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华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随着心脏病治疗方法的改进以及整个人群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在逐渐增加,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疾病的症状复杂、发病率高、再住院率高,以及长期卧床,患者发生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导致很多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心力衰竭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治疗目的更重于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1],而不仅是减轻症状。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治疗模式的改变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7月—2012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2~82岁,平均67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1年;合并症: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1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心肌病3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4例,Ⅲ级4例,Ⅳ级12例;文化程度:小学4例,初中16例,高中6例,大学及其以上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3~81岁,平均68岁;病程8个月~21年,平均1.5年;合并症: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冠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例,心肌病4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5例,Ⅲ级5例,Ⅳ级10例。文化程度:小学3例,初中15例,高中7例,大学及其以上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心功能分级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环境的护理干预 患者入院后,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美观、舒适、轻松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病房走廊严禁吸烟,白天尽量减少探视,将监护仪的报警声关闭,尽量减少各种噪声,保持病室安静。对患者的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实施,合理安排。护理活动中严格做到“四轻”,即操作轻、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病室内养一些花草,增加病室内的温馨氛围。
1.2.2 心理的护理干预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做到全面评估,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预后差,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导致患者常表现出恐惧、抑郁、焦虑和绝望等消极情绪,而焦虑和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在面临潜在威胁时所产生的。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感受,给予适度地劝说和安慰,用稳重的举止、耐心的态度、热情的安慰、娴熟的技术来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加强自我心理调整。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亲切地对患者进行慰问,进行心理安慰及心理疏导,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让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使其保持心情舒畅,消除其恐慌心理,以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树立治疗的信心。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以与患者多交流,多陪伴患者,并尊重患者,给予其心理宣泄的机会,使患者真正获得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安慰。并指导患者家属多劝导和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走出心理误区。
1.2.3 生理的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卧床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协助患者取有利于病情的卧位,不仅能使机体的耗氧量明显降低,还有利于水肿的消退。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给予软座垫或者软靠背垫,加强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定时按摩、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擦伤以及褥疮的发生,让患者处于放松状态。
1.2.4 饮食的护理干预 嘱患者日常饮食应以低脂、低盐、低热量、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避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或咖啡等,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或摄入过少,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避免食入产气的食物。
1.2.5 运动的护理干预 运动干预有利于改善心功能,适当活动能增强体质,减少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活动以轻体力、有氧活动为主,尽量避免劳累。运动时如果患者出现疲劳或心慌、气促,应降低运动量或停止运动,使血管扩张功能改善,减轻心脏负荷[2]。住院期间,护士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首先协助患者床上洗漱、进食,慢慢训练患者在病室走廊步行,1次/d,5~10 min/次,持续1周为1个周期,如果患者没有任何不适,运动强度逐步提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安全有效,又有利于实施,让患者逐步学会自我照顾,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照顾的压力。并且,训练项目尽量多样化,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宜,切忌勉强自己做一些体力不支的事情。
1.2.6 健康宣教 指导患者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采用宣传栏宣传、组织专题讲座等方法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指导,主要介绍一些心力衰竭的诱因、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感染、情绪激动、过度劳累、钠盐摄入过多等诱发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服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尤其是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按时、按量服用。患者出院后,应定期来院复查。
1.3 评价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量表 (SF-36),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评定,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评分分值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恢复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s,分)Table1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s,分)Table1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状况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心理健康观察组 30 80.17±4.44 78.24±5.64 76.67±4.51 79.67±3.71 77.57±4.77 75.64±4.74 79.27±3.69 78.57±3.17对照组 30 75.64±4.48 72.54±4.45 73.65±4.54 74.77±4.52 73.28±5.27 72.56±4.57 74.45±4.26 73.37±4.75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且病情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由于生理功能下降、情绪障碍、角色改变等导致生活质量普遍下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不典型,常并发多种慢性疾病,心功能基础差[3],因此,医护人员需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尤其是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尽早识别心力衰竭的各种早期表现,赢得救治的最佳时间。可以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掌握预防和自我护理方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运动训练已被广泛认为是促进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恢复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恢复,但要保证患者的充分休息。加强心理护理宣教,由于患者常伴有忧愁、焦虑、紧张的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因此,护士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易于融入社会,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做好用药指导,告知患者不能擅自停药,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并详细讲解该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必要时,监督患者按时服药。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自理能力,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1 王国荣,曹癸兰,曹青,等.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指导效果探讨 [J].护理学杂志,2008,23(29):67-68.
2 王晓梅.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16(12):104-105.
3 吕宜风,刘军,薛秀娟,等.时间护理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学报,2009,16(7):57-58.
4 徐蓉.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