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孕育出的相同戏剧效果
——周朴园与克劳狄斯的相似性比较①

2012-04-18 05:03蔡银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克劳狄鲁侍萍哈姆雷特

蔡银强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不同文化孕育出的相同戏剧效果
——周朴园与克劳狄斯的相似性比较①

蔡银强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雷雨》和《哈姆雷特》是中西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周朴园和克劳狄斯分别是剧中的主要反面人物。他们生活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是他们在生活的时代特征、在故事中的否定作用以及悲剧性结局等方面又有某些相似性。对他们这些相似性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部经典戏剧。

周朴园;克劳狄斯;相似性

曹禺的《雷雨》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都是中西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历来对这两部戏剧的研究都没有停止过,不断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它们。本文试从这两部戏剧的两位反面人物周朴园和克劳狄斯的相似性来谈谈对这两部戏剧的理解。他们都生活在大变革时代,他们都是悲剧的始作俑者,他们也都是文化更新的牺牲者。

周朴园和克劳狄斯都生活在大变革的历史语境中,他们生活的时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过渡时期的种种矛盾都反映在了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周朴园和克劳狄斯便是一切社会矛盾的焦点。

曹禺创作《雷雨》的时间是1933年,当时的中国,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强。与此同时,无产阶级的力量也在扩大,但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都生活在困苦中,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下层人民带来多少实际的利益,反而使他们更加贫困,所以劳资矛盾在不断激化中。而当时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主义观念依然顽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及无产阶级的矛盾依然在持续着。《雷雨》中的人物就处在这样一个矛盾丛生的大环境里。周朴园这一形象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的复杂和矛盾的尖锐。他本身是留过洋的,接受过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他和鲁侍萍的爱情,就是一种平等的爱情,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第观念和厉害关系。但同时,周朴园身上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思想,如他在家里努力维持一个不可侵犯的家长的威严和严格的秩序,还有在婚姻上和蘩漪的结合,表现出他的门当户对的门第观念。周朴园身上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周朴园是《雷雨》的中心人物,凝结了剧中一切矛盾”[1]。他和他们儿女之间的矛盾,他和鲁侍萍、蘩漪之间的矛盾,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更多的是表现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有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亦有深厚的无法摆脱的门当户对的等第观念;他出于残存的良知,希望相认鲁大海这个儿子,但是处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他又不能相认;他很喜欢周冲这个小儿子,但是处于一个封建家长地位与威严的考虑,他又不能与周冲亲近。由此我们看到,大变革时代人性的撕裂在周朴园身上表现得特别的明显。

而莎士比亚所生活的伊利莎白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同盟关系也越来越紧张,社会矛盾也是丛生,并在不断的激化中,人文主义思潮继续传播,人的不断觉醒和社会环境的压迫之间的矛盾也异常尖锐。莎士比亚用他的戏剧给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丰富和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本是老王哈姆雷特的弟弟,但是他杀死了老王,娶了他的嫂嫂,夺取了本属于哈姆雷特的王位。克劳狄斯的这一系列行为,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无疑是可耻而卑劣的。他治下的丹麦,在哈姆雷特看来,却是一间巨大的监狱,社会矛盾在不断的激化中,变革的风暴迟早是要把压制人性发展的一切丑恶都扫除的。剧中的克劳狄斯是一切黑暗的支点。

文化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管哪个社会,哪个时代,文明总是在冲突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周朴园和克劳狄斯都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时代进步的阻碍力量。周朴园有留洋的经历,学习社会经济学,与他的父辈们比起来,算是个比较新的人物了,但是他身上的反抗精神并不强,所以在封建家长们拆散他和鲁侍萍的时候他并没有反抗。而同样的爱情纠葛发生在他的儿子周萍身上时,虽然周萍性格懦弱,但是他还是敢于带着四凤离家出走,虽然最后没有成功。周朴园的专制主义的作风,遭到他的家人各种形式的反抗,这也显示封建观念对人的束缚在慢慢减弱。《雷雨》中各种激烈而尖锐的冲突,某种意义上正是文化更新时新旧之间的碰撞。曹禺在《雷雨序》中说过他写作的动机之一就是要“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都浓缩到了家庭这个小单位里,撕裂着这个被宗法社会视为基础而努力维持其秩序的“家”。近代的中国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断学习西方,吸收西方的先进观念,敢于向他们的长辈反抗,才使中国不断发展,不断改造过去那种过于沉闷、窒息的文化,从而走向新生。曹禺《雷雨》所演绎的悲剧也许正是近代中国转型时不可避免的阵痛。那是一个人性不断复苏的时代,不断苏醒的人们和旧的文化传统之间是必然要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的。旧的秩序在崩溃,新的秩序又未建成,悲剧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上演着。

