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刚自有质 玉石乃非坚:论陶渊明的人生观

2012-04-18 02:47:1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归隐人生观田园

苑 赫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市 132000)

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仕途不顺使其少年壮志难以实现,现实社会的黑暗使其放弃了仕途之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人格追求。虽然回归田园后生活贫困,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保持高洁的情操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对生活也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态度,可以说,陶渊明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的至真至美和人性的至醇至善。

东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真风告逝,大伪斯兴”。129—42岁他三次出仕与归隐,使他越来越厌恶这个社会。他直言不讳地说明了他出仕的目的之一就是“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2自古文人多磨难,历史经验告诉他:生不逢时的忠良之士不管有多大的济世之才,都难能得到重用。在封建时代摆在知识分子前面的只有两条路可走:或出仕或归隐。回归田园恰好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拍即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庄子,并且他的思想、生活莫不出自真率与自然。此外,陶渊明还用道家的观点去理解儒家经典,他汲取了儒家思想中与崇尚自然并不违背的成分。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提倡“箪食瓢饮,安贫乐道”。其中,顺应自然之意义被陶渊明吸收过来。因此,陶渊明“委运自然(顺其自然)”的人生观是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上融会有益思想而总结出来的。这种人生观虽谈不上崇高壮丽,但却是经过艰苦磨砺后的人生选择,所以。陶渊明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已”。诗人不愿意心为形役,喜欢按照本性自由地生活。主张一切顺其自然以求得个人的率性自适。因此陶渊明41岁时辞官归田,宣告诗人与黑暗势力的彻底决裂。

陶渊明在自然生活中过着恬静闲居的生活。他通过诗歌对自然做了真朴的描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为尘网、樊笼,使人不得自由。一个“误”字表明作者的懊恼悔恨之情。诗人在官场中就像羁鸟、池鱼依恋树林、池塘那样渴望回到自然,寻求自由。诗人笔下的田园,榆柳、桃李围绕于房前,狗吠于深巷之中,鸡鸣于桑树之巅,一幅平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诗中洋溢着作者回归之初的欣喜愉悦之情。

再看《饮酒》其二,陶渊明身处田园生活,内心早已脱离黑暗的官场。诗中把秋篱、南山、日夕、飞鸟组合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表达了他在田园生活中悠然自得的心情。此中的真意也只能欲辩忘言了。字里行间反映了他不愿心为开役的主张。在其它作品中,诗人大量地描写青松、秋菊等意象。借它们寄托怀抱,表现自己不为世俗所影响的高洁情操,抒发遗世独立之情和恬淡自适之趣。陶渊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并未采用华丽的词藻加以渲染,但读起来却平和闲静,富有至善尽美之感。这其中融合了诗人平静、纯洁的情感和恬静的心情。诗人之所以把田园风光描写得如此纯洁、恬淡,就是要以田园的真与美来衬托官场的假与丑,以田园生活的淳朴宁静来衬托官场的黑暗与污秽。

陶渊明作为一名隐士,并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在远离人世的高山密林中安身立命,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完全陶醉在田园美景之中,在田园生活中尽情的享受生活的乐趣。诗人主张躬耕自资,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他认为只有进行农事才能做到返朴归真,保持自身道德的完美。即“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在他看来,人不应该消极地顺应自然,而应在积极的现实生活中把握自然之道,躬耕垄亩。对于当时他的处境来说,就是从现实出发,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在《庚戎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他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何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诗人认为人生归趣有常道,而原以勤劳谋求衣食为其开端。这既是生活的一个目的,又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在鸡鸣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中,一切活动都是自由的,这才是诗人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因而他才能在艰辛的劳动中感受到一份满足和愉悦,决心“长如此”了。

另外,由于陶渊明亲自参加劳动,而且是真心实意地投入其中,所以,他笔下的劳动生活和一般以欣赏劳动为目的的诗篇截然不同,他展示的是一幅天然浑成的劳动画卷,朴实而真实,丰厚而饱满。正如此,在《归田园居》其三中,我们看不到一个归隐诗人的形象,而看到的是一位农民在田园中辛勤的劳作,且体会着劳动的乐趣和摆脱世俗束缚的喜悦之情,这种感情非常真实感人。在劳动中诗人与农民结下了浓厚的友谊,也被农民身上淳朴善良的品德所感染。如《归田园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始春怀古田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饮酒》“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诗人与农民友好往来,话家常,谈农事,相互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相比较,更令陶渊明感慨万千。由此他更加珍爱这份纯朴的人间至情。

