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旭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
浅议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郎 旭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0870)
本文试图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公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强调高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力图通过对于对公民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拓展原有已经经受到巨大挑战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旧模式。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继续坚持意识形态鲜明性的基础上,增加公民教育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同步的目的。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公民教育起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公民教育在欧美等众多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为西方社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主动投身于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我国的近邻新加坡,在21世纪中叶也不遗余力的探索适合新加坡国情的公民教育体系,使地域狭小、资源紧缺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国家新加坡,一跃成为和谐安定、经济发达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日本现行的国民教育其实质也是公民教育。可见公民教育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于提升受教者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具有特殊意义。
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强调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公民教育的热情也逐渐升温。但是目前看来,在我国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课程在学缘角度上,与世界众多国家开设的“公民教育”课程有相似之处,但比较两者在课程性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目的、教学效果等方面仍然区别很大。对于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目前国内的学者们有如下几种看法,第一种,包含说。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属于公民教育这个大范畴;第二种,补充说。认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有补充,并行不悖;第三种,对立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以及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是以取消公民教育为代价的。
梳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的确是一个难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深入,在培养和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情势下,我国的政府和公民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时代呼唤具有成熟的政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公民教育在我国可谓迫在眉睫。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往的许多研究成果虽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但建设性不足。特别是对两者关系的多重理解妨碍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问题原因的研究,并进一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完成。我国的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决不能因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一些问题,就形而上学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对当今复杂情势的挑战已经进入瓶颈发展期时,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上进行创新,拓展其发展空间,利用公民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公民教育应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础性部门,与社会上的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相同。但这又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公民教育要求贯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又是拓展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新向度。我们应该从公民教育这一特殊的向度出发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拓展公民教育本身,通过新元素的加入有机的整合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两种教育主次分明又双向互动的“共进”发展模式。理清二者的关系,让二者各就其位,不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的实践运行,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建设。
公民教育应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如何融入?这在实践上是另一个难题。我国的公民教育研究不同于西方的公民学,由于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寻找它的理论根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公民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这种定位可以解决公民教育的学科性质问题。公民教育的背后有一个平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再继续深入挖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大的基石。公民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可以命为“公民教育学”。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不断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新挑战。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交叉性,将公民教育的有用因子合理而又巧妙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从而形成学生们自愿自觉接受并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增长点。应从多角度、多学科领域展开公民教育研究,形成多元的公民教育观。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立足于对“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真正回归到育人的本源上来。开设公民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公民意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教学,而不重视教学效果,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换来的却是学生的逆反、麻木、冷淡。由于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重认知灌输,一方面灌输的内容远远高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灌输的规则与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并不一致。这种“价值无根”的教育和不遵循思想发展规律的做法从小学到大学持续不断地重复,本应是积极地引导却变成以消极防范的心态供奉并灌输理论,既暗淡了理论本有的光辉,又损害了学生的活力,使这是学生当前反应的“病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具有良好品性和健全理性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和基本要求,并进一步使之真正成为沟通个体与政治的桥梁,积极参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
特别是在高校,大学是公民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必须要对即将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社会活动使公民教育由虚变实,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力量。要使大学生个体真切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认同于国家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想象,在努力完善自我的同时,把自我积极地融入国家社会生活之中,把自身与周遭公共事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精神自由、行为得体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元性、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过于单一,有时还会引起某些负面效果。而公民教育恰恰是站在法治国家权威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立场上进行的,这就不仅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且有了更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不仅能够体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而且能够取得实效。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呼唤着中国式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王智慧.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1,(15).
[4]伍柳氏.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 [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1).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5).
[6]王东九虎.公民意识教育层次性探析. [J]思想理论教育,2011,(02).
[7]都冬云.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兼论西方公民教育对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09).
[8]班秀萍.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 [J]理论前沿,2008,(11).
[9]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
G417
B
1008-7508(2012)05-0022-02
项目立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公民教育向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11DZZ049,项目负责人:郎旭,主要参加者:何又春、胡雨霞、刘凌峰、贾德辉、刘瑟、黄娟
2012-3-16
郎旭 (1978~),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工业大学思政部教师,讲师职称,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