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12-04-14 18:11:38朱清华刘胜仿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2年4期
关键词:土著杆菌属菌剂

代 稳 ,朱清华 ,刘胜仿

(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553004;2.贵州省六盘水市四格中心小学,贵州 六盘水 553527;3.贵州省六盘水市四格中学,贵州 六盘水 553527)

水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生命体的必需物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革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制约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52.1亿t,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等10大水系46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1.0%、25.3%和13.7%;在监测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53.8%;四大海区中,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9个重要海湾中,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水体污染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目前,对水污染的治理,无论是政府官员、生产企业、学者,还是老百姓,都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水污染进行防治和治理,微生物修复技术[1]以其成本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

1 微生物修复技术概念

微生物修复技术属于生物修复的范畴,生物修复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其主要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水污染中的污染物,达到清除水污染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占据主导地位,其修复技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水中的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包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级或无害化的过程。微生物修复技术需具备的前提条件:①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②有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③有缓冲pH的能力;④有使代谢能够进行的电子受体。若缺少其中一项条件,都将会影响微生物修复的速率和程度。

在微生物修复技术中,采用投加微生物修复、人工曝气强化水体生物修复、生物膜修复和活性污泥修复[2]等。

2 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1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

2000年,郭楚玲等[3]利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莫拉氏菌属(Mirabella)、弧菌属(Vibrio)、海杆菌属(Marinobacter)、解环菌属(Cycloclas-ticus)、Neptunomonas naph-thovorans等海洋细菌来降解低分子量的多环芳烃,其降解速率较快,有利于水污染的修复。

2007年,陶雪琴等[4]培养鞘氨醇单胞菌GY2B,菌株GY2B通过降解水杨酸、1-羟基-2-萘酸和萘,再经过邻苯二酚间位途径裂解为2-羟基粘康酸半醛,最后通过TCA循环进一步降解为CO2和H2O,进而对多环芳烃进行微生物降解,达到修复的效果。

2.2 投加优势菌法

2000年 , 丁 吉 震[5]采 用CBS(Central Biological system)公司的科学家开发研制的CBS水体修复技术,利用光合菌、孔酸菌、放线菌、酵母菌等构成了功能强大的 “菌团”投放4040kg生物制剂到重庆桃花溪,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消除恶臭,并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001年,任翱和史家梁[6]采用光合细菌(PSB)、硝化细菌(NB)、玉垒菌(S30)等有益微生物进行温室有砂育鳖,有益微生物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分解底泥中的污染物,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态氮,减少换水次数,节约用水量,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002年,何义亮和张波[7]用高效复合微生物(由芽孢杆菌属、产碱假单胞菌属、硫杆菌属、无色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肠杆菌属及微球菌属等)以SBR工艺处理化工试剂废水,处理24h后,COD的去除率>50%,总氮去除率83.93%,氨氮的去除率达100%,对氮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2005年,薛维纳等[8]也将复合微生物(含有4个功能菌群:氨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磷细菌,细颗粒状,含活菌数109个/g)对城市污染河流进行静态模拟处理,水体中重铬酸钾、氨态氮、磷酸盐的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复合微生物菌剂添加浓度为0.4g/L时,磷酸盐的去除率达到最大,为25.52%;复合微生物菌剂添加浓度为0.8g/L时,重铬酸钾、氨态氮、硝态氮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4.32%、81.06%、69.2%。

2003年,庞金钊等[9]应用优势菌剂处理天津大学校园内富营养化严重的湖水,投入光合菌、硝化菌、复合菌的混合液对水中的浊度、叶绿素a有明显的去除效果,投加优势菌剂100mg/L的水样至第5d时对CODMn的去除率已达50%以上;第8d上清液浊度由65NTU降至7NTU,对浊度的去除率88%;第20d DO值达到了6mg/L左右,较空白水样的高出20%。投菌仅2d后,水样的颜色由开始的黑绿色变清,水面上的漂浮藻类明显减少,投加优势菌剂对CODMn、氨氮、叶绿素a等的含量均显著降低。应用100mg/L的投加光合菌、硝化菌、复合菌的混合液量,对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且净化水体的费用仅为换水法的25%~37.5%。

2008年,赵海霞等[10]利用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学名是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所产生的絮凝物质,对煤矿废水的吸附作用和处理效果进行探讨,其结果表明,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所产生的絮凝剂对水样的最大絮凝率达97.94%,SS去除率达99.43%,对总铁、Zn2+和Ti4+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1.94%,90.93%,90%,硅酸盐细菌GY03菌株所产生的絮凝剂能够有效改善受煤矿污染水体的水质。