《哈姆雷特》中的克劳狄斯也是处在新老交替时代的人物。他是完全作为哈姆雷特的反面而存在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真心地赞美过人的美好,“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P270)但是剧中克劳狄斯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人的另一面,人的肮脏龌龊的一面。克劳狄斯毕竟是封建王权时代的产物,他被哈姆雷特杀死,也表明封建王权最终也会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被摧毁,成为历史的陈迹。从周朴园和克劳狄斯这两个否定性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不断否定前人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

周朴园和克劳狄斯在剧中的作用都是否定性的。二者生活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就生活经验来看,无疑他们较年轻一辈更丰富,对现实的理解也更深刻,处理事务的手腕也更老道和灵活。他们都是旧世界的自觉不自觉的维护者,他们的自觉不自觉的行为是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他们都是给所处世界制造悲剧的始作俑者,最后他们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首先来看周朴园,他由“曾经的秩序受害者演变成传统秩序的捍卫者”[3]。他留学德国,学习过经济,也濡染了一些近代西方的先进观念,但是在面对为他生育了两个孩子的恋人被驱逐的时候,他选择了沉默,他自觉地接受了他的前辈们遗留给他的封建等第观念,看重婚姻的门当户对,而不是选择自己所爱的人。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他间接地造成了鲁侍萍的悲剧命运。他也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家长作风,他在家里维持严格的秩序,对自己在家中的地位绝对看重,讲求自己的威严不受到丁点的侵犯。而他的妻子蘩漪却是个接受过新思想影响的女性,追求爱情的甜美和平等。她无法忍受周朴园的专制和冷酷,更无法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所以才发生了她与继子周萍的乱伦之恋。周朴园才是蘩漪悲剧命运的制造者。作为一个资本家,他也有唯利是图的一面,他早年曾经为了利益在造桥时故意制造事故,害死了两千名工人。在和工人代表谈判时,他也说过宁愿让警察开枪也不会把钱给工人。在和鲁大海谈判时他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架空了鲁大海。这些都反映出周朴园作为资本家在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狡诈和阴险。正是他自己身上浓厚封建思想意识的作用,造成鲁侍萍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也正是他的唯利是图,造成了工人们的悲苦生活。作为一个反面人物,他在那个时代是有典型意义的。

再来分析克劳狄斯。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个人物与曹禺笔下的周朴园相比略显平常,但是作为反面人物,也是很彻底的。他本可以在老哈姆雷特的统治下安稳地生活,但是他在权力和欲望的驱使下,弑君,娶嫂,夺取本属于哈姆雷特的王位。他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人文主义典范的哈姆雷特陷于深刻的思想危机之中,也让丹麦这个国家陷入不断激化的矛盾之中。不能不说克劳狄斯是一个很有政治手腕的君主。他即位后,包括御前大臣波诺涅斯在内的前朝重臣对他的奉承,整个王国处于一种虚假的歌舞升平之中。他与哈姆雷特的矛盾正是封建王权和资本主义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克劳狄斯收买哈姆雷特的两位好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为其收集哈姆雷特的情报,哈姆雷特的恋人奥菲利亚也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奸王克劳狄斯的棋子,以及哈姆雷特母亲对他父亲的不忠,这一切都使哈姆雷特对自己以前所持有的对人类的美好观念几乎陷于崩溃,而剧中所有人间的丑恶的始作俑者就是老奸巨猾的克劳狄斯。将人间所有的罪恶都归罪于克劳狄斯一人,固然是偏颇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典型,他是那个时代反面的象征。

周朴园和克劳狄斯是旧文化旧体制的受害者,他们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社会发展中,人因为无法摆脱时代的制约,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旧有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周朴园和克劳狄斯的保守性的根本原因。他们所受到的社会的教育才是他们悲剧的根源。他们在制造他人的悲剧的同时,也在制造着自己的悲剧。

