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文婷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1300)
浅论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启示
甘文婷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1300)
文化因素是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强调词汇的文化内涵和中英文化内涵差异对照,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词汇。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分散与集中、趣味与实用、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原则,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事半功倍。
词汇教学;文化因素;大学英语
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不可或缺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1972)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①这说明词汇是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的材料。但是词汇也是语言学习者的一个难关。许多学生抱怨需要记忆的词汇量太多,并且记忆的效率低,重复记忆和遗忘使他们失去信心,进而对英语失去兴趣。所以,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大量地增加词汇量,成为了英语教师的一个任务。字根、词缀记忆、语音记忆、同义词辨析等方法都是根据单词本身的词义和用法等方面着手,却没有提到词汇所折射的文化。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它也是英美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胡文仲等学者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②每当社会文化有了新流行,英语中就产生一些新的词汇。所以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凸显英语与汉语的相似和差异,能增加词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效率。
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空缺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地域、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英语里存在的词汇在汉语里找不到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反之亦然,所以需要特别解释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对英语有着深厚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希腊罗马神话相关的词汇。教师可普及这些文化故事,并增加相关的词汇。例如“a riddle to stump Oedipus”(“一个难倒俄狄浦斯的谜语”),是指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司的谜语:是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而晚上三条腿走路?谜语的答案是“人”。早上、中午、晚上分别比喻人的幼年,中年和老年。俄狄浦斯答对谜题,斯芬克司因而自杀。又如“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它指古希腊传说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这个故事衍生出的短语 Greek Gifts就有了“糖衣炮弹”的意义③。随着计算机的出现,Trojan成为了著名电脑木马程序的名字。讲解故事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近些年西方节日在中国日渐盛行,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等都成了学生熟悉的节日。在授课的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关于节日的知识。例如讲解感恩节 (Thanksgiving),可以介绍感恩节的来历,补充美国的历史,以及感恩节传统食物等词汇。还可以联想中国各种节日的起源和典型食物,增强印象以及补充词汇。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有些词汇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但也有不少词汇的文化内涵截然相反。所以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这些词汇的文化差异,加深学生的印象。此类词汇涉及的方面较广,本文仅选取几个方面以作分析。
第一,颜色文化差异对照
在中西文化中,颜色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且在英语中的颜色并不一定与汉语中相对应。以红色为例,汉语中的“红”与英语中的red并非完全对应。如“红茶”,译成black tea,“红糖”在英语中是brown sugar,“红豆”则译为love pea。
而另外一个颜色“蓝”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但英语中蓝色引申义较多。例如“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指经过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蓝色在英语中有多个搭配词组,都与文化背景有关,如蓝血 (blue blood)指贵族或名门望族,是因为以贵族纯正血统为荣,常自豪地挽起袖子,展示手臂上清晰可见的蓝色静脉血管。而人们对于在竞技或决斗中获胜者的奖励便是给其佩戴一条蓝色的缎带,于是blue ribbon有“优秀,一流“之意。另外,blue collar是蓝领,指体力劳动者,blue film是色情电影等。
第二,动物的文化差异对照
动物在中西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以“羊”为例,羊在汉语中是吉祥、温顺、美善的象征,如“三羊开泰”。而在英语中,a lost sheep是“误入歧途的人”,“山羊”(goat)指“色鬼”。另外,有些英汉语中的意思相近的谚语,出现的是不同的动物。例如,“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在汉语中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而“人靠衣裳马靠鞍”在英语中是“Fine feathersmake fine birds”。
大学英语的特点是教学任务多而教学时间少。所以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固然重要,也不能喧宾夺主,而应该作为教学的补充。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文化因素应用与词汇教学的几种原则和方法。
第一,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大学英语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不多,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记忆大量词汇和语法,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压力,所以文化因素只能成为课堂教学中“见缝插针”的补充。如颜色的内涵,英语中表示颜色的单词很多,每种颜色又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可能在一堂课上全部讲完,所以只能在出现某种颜色的时候,补充它的文化内涵。这是分散引用文化因素。而所谓集中引入呢,就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意补充相关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理解这类型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笔者在讲解完“蓝色”后,会向学生提问,汉语中的“绯闻”是否翻译成“pink affair”?“黄色电影”和“yellow”是否对应?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找出其他颜色的文化内涵,并在之后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向全班讲解。一方面使学生对全部颜色词汇有了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趣味与实用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有独立的单词讲解,未免有些枯燥,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加趣味性。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介绍和解释文化的一个具体侧面,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具有特定文化蕴涵的词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语境下学习这些词汇,既拓宽文化导入的渠道,又丰富学生的知识。然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并不满足于趣味性,他们更注重的是实用性。所以可以给学生布置文化相关任务,安排学生或者小组向全班做英语口头报告或者表演,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他们能在应用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传统与流行相结合
正如上文分析,很多英语词汇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它们牵涉的文化背景,包括英美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学、政治等。补充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发展、英语构词规律等的理解,促进他们对英语词汇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大学生更关心社会上的流行趋势,所以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流行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上的文章和词汇往往有滞后性,不能跟上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最新的词汇的正确说法,例如微博 (M icroblog)、淡定(chillax)、给力 (gelivable)等词汇。而这些“新词”,其实也符合传统的构词法,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它们是如何构成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关于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功能,还需要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理解词汇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清楚英语和汉语的词汇的文化差异,以便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秉承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趣味与实用相结合、传统与流行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各种形式的内容,将文化因素引入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来,使词汇教学和学习事半功倍。
注 释:
①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Edward A rnold Ltd,1972.
②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③朱萍,彭琳.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引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8(10):205-7.
H319
A
1008-7508(2012)05-0053-02
2012-03-23
甘文婷 (1986~),女,江西萍乡人,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