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鹏
(华侨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马克思主义所求之真指的是: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真理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反映客观事物的结构和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客观规律。二是真理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说明了真理是能够为人们所反映和认识的即真理是可知的。三是真理不仅是一种认识,而且是正确的认识。所谓正确指的就是其对象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其内容也是客观的,经得住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由此可见,不是所有认识都能成为真理,也不是所有规律就是真理。真理的衡量标准是客观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所求之真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本体论上讲,马克思求唯物之真,反对旧哲学的唯心之真和形而上学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1](P75)“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73)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即物质相对于意识的先在性,决定性和本原性。但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相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看到了物质的本原性,意识的派生性,同时,也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P128)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并指出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克服了不可知论的缺陷。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所求之真是对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超越。
从认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起源。实践活动不仅不断开辟新的认识领域,还决定了认识的水平和方式。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识的对象不是抽象的思维,也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是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P58)在这里,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上的根本错误,忽略了实践活动的抽象的认识,思辨认识。接着在第二条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1](P58)这表明:只有从实践出发,人的认识活动才能成功,最终,收获真理性的认识。同时指出了,真理的可知性问题即真理我们是可以认识的,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就会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客观真理。
从历史观上讲,马克思主义主张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在批判唯心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历史观的伟大转变,最终确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P92)指出唯物史观是建立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这是与唯心史观的根本不同。市民社会决定了意识形式,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初的理论表达。马克思接着直接指出了唯心史观的根本问题:“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他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P92)在这里指出了实践对观念的决定作用,这是从现实的活动出发理解人们观念的形成,批判了从某种抽象的范畴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唯心史观。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的精髓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求真精神的内容,还要求克服在认识活动中人们常犯的几种错误。有一种观点认为:真就是我们的认识与我们所遇到的实际相符合。这种认识貌似很正确,很有迷惑性。筷子放到碗里会发生水的折射而导致我们所看到的筷子发生弯曲,而事实上,筷子本身并没有弯曲。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真。有时候真是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通过其内部的规律来体现出来的。这是经验主义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真就是与书上写的一致。因为书被当做传播知识的工具,书上写的就是真的。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上的词句,更容易被奉为经典,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针。犯这样的错误的群体不在少数。这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整风的时候,就已经明确的批判过这种把马列主义的本本当做真理,而不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本本主义。也有人说我亲自参加了实践得出的经验,这和书本无关,我的经验是真的,应该没问题了吧。这是主观主义。因为你上次的实践活动是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得出的经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判断真假的标准,更不能成为指导一切新的实践活动的标尺。这是经验主义的作风。由此可见,要想科学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之真必须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区别开来,避免这些错误,从而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包含价值诉求在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这种求真精神是对形而上学求真精神的超越和抽象思维真理的超越,是建立在对旧的求真精神尤其是唯心主义的求真精神的批判的基础上的。这种求真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个现成的结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很多考验。求真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求真的现实支撑点。人的认识的获得源于实践的结果。实践决定认识,不仅决定了认识的内容,还决定了认识的方式。因此,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大胆尝试勇敢创新的过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实践的对象形成了对对象的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经过人脑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对大量而又丰富的感性材料的筛选和加工,形成了实践对象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活动中,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这样就对理性认识进行加工改进。这样,由实践到认识,再由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逐渐达到对对象的真理性认识。这是求真的现实的实践过程,也是认识的必然规律。只有在求真的实践过程中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实践才会成功。任何违背认识的发展规律,跳越认识的发展阶段的做法都不会获得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追去真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认识论和实践观。这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本身就是现实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到下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实践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活动本身,其结果又可以检验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求真的实践活动本身不仅在追求真理,而同时检验着真理本身。因此,求真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实践的特性。只有以实践为基础,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获得真理,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
求真的过程不是盲目的,必须遵循对象的内在规律和认识的规律。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总结: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中国的现实的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取得革命的成功。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不是盲目的追求真理,也不是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就能够成功,还要依靠对所出发的现实条件的认识和遵循实践对象的内在规律。因此,求真精神还要依靠对对象的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功过渡是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实现的。可是1956年以后,当由于不能准确的把握国家的主要矛盾,脱离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直到文革结束,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采取改革开放的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党和国家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遵循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规律,只有遵守党的建设规律,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才会成功。因此,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求真,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实践才会成功,社会才会进步,真理才会彰显。