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欣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二十年
于 欣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是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之一。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萌生期、探索期、繁盛期三个阶段。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包括人学取向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整体层面上人学取向的研究范式和基本思路,局部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方法论的人学反思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的人学解读。同时,研究中亦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学科界定不明晰、理论研究与实践观照相互失衡、人学理论资源借鉴上的严重偏颇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学向各个学科领域的辐射力日益显现。其中,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运用人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批判和建构,由此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增强其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二十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简要回顾与评价。
追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迄今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萌生期(1988-1994年)
本阶段的研究主要基于对文革期间非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拨乱反正,在实践经验层面上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和重视。最早明确体现出人学研究取向的学术论文是李禹兴发表于1988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文章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研究和正确引导人的需求的学科,是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学科,这是该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其内涵包括要尊重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要以情动人。[1]刘锋在《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一文中较早论及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认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其症结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必须弘扬、尊重人的主体性。[2]林亦平在《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较早将对人的本质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指出“准确把握人的属性和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理论研究应首先解决的问题”[3]。虽然在本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刚刚步入学科初创期,人学取向研究较少,且主要限于经验层面的反思与阐发,但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性质,及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等重要命题和范畴均已明确提出并予以初步探讨,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正在萌生中。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探索期(1994-2004年)
在这一时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人学取向的研究也日趋明朗化、自觉化,正式提出并探讨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林伯海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文中较早提出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4]张增孝、郭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一文中明确主张以人学取向研究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并将其初步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由心理、思想、伦理、法理以至政理的渐次形成规律,人道地进行富有人情人性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5]。此外,大部分学者重点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或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视角,反思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基点、目的、价值、矛盾、方法论等问题,关注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和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等问题。可见,本阶段的研究逐渐拓展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论域,为人学取向研究热潮的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繁盛期(2005-)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热潮已经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明显超过前两阶段。其中代表性论著主要有:王东莉的《德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万光侠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张耀灿、曹清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张耀灿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褚凤英等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探索》2006年第3期),曹清燕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求实》2011年第4期)等。研究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诸多层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反思与探求。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们进一步将其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提倡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6]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分支学科,即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整个学科群,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主干学科,逐步推进学科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7]至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建构正式启动。
综观2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的诸多成果,所涉及的主要论域和代表性观点可概括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必要性
学界普遍肯定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具体阐述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属人本质的内在诉求。“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6]“科学地认识人,正确地对待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8]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能使这门学科奠定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从而最终确立其独立的学科地位。”[4]三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提高其有效性的客观需要。相对于社会形势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明显滞后,其有效性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转换研究视角,以期新的发现。四是时代的召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推进,时代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五是人学研究兴起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人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突破,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
2.整体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研究范式和基本思路
人学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涉及诸多维度和层面的宽广视域,具体应如何展开?对此,学界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二:
一是林伯海早在1995年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精神科学系统中的一个部门学科。它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精神科学是种属关系,是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它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分析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人的主体性特征及其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4]。具体可以从基础理论、对象分析、实践操作三个方面展开。
二是以张耀灿、万光侠等为代表的多数学者们倡导实现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整体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以期建构起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包括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学科”,它的建立应置于首位[7]。万光侠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人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人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透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分析、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评析等组成部分。”并认为其中的理论基础研究带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性质,可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9](13-16)
此外,也有学者对日益升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进行了反思、批判,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人学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强烈的“目的论”倾向,可能导致手段与目的、行为与目的的脱节,容易“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本质”。[10]它将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视为一种教育活动,从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存在。而且它所隐含的预成论式的人的价值悬设,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11]。
3.局部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反思和建构
