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
摘要:电力设施是电能生产、输送、供应的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用设施。随着电力工业迅速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加快,电力设施安全保护就成为了保障供用电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电力设施安全保护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电力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效益,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主要消耗能源之一。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超高压大容量电网的形成,电网的运行和技术管理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外经验表明,如果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不完善,一旦发生事故,轻者造成部分用户停电,重者则使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威胁,造成电网运行失去稳定,严重时甚至会使电网瓦解,酿成大面积停电事故,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在各地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成效显著。特别是通过持续开展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等专项行动和宣传教育,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猖獗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全社会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电力设施保护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初步建立了以技防、物防、人防和其他有效防范保护措施组成的内部安全防范网络。但是,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在政策法规、行政执法和社会治安状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人为损坏电力设施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电网发展规模、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与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力度不相适应的矛盾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难以适应电力设施保护的需要。二是相关部门与电力企业的联动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电力行政执法力量薄弱,电力设施保护措施难以到位,危害电力设施行为屡禁不止。三是部分边远地区法制环境不完善,盗窃电力设施的团伙犯罪猖獗。四是工程建设项目多,施工组织不严密,野蛮施工,吊车碰线、车辆撞杆、挖断电缆等事件频繁发生。五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在电力设施周边和保护区内私拉乱接、违章施工、线下种树,对电力设施保护人员或漫天要价,或无理阻挠,甚至进行围攻、非法扣留,执法部门处理的难度很大。六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擅自在电力设施周边和保护区内焚烧物品、开山放炮、放风筝、钓鱼等现象屡有发生。
2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电力设施保护工作首先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这部分主体人群不仅包括电力工作人员,同时也应该包括全体社会成员。要坚持“打防并举,以防为主”的方针,构建政府统一领导,企业依法保护,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格局。其次要实行严格的严厉打击制度,实施群防群治。各地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对违章施工、违法乱建等损坏电力设施、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依法实施处罚或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废旧金属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大查处非法收购电力专用器材和物资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群防群治。此外,还需要加强管理,完善预警机制。电力企业要依法制订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强化电力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严格执行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施工许可制度,对需要爆破、开挖、取土的各类建设项目,要加强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电力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演练,完善预警机制。最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宣传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重要意义,提高社会公众维护电力设施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震慑违法犯罪分子,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保护电力设施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3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对用电单位和个人的要求
电力设施保护问题事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大局,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负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有权制止任何对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并及时向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报告。个人和其他单位作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认识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意义,增强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二是要遵守《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不从事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不从事破坏电力设施的活动。三是发现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破坏电力设施的活动要劝阻并及时向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报告。四是要严格执行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的施工许可证制度,对需要爆破、开挖、取土的各类建设项目,要依法履行相关手续。五是踊跃参与巡线护线活动。4 结语
保护电力设施安全,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电力法》现行
2.《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现行
3. 王厚余 编著. 电力设施的安装与保护。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