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花
(江苏省口岸中学 江苏 泰州 22532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活教育理论同样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理论、概念,都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的。同时,化学也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生活处处是化学。 这就给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也为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了不可代替的资源。 一堂课,好比一池水,虽然表面波澜不惊,内部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 投一粒石子,就会激起层层涟漪;洒一缕阳光,就会折射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如果教师能机智灵活地驾驭课堂,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学素材[1],将化学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会使平淡的教学过程迸发出无穷的魅力和活力,使课堂的学习主体真正体会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用之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下面从几方面谈谈我自身的体会,以期与各位同行共勉。
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化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注意留心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 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去解释、去理解这些想象,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久而久之,我相信不仅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而且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一:在必修2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类比“鸳鸯戏水”的典故,将本来“恩爱”的原子拆开是需要能量的,使不稳定的原子结合成稳定的分子是会放出能量的, 这样不仅轻易的传授了知识,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提高了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又如:在解释一些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时,有些同学往往会出现记反的情况,例如:我们讲,大多数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偏偏有些同学就记不清,鉴于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往往会举一些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如:用斧头劈木材,要把木材劈开是需要外界提供能量,才能分开的;石灰厂淋石灰的现象,相信大多数同学都见过,并且都身有体会,淋石灰的过程中,只要水淋上去,我们会看到在固体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 走近的话我们会感到热气逼人,甚至很烫的感觉,是什么原因导致淋石灰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很自然学生就会想到这个反应是一个剧烈的放热反应, 教师可以将这个反应写在黑板上,进一步强调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我们生活中,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灵活自如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去,长此以往,我相信不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了,而且也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处处留心,可以作为我们化学教学的素材是数不胜数的。
十六、 七岁的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有些时候,他们不一定知道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样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
案例二:在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一章第三节“蛋白质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蛋白质的盐析和变性是两个不同的性质,影响因素也不同,我在解释“蛋白质的变性”的影响因素时,经常会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如核电站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穿防护服?农药波尔多液的杀虫原理是什么? 经常晒被子的原因是什么?生物标本怎么保存?深秋时节,林业工人会在树木下面刷一层白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刷这种物质? ……将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与我们所教授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普及了生活常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讨论的气氛很浓,并且每个人都在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他们所知道的生活现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是一个大讲台, 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千变万化;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大浪淘沙,是金子最终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该焕发生命的活力。 而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往往是我们无法预见的,这就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无穷的魅力和神秘的面纱。 我们可以预设课堂的进行过程,但其中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预见的,这就给课堂的生成性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 课堂应该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资源从何处来呢?
我认为, 生活是使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头,也是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资源的源头活水。 没有生活,化学就失去了它所存在的意义;化学就是一门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学科,生活可以给我们的化学课堂提供无穷的预设和生成性的资源。
案例三:在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经常会类比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如用“乒乓球”、“硬币” 等来类比微观的粒子,用“打”来类比“摩尔”的含义,尽量使学生轻松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前的这种预设进行教学时, 往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这时教师可以发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教学技巧, 如可以请理解了的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给还没理解的同学听,毕竟学生之间的思维是相似的,就跟小宝宝之间交流一样, 大人有时不一定听懂宝宝在讲什么,但宝宝之间可以很顺利地交流,我们不得不承认大自然的这种神奇之处。由此及彼,教师也同样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在选修1 第三章第四节《三大合成材料》的教学过程中, 尽管课前我们教师可能做了大量的准备,但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可以临时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如:讲到“合成纤维”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穿的五彩缤纷的衣服的成分标签,有什么纤维构成;讲到“塑料”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喝的饮料瓶的成分, 跟课本上所给的塑料的成分相比,来了解各塑料制品的组成等等。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就会焕发无穷的魅力;反过来,生活也会成为我们化学课堂教学不断丰富的源头活水,成为学生文思泉涌的灵动之源,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1] 辛梅.探寻化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