许多学者主要择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人学的分析、解读,从而为实现整体层面上研究范式的转化和理论体系的重构奠定了必要基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多数学者在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将其归结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学,尤其强调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来整合、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其代表性成果是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一书。该书分别着眼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雷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中,进一步着力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有基础中最具有根本性的或本源性的哲学基础”[12](46),即人性基础,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人性根源,及其应用中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本质、目的、价值等元问题,学者们大多从“现实的人”出发,着重探讨其由人而为人的属人性质。“思想政治教育有丰富的人学意蕴,就其本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是促进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素质发展的一种生产;就其发生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并由人创生出来;就其目的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指向人之存在的提升、人之本质的生成和人性的完善、人之全面而自由发展。”[13]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是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心理素养和创造能力,即通过提高人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1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象、方法等基本理论方面,学者们主要基于对人的主体性的解读,着力彰显了对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和张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15]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6]
4.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的人学解读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能够为深入阐发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的人学重构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资源。现有的研究主要限于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特色探讨,其中对毛泽东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有学者指出,正是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探索出一套紧扣时代特点又具有浓郁人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关系学说中国化的新境界。”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理念;在目标指向上,确立了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主、客体积极性的默契配合;提出要以开发和弘扬人的积极主体性为中心任务,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综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标准、管理领导机制等方面,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17]
20多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涉及面广,成果颇丰。但作为一个学术前沿问题,总体看来还不够深入系统,存在较多问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学科界定尚不明晰。目前很多学者都体认到了人学研究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不同层面和维度上展开了人学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将其提升至学科建设的高度,并提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这门分支学科。这固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完善,但从目前研究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学科界定及其所关涉的具体论域尚不够明晰。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深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它是一个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基础的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价值、目的的人学透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法、管理的人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人学观照”[18]等诸多方面的理论体系。而有的学者则只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人学研究归之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9]。还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相互替换乃至等同,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哲学)理论为指导”[19]重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干学科、分支学科。这种核心范畴上的模糊与混乱显然容易引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质疑,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其二,理论研究与实践观照相互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要求以人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整体上反思、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然而当前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的人学观照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独立学科,在学科建设初期曾因理论性、专业性不强而被质疑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此后,众多研究者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化、学科化,人学取向研究正是达此目的的一个重要路径。但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学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基本的概念、范畴为起点,试图构建崭新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理论上趋于深化、抽象的同时,也可能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经世致用’的本有价值”[10]。目前的研究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矫枉过正,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成果也并未及时贯彻体现到实践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归根结底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需求,理论层面上人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从而提升其实效性。因此,实践层面的人学观照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着力点。
其三,在人学理论资源借鉴上存在严重偏颇。在当前研究中,学者们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也有少数学者借鉴西方人学,但很少有学者借鉴中国传统人学的思想资源。根据对中国知网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类学术成果的搜索,在一般意义上对包括古代德育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予以考量借鉴者固然不乏其人,但明确以传统人学为理论资源的研究成果却数量了了。虽也有学者肯定了传统人学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或对传统人性论所预制的德育价值取向进行了审慎的批判,但总起来看,由于缺乏对传统人学思想的深入梳理、挖掘,从而难以从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相结合的维度真正实现批判性借鉴。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的同时,广泛批判借鉴中西人学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传统人学资源,才能使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真正走向深入。
此外,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人学反思中,如何在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由人而为人的属人性质的同时,区别于人类其他的精神生产实践和教育活动,从而切实避免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遮蔽?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解读中,如何在展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人学画卷的同时,推进对中国古代、近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考察,从而切实实现人学取向研究中的史论结合、古为今用?随着研究的逐步拓展,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而这恰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难得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取向研究必然由此日趋成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一道名副其实的亮丽风景线。
[1]李禹兴.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学”[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9):25-26.
[2]刘 锋.人的主体性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89,(2):3-6.
[3]林亦平.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2):19-20.
[4]林伯海.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J].理论纵横,1995,(3):11-13.
[5]张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83-87.
[6]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7]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0,(7):3-6.
[8]刘 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11-16.
[9]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陈宗章,尉天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型的“教化论”审视[J].学术论坛,2011,(2):68-71.
[11]陶 磊.批判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2):239-242.
[12]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J].求实,2011,(4):85-87.
[14]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 年,(12):55-59.
[15]张 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3-95.
[16]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46-148.
[17]张增孝.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学特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4):27-31.
[18]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08,(3):160-163.
[19]王智慧.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21-27.
Two Decades of Hominology Orientation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U Xin
Hominology orientation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academic hot spots popularly concerned.The course of its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of initiation,exploration and prosperous period.Its main domains include the necessity of the hominology orientation research,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basic idea in the overall level,the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local level,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also many issues should be solved,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homin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s not clear,the rela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care is unbalanced,the reference of human theory resources has serious bias and so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minology orientation;research
于 欣,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 济南 250100)
(责任编校:文 一)
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10W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