在对待贫穷与富有这个问题上,陶渊明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而非物质生活的奢华。在归隐之后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他生活的贫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3“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4“饥来驱我去,不知竞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5句句实情,声声催泪,人间之苦写到极致。但是,我们在慨叹诗人贫困生活时,却感受不到诗人的抱怨、愤恨之情,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像他这样一位被生活逼到沦为乞食境地的诗人,却能心平气和的加以客观描述,把乞食之心态窘象刻划得惟妙惟肖。这是何等平淡的心态,又是何等平淡的手法。读这首诗,我们感到诗人仿佛在和读者话家常,语气平静舒缓,决不是在发牢骚,诉不平。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陶渊明在看是身处逆境还能够心安理得呢?这就是一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人”的正人君子为黑暗现实所付出的代价。诗人不肯降志从俗,为了一时的富足生活而去违背自己的意愿“纤辔执可学,违已讵非迷!”宁可固守贫困也决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他鄙视那些为追求功名利禄而丧失人格的人。在他看来“皆乎身后名,于我若浮云”。“哀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饮酒》)“营已良有极,过足非所叹”(《和郭主簿》)。可见之对荣华富贵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是超越世俗的:贫困和富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处在彼此交替更换过程中的。营谋生活是有限度的,过分地追求并非作者本原。由此可进一步体会到,诗人那种不求奢华享受,不慕荣华富贵,只求物质俭朴、乡情醇厚、精神生活充实的性格,都是陶渊明“委运自然”的人生观的体现。

对待生死,陶渊明也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说:“存生不可言,畏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他从考察历史得出结论:死是不可抗拒的,任何人也不例外。又说:“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6他从经验中证实,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免?”(《与严子俨等疏》)。他认定自己也难免一死“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因此他对古往今来的人不论“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认为都是“斯甚或焉”。7诗人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纵浪大化,委运自然”,世间没有长生不死的神仙,饮酒服药也不可能成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态度,正表现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置生死于度外的开阔胸襟和精神。与那些受挫后便萎靡不振、放浪形骸,乞求羽化登仙以求不死的士大夫们相比,这种思想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反映出陶渊明在世界观修养上的独到之处。

综上,陶渊明的委运自然的人生观,是经过人生岁月的痛苦煎熬、社会现实生活的千锤百炼所赢得的人生哲理,是在对贫富、贵贱、生死等问题深入思考后形成的。他的人生观并不是消极等待和无所作为的颓废的人生观。他所消极的只是困扰人生的私欲,是那些被人们所拼死抢夺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的归隐也不是逃避现实,这一点从他归隐后的生活中就能体现出来。同样,他的淡泊旷达并不是心如死灰,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在追求质朴、真诚的人生。他能够出污泥而不染,视荣华如草芥,即使家遭火灾,草屋化为灰烬,他的“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的伟大人格又一次在大火中经受住了考验。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生不逢时才最后回到田园中去。这哪里是逃避,这是一曲独特的伟大人格的颂歌。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观给身处逆境的忧患者以明智的启迪和茅塞顿开的快慰,给心灰意懒的沉沦者以道德的震撼和心灵的净化。陶渊明虽没有洒血疆场、丰功伟绩的建树,但是他那质朴天然的禀性,不慕荣利、乐观旷达的伟大人格,不是象深山幽兰一样永世留芳吗?

注释:

(1)《感士不遇赋》

(2)《归去来兮辞》

(3)《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4)《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5)《乞食》

(6)(7)《读山海经》

[1]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6]林丽珠.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及其渊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8).

[7]常昭.陶渊明诗歌总体风格新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1).

[8]黄亚卓.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2).

[9]赵治中.陶渊明自然思想初探[J].绥化师专学报,1993,(1).

[10]刘琦.陶渊明诗选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归隐人生观田园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草堂归隐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24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6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4
天宫院
现代艺术(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新少年(2018年7期)2018-09-28 02:40:38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