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对音乐教学中音乐性的思考
艾文静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本文从音乐教学中音乐性的理解、音乐教学中出现的的偏离行为、加强音乐教学音乐性的有效策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探索教学过程与方法、以及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六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在大的、全新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下,对音乐教育的新诠释。
音乐性;情感;音乐教学发展
音乐教育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局面,这场改革的确让音乐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但是,在教学实施中,我们依然面临着对旧理念,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一系列的挑战。如教师对新课标理解的不够深入,出现了忽视音乐课堂的音乐性、过度强调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性等现象。音乐性是音乐课堂中的灵魂支撑,足够的音乐知识结构,曼妙的音乐,贴切的媒介展示,热烈积极的课堂氛围,以及师生交流等等都是音乐教学中音乐性的具体因素。
音乐课程实施教学的载体是音乐,如果离开这个载体,使音乐与其他科目的界限模糊不清,那么音乐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富有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的奥妙。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音乐教育的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情感与学生情感所碰创出的火花。即,在音乐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只有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
每一位教师都是音乐课程目标实现的策划、参与、执行者,是课改过程中最积极的能动因素。教师应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究,重新认识新课程标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定位,思考如何加强教学中音乐性的策略,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促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音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音乐的影响力,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提倡音乐的本色教学。
音乐综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它融合了科学和人文精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合理的进行学科综合,是音乐本色的一大体现。音乐本身就是一个集舞台艺术、文学、表演等类型于一体的总称。所以,对于音乐的学习需要我们全方位的了解与体验,这也是对不同文化传承、理解与研究的最佳方法。它是有“生命”的活化石。然而,需要思考与反思的是,如何掌握最佳的“度”才能保持音乐课的音乐性,真正的体验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
音乐课中,文学的运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它的学习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否则,过度的实用,就会有一种上语文课的感觉。会泯灭音乐学科的特点,从而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像是在《游击队之歌》的教学。老师会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课堂讨论。这是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教师对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时间安排不恰当的话,很容易本末倒置。试想,一节音乐课,师生讨论完抗战时期的故事,再看看相关的影视资料,真正留给音乐欣赏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运用不当,音乐课就成了历史课。这是对提倡学科综合这一理念的曲解。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这是一场观念上的大突破,它表明,各学科课程开始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重新审视和定位各自的价值。课改中的综合是为了更好地定位、理解、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为本,不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方法的导入,都应尽快的进入到音乐教学上来。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觉、听觉等立体角度上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对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以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为基础。教师应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搜集能够扩展学生视野的音乐资源,使音乐“活”学活用。
音乐要素是音乐教学的灵魂,是音乐教学的根本。音乐教学必须紧抓音乐要素,通过音乐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提高自身的审美价值。
旧的课程理念更多的是倾注于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例如:识谱能力、乐理知识等。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这就扭曲了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使音乐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疲劳,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新的课程理念是对旧的课程理念的总结、修改和提高,它更关注的是对学生情感的抒发、人生态度的修炼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更加明确了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
对于普通音乐教育来说,学习音乐首先是一种情感体验。音乐课就是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改善学生的心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身的心声,从而更自信、更热爱生活,在面对困难时有更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功能。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可以采用“开放”式教育,例如角色互换等,给学生一个更大的空间,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质。
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龄段,他们在兴趣、自制力、心智发育以及世界观上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认为在大纲总体的要求下,老师在做教学计划是要进行适宜的调整。我们通常将学生大致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几个阶段,他们之间教学方法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一个级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的亲身教学实践发现,即便是小学,不同的年级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只是按步就搬地、千篇一律地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我第一次上课是教三年级人教版《春天在哪里》这一单元,按照教学计划通过课堂的导入、乐曲背景的发散式联想、以及对乐曲的教唱,效果还不错,尤其是歌唱部分,学生们特别爱唱,我采用合唱、分组比赛等形式进行教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在教一年级的学生唱《小雨沙沙》时,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组与组之间你争我夺的混乱场面。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发现问题出到了年龄段这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有自我控制与思考能力,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教学方法去完成受教内容,而一年级是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头一年,在幼儿园里上课时,是老师带着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肢体动作多,更偏重于形象化、具体化。于是我在给一年级另外一个班上《小雨沙沙》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将分组比赛改为边唱边做动作,模仿小雨下落时,种子发芽时的形态,这样一来,全班学习音乐的气氛都带动起来了。通过这一经历,我明白了为什么新的教学理念中要提倡科学的综合。总结经验后,当我再给三年级学生上《春天在哪里》时,我除了通过问答来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畅想外,同时也加入了绘画,让学生通过画笔把听到音乐时的感想、思维表达出来,这样,音乐课的启发作用就能更好的得到发挥。
小学毕竟不是专业的音乐学校,我们的教学目的只是希望通过音乐这把能够开启人类心灵之门的钥匙来完善学生的心智发育,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
音乐审美固然重要,但是只停留在为审美而“审美”只是感受 、享受快乐的话,音乐的学习就过于局限。新的课程重视音乐的创造,注重审美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区别于旧课程的不同之处。
音乐的学习不是个别人的行为,我们的目的是要将音乐普及到大众中去,让更多的人加入感受音乐、参与音乐的学习当中。如今,时代的发展我们接触、感受音乐的机会更多了,在学校,主要是进行音乐课,而仅限于音乐课是远远达不到我们教学实践的目的。所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更多的学校都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诸如:合唱团、乐团等似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多种形式开展音乐活动。在我从教的学校,九十年代没有正式的合唱团,每逢节日汇演都临时抱佛脚。如今,学校以开始筹划将合唱队扩大组建合唱团,并经常参加市、区举办的中、小学生歌曲创作、钢琴以及声乐比赛,让学生有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对求知的渴望愈发强烈。许多学生踊跃参加合唱团、乐团,在团队里得到锻炼、充实,使“知识与技能”在通过音乐的体验活动中证实了相互关联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了音乐在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支点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彭志敏.《关于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更新的趋向性思考》.载于人民音乐,2007(7).
[2]曹跃东.《了解学生——新课标对音乐教学的重要要求》.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2007(5).
[3]高伟.《为“音乐教学法正名”》.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10).
[4]彭志敏.《关于中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和教学内容更新的趋向性思考》.载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
[5]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郑丽.《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J604
A
1008-7508(2012)05-0154-02
2012-03-12
艾文静(198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科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