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

2012-04-13 17:15张智博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词类范畴原型

张智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
——以动词的词类转化为例

张智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范畴化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概念的基础,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的重视。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语法范畴等词类概念在现代语言学中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各种语法理论都利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范畴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英语中任何词类范畴都能互相转化。而且词类范畴也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范畴化理论可以用于英语教学并对英语词类转化有一定的解释力。

词类转化;范畴化理论;范畴化;非范畴化

词类转化是英语形成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语言学家已经从多种角度诠释词类转化的定义。狭义上说,词类转化与词汇学密切相关,它主要关注某个特定语言的词汇研究。从广义上说,词类转化是一种语言现象,在特定的情况下,某些词类能够直接转化成其他词类,这在语言使用中是相当普遍的[1]。词类转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在认知语言学界已受到广泛关注。有关词类转化的研究除了从传统的构词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也有不少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从范畴化理论进行探讨。本文主要探讨范畴化理论视角下的词类转化,用范畴化相关认知理论解读动词的词类转化。

一、范畴化理论

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范畴化能帮助我们人类利用语言快速有效地认识世界,但当人类的认识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时,人类的概念系统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不断丰富、深化和精细化。然而,语言系统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增加语言的实体,于是就利用“非范畴化”这种手段,来不断扩展或转移词语的语义或语法功能,以适应人类认知上的这种不断深化的需求[2]序IX。

(一)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其基本作用是从差异中找出相似,从一个个的个别之中发现不同的共性特征,以便给事物、给行为或给形状等进行必要的分类,从而减轻认识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实现认知的经济性原则。王寅拟将范畴化描写为: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3]96。范畴化大致可分为两大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二)非范畴化

非范畴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Hopper和Thompson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解释词的范畴属性的动态性。在语言研究层面,我们将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新范畴之间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失去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2]61。提出这个概念以后,一方面很少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人们在谈论“非范畴化”时,只是从语言变化角度来考虑,将它看作是实词虚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在非范畴化过程中,语言实体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变化,并不是突变式的,所以范畴化过程中的某个实体(如某个名词,或动词或形容词),向非范畴化的方向发展演变,乃至成为另一个范畴化系统中的一员,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二、范畴化理论与名词动词词类转化

词类范畴构成一个原型。名词和动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法范畴。名词和动词是其中的典型成员,位于连续体的两端,其他词类位于连续体的中间。在这中间有冠词、代词、分词、介词、连词、感叹词等[4]。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词语的语法属性进行的。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其同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性质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其中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相似性,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典型成员,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或称作最佳成员,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其典型成员在分布上往往共有一组分布特征,能体现范畴的所有形态、句法和语义特征。可以通过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来给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而有些词跟其他词在分布上相似性较少,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次典型成员,还有一部分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界区域,体现出两个甚至更多的范畴特征,这些成员共同构成了非典型成员[5]。所有形式的词类似乎都能转换,而且能转换成几乎任何形式的词类,特别是“开放型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传统英语语法中,动词的定义常被表述为:表示动作、过程、状态的词,其句法特征是:带主语,有人称、数、时、体、态、式的变化等。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性最强的动词是指具体的、可见的、有效的、由参与者执行并对参与者产生影响的动作。实际上动词都可转成名词、介词、连词性表达式,它们可视作范畴的边缘成分[3]156。例如:

a.The boy's poor health has been concerning his parents.

b.Deeply concerning about the issue/having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issue,the president found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c.He asked sever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future of the company.

在a句中,concern具有时态、体态、人称与数等动词的典型特征。在b句中,concern的分词形式可以带自己的宾语和状语,可以有体的变化,同时要求省略的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一致等,但没有时态的变化和人称与数的一致的限制。也就是说,concern还具有动词的部分特征,但也丧失了部分特征。Concerning只是部分范畴化了,故称之为非谓语动词。而在c句中,concern作为动词的全部特征都丧失了。至此,它由动词转换成了介词。功能和范畴的转换由此完成了。当功能和范畴转换完成后,不可接受的一些语法现象就容易理解了。因此,语言实体离原型(即最佳成员)的距离越远,它与原型的句法与语义相似性越低,并开始获得其他范畴的特征。它渐渐远离原型,范畴归属越来越模糊,并开始进入范畴特征的消失过程,也就是非范畴化的过程。

三、结论

人类知识在不断范畴化的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一个非范畴化的阶段:“非范畴化”实际上为人类知识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它是人的概念活动不断发展,人的概念系统不断丰富的重要途径。有了包含非范畴化理论的范畴化理论,人们不仅可以对那些所谓规则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认识和解释,而且可以对那些所谓“不正常”、“不规则”的语言现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认识与解释。完整的范畴化理论对于语言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现有的外语教学面貌,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认知理据。随着语言和人们认知的发展,该范畴化理论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它会在语言分析的各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黄新祥.词类转换的认知研究——词类转换的机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9.

[5]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19.

Vocabulary Conversion under the Sight of Categorization Theory——Taking the Verb Conversion for Example

ZHANG Zhi-bo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As the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concept,categorization theory has gradually got the attention of linguists in recent years.The full categorization theory is composed of categorization and decategorization.The vocabulary concept like the grammatical categoriza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in the modern linguistics,and all grammatical theory has used nouns,verbs,adjectives and other categories to build their own theoretical model.Any lexical categorie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each other in English,and it has prototypical and peripheral members.In summary,categorization theory can be used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meanwhile it has a spec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English conversion.

vocabulary conversion;categorization theory;categorization;decategorization

H313

A

1001-7836(2012)10-0132-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0.054

2012-04-09

张智博(1987-),女,黑龙江海伦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词类范畴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