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 还原抽象习题

2012-04-14 00:21:56
化学教与学 2012年12期
关键词:原题习题解题

陈 颖

(南通市第三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1)

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学习很刻苦,知识很扎实。但是对于那些知识扎实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也可能是片面的。许多人只是把化学看成一种纯粹的脱离社会生活的学科体系,而不认为化学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东西”。一旦把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教学势必会变得枯燥无味。

化学教学中有个重要的环节——化学习题的练习,而现在编制的化学习题大部分舍弃了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从科学现象与事实中剥离出来,变成了单纯的化学知识的训练,这样学生的部分思维能力训练就被剥夺了。因为从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到习题的问题的过程被习题编制者越俎代庖地完成了,而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重要环节。单纯的抽象习题教学存在着“依葫芦画瓢”的倾向,造成解题模式化,缺乏科学思想的分析,过分重视了解题的熟练与技巧、公式的套用与计算,有可能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觉得化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长期下来,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将会日趋下降。

对于抽象的化学习题需要进行改革,那如何还原成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化学问题呢?又如何引导学生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化学问题中抽丝剥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呢?下面谈几点思考。

首先我们要找到与抽象化学习题有关的合适的情境,把习题中给予的明确的条件隐藏于情境中,或在抽象习题中给予的明确数据需通过实验测得,这样抽象习题的原生态就呈现出来。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通过三个实例来说明:

(1)数据最好不要明确给出,而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得

在这种习题中,一般化学情境已经具有了,学生用于解题的相关量也已明确。学生解题时不用自己寻找需要的量,只要把题中给的量都套用上就行。这种抽象的习题只能训练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运用,提高他们解题的熟练程度,但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就会被抹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成解题的工具,思维就会被模式化。而我们所见到的和中学教学中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题就是这种习题。

例:原题(抽象的化学习题):血液中含有葡萄糖(血糖)过高会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又会导致人发生昏厥。正常人的血糖应该为3.9~6.2mmol/L。某同学验血后得知血糖的质量分数为0.1%。已知葡萄糖的相对分子量为180,若血液的密度为1g/mL,则该同学血液中的血糖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符合正常人的范围?

改编后:血液中含有血糖过高会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又会导致人发生昏厥。正常人的血糖应该为3.9~6.2mmol/L。某同学取了一定的血液,在实验室里希望通过测定质量分数的方法来检验血液中血糖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符合正常人的范围,请问该同学需要进行怎样的操作?所得数据在怎样的范围内?

原题中虽然赋予了一定的情境,但题目中也明确给出了相关的质量分数和密度,学生只要直接套用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关系的公式就能解题了。但改编之后题目所涉及的知识面就宽了,打破了原有习题思维的片面性。首先你要了解血糖就是葡萄糖,葡萄糖中含有醛基,醛基该如何定量的测定,其次你要动手实验,最后还要计算并分析这个实验中可能存在哪些误差。虽然对于中学生而言并不能非常准确地测定出正确答案,可能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原题的评讲,但我觉得时间花得是值得的,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就被调动起来,不仅复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葡萄糖的结构简式,醛基的性质这些知识点,完成这个问题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动手能力和共同协作能力。

(2)已知条件不要明确给出,可以隐含在情境中

很多习题中设计的化学情境很好,但其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那是因为与解题有关的信息都直接给出了。而从情境中寻找与解题相关信息的过程很重要,这是实际与理论相联系的桥梁,是真正能体现化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所找相关信息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化学概念和理论的选择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正是这些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习题中直接出现了所需的信息,学生省去了这一重要步骤,从而使得这种习题的价值大打折扣。

例:原题(抽象的化学习题):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由于此饮料中含有Fe2+,新鲜苹果汁在空气中会有浅绿色变为棕黄色。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性。

改编后:维生素C的营养价值很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维生素C具有的性质。(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本例题中的原题有完整的情境,但最后问题的目标性很强。学生读题后,很容易就想到与氧化还原的知识有关,这样有关维生素C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改编后的问题开放性较大,可能的答案也很多,这就需要学生全面地了解维生素C的性质,而且还要了解这些性质可以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就必须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寻找与题目有关的信息,然后深入地分析问题,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给纯粹的化学习题赋予一定的情境

除以上的两类习题外,大多数的习题就是直白地在强化做化学的熟练程度,是没有化学情境的。尤其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习题中,抽象的习题只是在反复、单调地训练学生解题的思维,割断了其生活根源,使得化学知识脱离了生活实际,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没有用的错觉。以下是我们通过将这种习题进行情境化处理,将习题与实际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例:原题(抽象的化学习题):N2可以通过自然固氮的原理,与氧气、水、土壤中的矿物质合成氮肥,写出相应得化学方程式。

改编后:在农家谚语中都有“雷雨发庄稼”一说。如何解释?

此题的改编是将原习题赋予了一定的情境,与平时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解题时,要充分地分析情境,查找资料,找到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综合以上信息再追忆我们所学的有关化学知识才能给出合理答案。我想通过这样的化学问题的解决,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其实在把化学习题还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我们只要本着“加情境,去模化,去量化”的原则,来处理传统的化学习题,总能够将之还原。此外,在题目的设计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化学情境,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通过把抽象化学习题的还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解决化学问题的主人,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去创新,给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猜你喜欢
原题习题解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解法一真的不适合学生吗?
用“同样多”解题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让思维的花朵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