2.3 土著微生物修复法

天然的水体和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大本营,微生物在遭受有毒有害的污染后,将会有一个天然的驯化选择的过程[11],使适合的微生物得到不断增长繁殖,数量不断增多。培育出能在某种污水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将有利于水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吴青梅等[12]通过分析底泥污染现状,用生物技术途径刺激或抑制土著微生物菌群代谢活性,利用底泥中土著微生物修复黑臭水体,从而达到水污染被恢复的生物过程。

沈越[13]通过分析鞍山市英泽湖底部的污泥,对底泥进行适当曝气,培养驯化“土著菌”,经过8~30d的净化处理,英泽湖中的COD、有机物、氨氮、总磷及胶体颗粒物等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同时,水体中的浊度由30降至3,下降幅度为90%。

陈立等[14]应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包括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真菌类的青霉属、曲霉属)的生物技术,对华北濮阳地区石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在石油含量分别为182.0,862.5,1695.0mg/L污水中加入1.5%的优化菌群制剂,经过28,37,37d的修复实验,3种浓度中石油污染物的最大累计去除率分别为53.46%(28d)、70.87%(37d)和58.19%(37d),加入土著微生物菌群制剂,显著提高了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

3 结论与展望

(1)近年来,水污染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很多学者在探索水污染的治理和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且修复时间较短,处理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扰少,修复费用少,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去除或消除水污染的一个受控过程,即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

(2)利用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莫拉氏菌属、弧菌属、海杆菌属、解环菌属、海杆菌属、解环菌属、鞘氨醇单胞菌等微生物可以对多环芳烃进行微生物降解,达到修复的效果;利用高效复合微生物可以对CODMn、重铬酸钾、氨态氮、磷酸盐、叶绿素a、亚硝态氮等的含量均具有修复作用,降低其含量。驯化选择土著微生物修复,也可以水体得到净化。微生物修复技术变得越来越实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重要意义,但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严重复杂的污染情况,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开发,菌种的选择、配制和土著微生物的培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将是未来微生物修复技术着重探讨的问题和难点。

[1]霍炜洁,肖晶晶,黄亚丽,等.微生物技术修复水污染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8(4):94-98.

[2]劳景华,朱文玲,汤仲恩.污染水体生物修复及其发展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06(8):84-86.

[3]郭楚玲,郑天凌,洪华生.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J].海洋环境科学,2000,19(3):24-28.

[4]陶雪琴,卢桂宁,等.鞘氨醇单胞菌GY2B降解菲的特性及其对多种芳香有机物的代谢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2):548-553.

[5]丁吉震.CBS水体修复技术[J].洁净煤技术,2000,6(4):36-38.

[6]任翱,史家梁.应用微生物技术改善育鳖池水质的实验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48-51.

[7]何义亮,张波.高效复合微生物技术处理化工试剂废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5):74-76.

[8]薛维纳,裴红艳,杨翠云,等.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城市污染河流的静态模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2):91-94.

[9]庞金钊,杨宗政,孙永军,等.投加优势菌净化城市湖泊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6):51-53.

[10]赵海霞,连宾,谢作晃,等.贵州凯里煤矿地区水质分析与微生物处理实验研究[J].矿物学报,2008,28(1):71-76.

[11]龙华.水环境及其保护与生态修复[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4):328-333.

[12]吴青梅,邓代永,许玫英,等.土著微生物修复黑臭水体的生物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6G):197-201.

[13]沈越.土著微生物修复城市小型湖泊实验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37(2):51-54.

[14]张发旺,张琳,程彦培,等.土著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8(6):56-59.

[15]潘涌璋,吕雯岚,张娜,等.微生物菌剂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研究与应用[J].给水排水,2005,31(6):73-77.

[16]程庆霖,何岩,黄民生,等.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1,36(2):25-31.

[17]顾宗濂.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修复[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42-45.

[18]王琳,王迎春,李季,等.微生物菌剂处理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室内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1):88-91.

[19]夏宏生,梁世军.城市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59-61.

[20]梁国辉.城市水体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7,131(3):58-60.

[21]盛彦清,陈繁忠,秦向春,等.城市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研究[J].地球化学,2005,34(6):643-649.

[22]冯宝荣,苏宏智,李友平.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3):71-73.

[23]黎明,蔡晔,刘德启,等.国内城市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9):837-839.

[17]郭廷忠,虎华,刘忠.开封市东护城河河流污染调查与综合治理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2):58-62.

猜你喜欢
土著杆菌属菌剂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分析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外生菌根真菌菌剂的制备及保存研究
园林科技(2020年2期)2020-01-18 03:28:26
新型液体菌剂研制成功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9:02
养猪微生物发酵床芽胞杆菌空间生态位特性
生态学报(2019年11期)2019-07-08 06:18:58
土著节
环球时报(2017-10-10)2017-10-10 04:49:55
误闯土著部落
走近土著
“播可润”微生物菌剂在甜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6
类芽孢杆菌属β-葡萄糖苷酶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重组表达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