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辉
浅谈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其能力提升
吴建辉
建阳市图书馆
图书馆是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可以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社会包容,创造社会和谐氛围。图书馆可以通过提升阵地服务,开展延伸服务,构建文化公共空间与网络信息公共空间等来提升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能力。
图书馆 公共空间 社会价值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广泛地应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就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参与公共事务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图书馆作为担负着保护人类文化文明遗产的重任、民众信息资源主要提供者的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图书馆应提升、丰富其内涵,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广播电视数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及网站平台进行跨域合作,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研究系统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和方式的方法,就是空间结构方法。”系统的空间结构,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等级结构,第二种类型是并列结构,第三种类型是等级—并列综合结构。因此,空间结构方法也有三种,即等级结构方法、并列结构方法和等级—并列结构方法。”[1]然而,这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空间结构分析,在现实中,空间与时间是不可分,按以上的三种分析,图书馆空间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图书馆分布。主要研究某一时间点上图书馆的空间排列状况,这种空间排列实质上是图书馆在时间结构中发展的积淀。(2)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以图书馆分布为依据,综合用户信息需求分布,对图书馆的空间排列实施调整和优化,其实质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空间结构分析。(3)图书馆网络规划。以资源配置为前提,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现代化信息设施为手段,链接所有的图书馆,其实质是在理论认识的指导下自主自觉地参与图书馆变迁,改变图书馆现状。
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 ,亦称公共领域,其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她认为,公共空间实际上对应着一种独特的人类活动,即作为共同体而不是私人领域(指家庭、谋生等领域) 的成员,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的对话和讨论[2]。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指出,在现代社会,咖啡馆、图书馆、书店等是公民自由讨论公共问题的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3]。公共空间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公共平等交流的地方,人们可以自由、宽松地释放自我。图书馆定位为城市公共空间,更要合理布置图书馆空间结构,使得图书馆的内涵和功能突破传统向纵深发展,使图书馆在信息市场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造成了很多权利的不平等性,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占有也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不平等性加剧了社会团体的分化,对和谐社会的建立起到了负面影响作用,图书馆是一个信息及知识的重要集散地,以公益性服务为基本原则,免费对读者开放,其宗旨是为全民服务,它平等对待所有的公民,解决了人们在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上的差距所造成的不便,解决了人们在信息、知识获取和占有上的不平等性,在促进社会和平发展,减少纠纷,保障人民群众对信息知识追求的权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体现出了社会的信息公平化。
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产品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公共空间的理想形态。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不仅要满足公众的阅读、信息、知识、文化、教育、娱乐等需求,也对促进社会教育、道德提高、思想进步、技术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图书馆是免费对读者开放的,全体民众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平等教育,增强了人们在政治、经济、法律、学术等方面的意识,并得到了文化熏陶。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休闲职能,使人们自觉利用图书知识进行休闲、娱乐等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知识文化秩序的构建。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以守护现实世界的私人价值、审视和批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为价值取向,以文化教化、观念传播和理性论辩等形式整合社会,并由此建立一个和谐与包容的社会,而不是单纯依靠物理强制力来达到目的[4]。图书馆是一个公共资源(信息资源)的配置机构,它因社会的和谐、稳定、协作和发展而得以发展,同样也因其精神、品性和功能的发挥而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与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视频技术的发展,人与人直接交流的空间性模糊了,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逐渐呈现出“原子化”状态①。图书馆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它的“公共性”,是一个为渴望沟通和交流的大众服务的场所,人们来到图书馆,并不一定是为了查询信息、借一些书或阅读某些杂志,也有可能只是来这里寻找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或者寻求某些帮助。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与人交流、共享经验和知识。这样公众之间就可以加深相互理解与沟通,使公众结成互惠关系网络,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和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德国哲学家哈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书中指出:公共空间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公共空间的精粹在于一种特定的“公共性”。它可以通过交谈、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公众的终身学习,可以给公众提供参与社会民主的机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需要公民理性讨论公共事务,这是一个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化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要把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变成一个制度,使公民有理性和有秩序地参与公共政策,这样公共政策本身就更能体现民意。当前,我国公民少有机会参与公共事务,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充当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桥梁”,提高图书馆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就可以促进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润滑剂。
