单一公有制不符合当前中国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应该实行适合于我国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制定方针、政策有重要影响。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就一直伴随着党的整个成长过程。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了资本主义的问题,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未能正确区分经典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丰厚的物质生产基础,所以急于在生产关系上实现社会主义。

同样,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虽然资本主义在清朝末年曾一度是先进的中国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但是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中国直接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之苦,对资本主义的追求逐渐变为痛恨,从而将这种态度也运用到了中国资本主义身上,没有认识到外国的资本主义和本国的资本主义是不同的。基于此,我们曾一度对待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了错误态度,结果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对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应该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方针、政策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是应该在一个相对长时期内发挥作用的,如果经常变动,不仅造成人们心理上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约束那些敢闯敢干的人们的创业思想,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如何保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方针、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呢?那就是要用法律制度规范下来,同时对领导人要有约束机制,不能因为某个领导人的思想发生变化而影响到方针、政策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生活的跌宕起伏,只有方针、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党所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才有可靠保障。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消极影响要通过法律规范进行约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漫漫征途中,非公有制经济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且已经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法性有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固有的唯利是图的本性,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那样违法的行为,对此我们必须运用必要的法律手段来对其进行惩处,否则不仅不会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相反会使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不和谐,违背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60、32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猜你喜欢
方针非公有制资本主义
比尔·盖茨的育儿方针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考选领导干部案例分析题
日本制定“新睡眠方针”
以思想观念大转变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