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包含价值诉求在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与其价值追求是内在一致的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和价值共同构成了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的基本内容,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类从事的任何生存发展活动,特别是自觉的进步的历史活动,都是围绕着追求真理、遵循真理和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展开的。因而真理和价值也成为衡量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就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和人自身。价值原则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任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以遵循世界的规律为尺度,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双向互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实现人的需要与客观规律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自由。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只有以此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才是自由的,是人的真正本质的体现。只强调真理原则而忽视人的需要和目的,把一切都归结为客体的属性和规律,认为价值原则是人的主观随意性,不具有客观性,用真理性吞没价值性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而只强调价值原则,强调人的需要和目的,忽视了真理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用价值来代替真理的实用主义的观点也是不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的。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割裂开来的实践活动不可能成功,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割裂开来的认识方法不可能获得进步。只有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在不断收获真理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包含着内在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初动力。随着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人们在从事的劳动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分工,分工的细化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与此同时,分工也产生了私有制,由于分配的不平等使同一劳动中的劳动者之间开始有了最初的贫富分化。伴随着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和阶级的对立也不断发展起来,最终产生了国家。分工不仅产生了调和阶级矛盾的暴力工具——国家,也产生了异化。而劳动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历史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不能满足劳动者的需要;人的本质又是片面的本质,不能全面的自由的占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甚至社会关系也成为束缚人发展的力量。因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真正的自由解放是全体人类的共同的价值诉求,也是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追求。因此,最终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解放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求真精神的内在要求和最高价值,它不仅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根本利益,也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一致。
如果说马克思求真精神的普遍价值诉求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的话,那么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利益团体,发展水平上的主体则应该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的人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历史形态的人也是如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追求的是财富的增加、生产率的提高,利润的增加即获得最高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的。同样,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价值诉求也不尽相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其追求的是自由的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追求的资本的垄断和集中。因此,不同的实践主体的不同的价值追求反过来又影响对真理的认识和追求。最终就出现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真理和价值的发展史。正是前后相继,发达阶段代替欠发达阶段的真理和价值,使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原则和精神贯穿于人类历史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资本主生产发展的上升时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秘密,站在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价值立场上,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马恩还亲自参加工人运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又有自己的价值主体——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求真精神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具体的体现和发展。我国在完成三大改造之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种价值观得到维护和发展就是因为:首先,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公有制经济关系所要求的,并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服务。在社会主义社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是社会存在,它决定了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集体主义,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维护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集体主义价值观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但二者也存在着矛盾。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要在二者发生矛盾时,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求真精神的价值诉求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一样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开始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开始探索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规律。同时邓小平还遵循党的建设规律,指出在新的条件下,防止党员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腐败作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大事。加强党的民主建设。邓小平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为我党在新时期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创造性的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政党”的问题,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指导思想。21世纪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的同时,社会矛盾更加凸显,社会问题更加尖锐,对发展的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的条件下提出的。胡锦涛指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并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进步,还要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在我国新时期的不同阶段的体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具体的分析我国的国情,不断探索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的规律而取得的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为指导,贯彻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的求真、实践、改革才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人们参与经济生活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在市场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和经营者。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遵守和维护市场秩序是每个参与者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表现为:诚信原则。经营者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公平合理,保证质量,注重信誉。杜绝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消费者要积极维权,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假冒伪劣。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首先要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为社会所做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其次,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此外,坚持集体主义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企图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膨胀,必然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