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研究

2012-04-14 01:39周晓燕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营养学膳食保健

陈 巧 周晓燕

(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以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又被称为“中国传统饮食保健学”,作为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国民饮食生活和增进国民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西方近代营养学又称“现代营养学”,是研究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与代谢规律及科学确定人体对各种营养需求量的科学。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若将二者结合,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营养学发展的需要。

1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相同之处

1.1 都以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为主要内容和目的

“民以食为天”“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饮食活动,并因此有了人类对饮食活动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有了今天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和西方近代营养学。二者均以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为主要内容和目的,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研究内容分食养和食疗两大部分,分别立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食养,即正常人的饮食养生,它是以健康人体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饮食养生,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饮食养生等,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食疗,又称食治,即饮食治疗,它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疾病的饮食治疗,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小、简便易行、行之有效、易为人们接受的特点。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疾病、孕期疾病、小儿疾病等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2]

西方近代营养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体对营养需求量、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同人群的营养、社区营养等诸多方面[3],特别是食物对健康、疾病以及营养成分与各类食物的最佳搭配的研究。西方近代营养学又可分为生理营养学和临床营养学。生理营养学研究的是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的营养要求,即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劳动消耗等各种不同生理情况,合理饮食以供应机体的营养需要,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这与中医饮食保健学的食养理论是一致的;而临床营养学研究的是人体处于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要求,即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以促使疾病痊愈,加快身体恢复,从西医治疗学上说,是一种营养疗法,有时作为辅助性治疗措施,有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与中医饮食保健学的食疗理论相吻合。可见,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1.2 都强调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分离出来的一门科学,所以其中很多思想与中医学的思想是相通的。早在战国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记载了“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平衡膳食模式。这种膳食模式,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作用对食物进行的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种食物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的饮食生活,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指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4]这一理论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西方近代营养学则根据人群中存在的营养问题,制定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适合各国(地区)的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平衡膳食指南及膳食宝塔。注重膳食营养均衡的合理搭配,注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协调与补充,如米面类食物普遍缺乏赖氨酸,可以用大豆弥补其不足,以达到营养素的平衡。而膳食金字塔(共五层),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与所占的比重。此外,西方近代营养学还强调了摄入的营养物质应与消耗之间保持平衡。由此可见,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在平衡膳食模式上具有相通性。

1.3 都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保健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营养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也是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特点之一,即脾胃为本的饮食保健观。《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中医学认为,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并把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概括为“脾主运化水谷”与“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合理的膳食必须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将饮食物转化为人体直接可以利用的精微物质,并进一步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养料[1]。此外,还提出饮食保健应首先重视调理脾胃,它对食养和食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说”,非常强调饮食有节,强调饮食生活不可没有规律、饥饱过度、生冷不洁等,否则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应重视保护脾胃的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西方近代营养学强调胃肠道的正常运转是保证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关键,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营养素吸收和相互拮抗的问题,如脂溶性维生素食用过多易引起中毒,植酸盐与草酸钙结合容易产生结石等,这些均对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在注重保护脾胃方面,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具有相似性。

2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不同之处

2.1 背景范畴不同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东方传统科学的范畴。而西方近代营养学作为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属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范畴。

2.2 研究角度不同

中医饮食保健学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宏观出发,从整体着眼,以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脾胃为饮食保健之本,注重饮食保健的个体针对性,强调无病以饮食养生,有病首先以饮食治疗,着重于食物的偏性,利用五行中的五色(青红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来均衡搭配饮食。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内涵比较丰富,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西方近代营养学则以西医学理论为指导,从微观出发,从局部着眼,以实验室研究为基础,以七大食物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水、能量)为本,以平衡膳食为核心,注重不同群体营养素的供给,强调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作用。

2.3 表现形式不同

中医饮食保健学强调借助自然之力调节机体的功能,如借助自然界多种天然物质的阴阳、性味等属性来调节和校正人体自身的失衡,而且这种调节是人体无法自身调节的。此外,中医饮食保健学用材较趋向于“药”,因为中国饮食保健食材大多具有药食兼用的双重属性和作用。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历史渊源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其用材除了选择含有一定药效的食物外,还包含了几乎所有无毒性的中药品种,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并不在人们的日常食谱中。许多药用食物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记载了其功效和主治范围,亦药亦食,以食补药,以药助食,已成为中医药的一大特色。

西方近代营养学则以现代实验科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为基础,认为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可以用化学的方式校正和完善,它强调以基本营养素为核心的自体补充完善思想,突出表现为拿来主义。[5]西方近代营养学的用材注重于“食”,更多的是从自身食谱范围内寻找,或是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及其衍生物、替代品。

2.4 特色不同

“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是西方近代营养学中没有而中医饮食保健学独具的特色,是《黄帝内经》的两大贡献。《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在疾病的恢复期的“食复学说”,所谓食复,是指在疾病的恢复期由于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的复发。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应重视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别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6]而在饮食宜忌上,则提出了“饮食禁忌学说”。即根据食物自身或相互之间的属性,以及养生或食疗的需要,避免或限制食用某些对养生或食疗不利的食物。如《灵枢·五味》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的“五味所禁”等。其内容还包括了发物禁忌、妊娠禁忌、体质禁忌等。“食复学说”和“饮食禁忌学说”表现了饮食与体质之间、食物与食物之间、食物与病情之间、体质与体质之间的两点论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3 中医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的不足之处

中医饮食保健学在其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社会条件的限制,在微观研究即定量研究特别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确立量化指标,吸收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及赋予近现代科学内涵等方面还很匮乏,这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在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西方近代营养学虽然注重微观研究,但宏观研究不够,且在实践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还存在着局限,这是西方近代营养学在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4 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如何提高国民的生存质量是营养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中国饮食保健学与西方近代营养学除了在医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医学观、方法论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各具自身特色和优势,也各有其缺陷和不足。此外,由于东西方民众的身体素质和人文观念的不同,中医饮食保健学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将二者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建立一个全新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1992年,由众多营养专家研发的《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英文为Nutritional Diet Management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ing with Western Medicine,简称《NCCW》)[7],就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但遗憾地是还没有得到普及。笔者认为,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此系统将为全新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的建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1]路新国,等.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2]路新国.论中国传统营养学——兼与西方近代营养学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1(4):1-5.

[3]陈辉.现代营养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何志谦,顾景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历史渊源和启示[J].营养学报,1998,20(2):130.

[5]荣瑞芬.中医食疗营养学及保健食品研发探究[J].亚太传统医学,2007(3):22-27.

[6]路新国.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74-178.

[7]沈卫,等.《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研究进展[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47.

猜你喜欢
营养学膳食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秋天膳食九字诀
六个问题读懂膳食纤维
探讨互动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营养学教学的效果
膳食纤维如何让你“少吃点”
玉米皮膳食纤维酸奶的工艺优化及营养学评价
玛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及其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