3.1.1提升本馆阵地服务
3.1.1.1 图书馆建筑设计布局要考虑作为公共空间的职能
过去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更多强调的是满足读者借阅图书、查询等实用性功能,而忽视了读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图书馆在解决藏书问题的同时,更多应为读者提供更加舒适、更加便捷的阅览空间。让读者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理性思考、参与和讨论公共事务的活动空间和场所。读者来图书馆除了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以外,更主要的是追求和平、舒适、友好、亲切的文化氛围,并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图书馆建筑的结构设计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建设图书馆典藏、借阅、检索等传统空间的同时,还应附设报告厅、影视厅、展览厅、会议室、讨论室、休息室及相应的设施等。例如,荷兰阿尔梅勤(Almere)新图书馆的设计并没有将图书馆发展成为标准的储存库,而是引入店铺、商业营销模式概念。其图书分类非常清晰,可以让一些“购物者”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也能让“漫步者”随意翻阅图书;还有其他的功能集成:工作场所、信息终端、柜台、沙发、书柜照明,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图书馆[6]。
3.1.1.2 在图书馆建筑实体内举办读者活动
图书馆应在为读者提供馆藏信息及其服务的基础上,在图书馆内举办各种讲座、公益活动、展览、读者交流会等,将图书馆变成一个读者交流信息、人际交往,使读者能够自由思考、谈论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如文化问题、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等) ,进行思想与观点的对话的信息共享平台,使社会信息资源快速广泛传播,从而启迪民智、推进民主。
3.1.2发展阵地延伸服务
延伸服务是相对于图书馆阵地服务而言的,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及内容的延伸。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种种设施和技术条件,从空间和内容上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广度与深度,是对图书馆有形公共空间的扩展。通过建立总馆、少儿馆、分馆,形成网络化布局:在全市社区、农村、街道、部队、厂矿、党政机关等单位建立图书流动站,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图书流动站服务网络,使之构成一个网络体系,把自己的文献资源优势、多功能服务优势、信息传递优势发挥到最佳效果,在传播文献信息知识和方便读者阅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以提升。
3.2.1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
依托“网络”平台,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形成以省级馆为中心,辐射到市、县、社区分馆,构建出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网络系统,整合数字资源,使各分馆在省级馆的合理布局下进行共享工程建设,实现民众文化权益的公平,形成文化成果共享格局。
3.2.2与广播电视数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及网站平台等进行跨域合作
与广播电视数字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及网站平台进行跨域合作,推广数字图书馆、手机阅读、网上电影院、网上艺术馆和在线培训等信息化应用,为市民提供开放、便捷的多样化资源,让市民随时随地利用网络、有线电视和手机等享受到图书馆服务。民众可能无法做到人人都有电脑,也可能无法做到人人都会使用电脑,但现在手机的普及率很高,民众随时都可以用手机查寻自已想要的信息。通过数字图书馆阅读图书、报刊,还可以看到图书馆通过数据加工,放在官方网站上的讲座、展览。通过点击“网上报告厅”,不仅可以看到当天的视频及文稿,还可以看到各个时间段的视频及文稿。这种全时空的数字信息服务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成果共建共享,缩小了城乡文化的数字鸿沟,通过先进技术传播的先进文化,同时有效推动了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提高公民生活质量,使人们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提升文化素质.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丰富了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服务领域,并为文化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新的模式,开辟了市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
3.2.3积极为读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平等交流的知识共享空间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民众信息交流中心。网络公共空间已经成为公民进行沟通、说服、协商、交流和表达的平台,人们的参与方式改变了,进一步促进了大众话语的形成,为大众提供利益维护和诉求的广阔平台、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平等机会、加快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图书馆应积极为读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向民众免费提供必要的图书馆利用技能培训及相关服务活动,可以向读者免费提供电子图书、OPAC检索系统、短信服务等多种个性化服务。读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积积参与讨论,图书馆在其中应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增进网络公信力,促进公共舆论朝着自由、民主、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阵地,是公民实现文化权利、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将图书馆定位为公共空间必须增强其发展活力,发挥作为公共空间的角色和作用,图书馆应在履行自身基本职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形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高质量、优质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挥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实现公民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①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大城市与精神生活》中总结出现代大都市市民的三大特征: 冷漠、浅薄和过分理智。他认为,城市居民的生活长期处于紧张刺激和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导致居民逐渐缺乏激情、过分理智、高度专业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原子化。
[1] 李志才.方法论全书(3):自然科学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 三联书店,1998.
[3] 哈贝马斯. 曹卫东,王晓珏,刘北成,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4] 彭立群.论广义公共领域的内涵、类型和价值——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进行扩展的一种尝试[J]. 学术界,2008(4): 126-134.
[5] 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 2011(6): 20-22.
[6] 张铁. 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理念、开发与管理[J]. 图书馆建设, 2011(11):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