《雷雨》中的周朴园,从他与鲁侍萍的热恋来看,原本是个有纯真爱情向往的人,但是他的爱情在旧势力面前却是那么不堪一击,他和鲁侍萍的爱情被比他更守旧的人埋葬了。这里面起核心作用的是封建等第门当户对的观念和旧有的家族制度。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封建制度以及为它服务的封建道德在内的一切上层建筑曾经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以礼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更是不仅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人民的思想,而且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组成社会的每个单位——家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即封建家长制是封建礼教的核心,是封建制度的基础。”[4]而周朴园做了一个那种观念和制度的自觉不自觉的继承者和维护者。同样,正是在这一观念的驱使下,他才娶了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蘩漪,但是这种观念却和蘩漪的个性冲突,它严重压制了蘩漪作为一个正常女性的合理追求,甚至损害了她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尊严和人格受到尊重的权利,最终造成了乱伦的悲剧。他的封建家长作风也是造成他与周萍和周冲之间隔阂的根本原因。作为资本家的他,唯利是图又是他的本性。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周朴园所愿意看到的,他对鲁侍萍的爱是真诚的,所以才会三十年如一日地怀念她,家里的家具摆设都保持她生前的样子,始终保持夏天不开窗的习惯;他对蘩漪的关心也未必没有真心。他本身并不是个冷血动物,而且天生的不是。他也不过是旧文化旧风习的自觉不自觉的承担者。我国传统文化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现在是,过去更是。男性是整个家庭的核心,是支撑自己家庭的脊梁。传统文化中的男性,除了成家,更重要的是还得立业,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就意味着没有荣誉与尊严。在家里,男性自然拥有绝对的地位和权威。在这样的文化里,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自然也承担者等级的义务,维持家庭的稳定与秩序也被认为是和维持家庭开销一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事情。周朴园生在那个封建气息依旧浓厚的环境里,自然免不了受到深深影响的。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给他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最终他也被命运捉弄了。他的儿子周萍和女儿四凤发生乱伦的恋情,带头和他作对的工人代表鲁大海竟然是他的儿子。周萍、四凤和周冲都死在了那个雷雨之夜,鲁侍萍和蘩漪都进了医院,最后剩下风烛残年的他照顾鲁侍萍和蘩漪。这个结局对谁来说,代价都是巨大的。周朴园将他的公馆卖给教会当做医院,并照顾他的妻子和昔日的恋人,也反映了他人性的复归。周朴园的悲剧既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周朴园是“父权文化的受害者”。[5]

莎士比亚虽然在表现克劳狄斯作为旧文化旧观念的承担者方面没有明显的显示,但是,作为一个封建专制王国的君主,他的行为表现出虚伪、阴险、狡诈和对权力的强烈渴望。这些东西显然都是和人文主义观念是相违背的,这也注定了他和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的矛盾。在克劳狄斯那里,似乎已经看不到哈姆雷特所赞美过的人类的美好一面了,他的心灵似乎已经完全为封建主义的观念所侵蚀。这何尝不是人最大的悲哀。克劳狄斯最后也死在了哈姆雷特的剑下,他的殒命也可以说是旧文化的终结。

人在选择文化,文化也在选择人。处于社会中的人,很难摆脱历史的局限,他们的行为在当时也很难公允而令人信服地确定是维新还是守旧。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周朴园和克劳狄斯,就个人的命运而言,有悲惨的一面,但是作为历史发展中否定性的存在,他们注定是要在与建设性因素的斗争中走完他们的人生的。由这两部中西经典戏剧中反面人物的命运和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来看,文明总是在不断否定的轨迹中向前发展的。

[1]赵文清,陈萌,谢桂清.矛盾交织下的周朴园[J].网络财富,2010,(21).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六种[M].朱生豪,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3]王宏跟,秦祖辉.从“秩序”看《雷雨》中周朴园的意义[J].名作欣赏,2008,(24).

[4]于秀颖.从家政、高老太爷、周朴园看中国封建家长的性格特征[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7,(2).

[5]王璐.周朴园:父权文化的受害者——《雷雨》人物形象再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7).

I206.7

A

1007-9882(2012)01-0095-03

2011-12-12

2011年重庆市高等学校首批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翻译研究”

蔡银强(1986-),男,四川岳池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峰]

猜你喜欢
克劳狄鲁侍萍哈姆雷特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浅析《无事生非》的戏剧情境设置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复影”式的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