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叶 ,张 通 ,陈恩典
(1.商河县水务局,山东 商河 251600;2.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商河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王金叶1,张 通1,陈恩典2
(1.商河县水务局,山东 商河 251600;2.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3)
商河县依托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准确把握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符合商河实际的工程型式、灌溉模式、建设管理模式和运行管理模式,达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效果。
商河县;农村水利;建管模式
商河县位于济南市北端,辖12个乡(镇、街道),963个行政村,62.00万人,面积1 162.00 km2,耕地6.80万hm2,是以生产粮棉、蔬菜为主的农业县,水利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现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2010年7月,商河县被确定为第二批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为抓好项目建设,该县坚持抓住“灌溉模式、建设管理模式和运行管理模式”3大重点,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商河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之路。
商河县项目区位于郑路镇境内,控制面积2 733.33 hm2,结合项目区水源及群众意愿,确定工程型式为以河道为水源的泵站提水管道灌溉工程和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机井提水管道灌溉工程两种,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提水泵站10座,铺设PVC管道284.00 km,安装给水栓4 000个,新打机井128眼,安装IC卡计费控制管理机128台套。
根据以上工程型式,采取了2种灌溉模式、机井提水灌区的“无井房IC卡计费控制”管道灌溉模式和泵站提水灌区的“变频器恒压供水+灌溉自动化信息平台控制”管道灌溉模式。
为抓好项目建设,按照“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建设思路,积极推行“早、明、高、严、新”5字建设管理模式。
1)任务早安排。2)宣传早发动。
3)工作早行动。商河县在2010年秋收前,提前做好清障和铺工定线等前期准备工作。
1)明确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财政、水务、项目所在乡(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2)明确建设责任。确定县水务局为工程项目法人、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并与项目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纳入全县年度目标绩效考核;组建了项目建设办公室,明确县水务局负责项目实施、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乡(镇)负责施工协调和迁占等工作。
3)明确投入渠道。2010年项目总投资3 175.57万元,除市级以上资金2 160.00万元外,县财政严格按时间、按承诺及时配套县级资金573.50万元,同时利用好“一事一议”政策,调动项目区群众投资投劳442.00万元,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1)高起点规划。按照“系统化规划、高起点规划”的指导思想,聘请相关专家负责指导编制规划方案,进行施工图设计。
2)高标准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严格执行国家和水利行业标准,全部按照“30年不落后、50年正常用”的质量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3)高质量控制。项目建设全程监理,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通过项目部自检、工程监理监督、建设办公室检查等方式,严格控制工程标准和施工质量。
1)严格调度督导。项目建设办公室设在施工一线,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工程建管,并每周召开1次调度会。
2)严格建设程序。出台了《商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项目管理保障体系,严格工程建设程序和“四制”管理要求。
3)严格资金管理。出台了《商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县级报账制度,由县财政局设立专户,实行专账、专人管理,做到程序清、责任清、账目清。在资金支付方面,执行“五签字一审核”制度。
4)严格档案管理。及时将项目前期、工程建设、协会建设、监理、影像、验收等资料立卷归档,共归档项目档案54卷。
为提升项目科技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采用了自动化测量水系统、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射频卡智能灌溉系统、变频器恒压供水系统等多项节水灌溉新技术、新工艺。机井提水灌区采用无井房IC卡计费控制灌溉技术,不建机井房,通过充值、刷卡实现计费计量;在项目精品区建设了灌溉自动化信息平台,通过管道流量自动采集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和监控中心实现科学灌溉和用水量统计。
为确保工程良性运行,商河县以管理服务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建设为重点,出台了《商河县小农水重点县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县项目设施管护实施细则》,全面推行以工程建设、新技术应用、协会建设、运行机制建设、综合效益发挥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项目运行管理模式。
采取了 “协会+分协会+灌溉小组”3级管理服务体系。以项目乡(镇)为单元成立镇级农民用水户协会;泵站提水灌区以泵站为单元、机井提水灌区以村为单元成立分协会;泵站提水灌区以村为单元、机井提水灌区以单井为单元成立灌溉小组,共组建协会1个、分协会22个、灌溉小组161个。
1)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了工程管理、灌溉管理、水费收缴等相关制度。
2)明确产权及管护方式。县财政局、水务局及时将设施产权、管理权、使用权全部移交给协会,协会对工程设施实行专人看护,专人操作;工程设备维修改造由协会从管护经费中或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
3)资产编号登记。将项目设施进行全县统一编号登记,并结合水利普查进行了定位。
4)终端水价确定。由县水务局、协会、用水户代表调查水价构成影响要素,详细测算不同灌溉型式的运行水价,并报县物价局审批终端水价。经核准,项目区终端水价暂按0.30元/m3执行。
5)管理维护职责。机井区实行1井1卡制,每眼机井推选1名水管员;泵站区灌溉由泵站看管员、提水管理员和村级水管员共同完成,实施统一有序灌溉。村级水管员负责统计用水量、收取灌溉水费,灌溉设施由村级水管员负责管护。
6)协会运行管护经费筹措。充分利用济南市水利局对项目区协会运行机制建设试点政策,积极争取市局帮扶;县政府明确按照市局的帮扶比例落实1∶1配套管护经费;项目乡(镇)每年拨付协会管护经费5.00万元;从收取的灌溉水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护经费。
项目实施后,在项目区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灌排分设调控高效,协会管理科学有序,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实现了一次性提水到地头,实现了“两节、三省、三增”的综合效果。
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后,每公顷平均节水2 700.00 m3,项目区年省水738.00万m3,年节能93万kW·h,年节省灌溉成本200.00万元,省工 4.10万个。同时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项目实施后,每公顷次灌溉用时由原来的45 h缩短到22.5 h。原有的输水渠全部改造为农田,增加种植面积80.00 hm2,按年公顷增收1.5万元计,年增收120万元。根据夏、秋两季农业生产统计,项目区粮食每公顷平均增产750 kg,按每公斤2元计,年粮食增产效益为410万元。经初步测算,项目区农民每公顷平均增收近4 500元,年实现增收效益1 200万元。
S27
B
1009-6159(2012)-03-0056-02
2012-02-07
王金叶(1968—),男,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郑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