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艳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30)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浅谈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张国艳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30)
审美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指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1]。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是基础。在朗读教学中,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耿例,从审美的客观感受、审美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的综合感受等三个方面浅谈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审美感受力;培养
审美感受力——是“多种心理功能,如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直接把握和领悟,从而产生一种审美愉快”。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受力,并不只是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感知语文中的美。并善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零散地敏锐地感知色彩、音韵、结构、节奏等形式因素,培养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静止的、零散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感性形象。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如偏于形式的自然美,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求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艺术美。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能够打破念字出声的单独形式,增加语言感情色彩,加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使有声语言更加生动多姿,快速完成由理解到表达的过渡,真正做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行之于声。
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感受可大致分为:审美的客观感受、审美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的综合感受。
审美的客观感受是指对文字所提供描绘的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朗读者要把文字的描绘变成一幅图画,浮现在眼前,既要历历在目又要栩栩如生,同时要加以想象,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去丰富这幅画面,即——要有鲜明的内心视象。然后,用看着画向听众介绍的心情把语句读出来,这样,朗读的声音中便会有了感情,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例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一段:“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朗读时,我们首先通过文字在头脑中建立起这样的画面:在火柴的亮光照射下的屋子,摆设精致,烤鹅散香向这个饥肠辘辘的小女孩走来。然后,选准关键词语,体会感情,赋予声音的魅力。“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这应处理成两个感叹句,表明小女孩在黑暗与寒冷中又惊喜地看到了希望,语调可稍高。“像薄纱那么透明”,及透过这层薄纱所看到的桌子上的食物,表明正面临着饥饿和寒冷的小女孩对于温饱的企羡。读时语速可稍慢,客观叙述要清晰,语调中要饱含着羡慕。“香气”一词,应读出小女孩闻到烤鹅香的快感和仿佛吃到它的满足。“更妙的是”,语句要转折。“蹒跚地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描述性要强,不仅朗读者看到了画面,而且要如实地把看到的富于动感的画面描述出来,语调不仅有看到烤鹅走路的惊异,更应有小女孩马上就能吃到它的喜悦,因而朗读者此时和小女孩是一体的。“走来”,要读得似乎伸手可得。最后一句应与前面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冷与热、饱与饿,向往与失望、丰富和一无所有……“灭了”,失望之情溢与言表,“又厚又冷的墙”,写尽了所有的失望,也控诉着所有的苦难!读来应催人泪下。经过这样的指导和范读,学生的感受力有了,声音色彩和感情色彩有了,美感也同时获得了。
审美的主观感受是指对于文字所提供、描绘的事物主体内在层次的感受,是由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的内心刺激,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2]。这种感受主要来源于作品中的形象性。为了把作品中的形象突现出来,朗读时更要注意对实词的处理上。实词处理得好,便于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朗读的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好文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朗读才是感人的,有血有肉的。
主观感受不仅要有鲜明的内心视象,即画面感,同时还要准确加进人物此时的内心体验,使“我”成为“画”中的一员,不仅准确地描述画面,而且真切地感受画面。准确的审美主观感受,可使朗读者向着成功又迈上了一个台阶,审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朗读时,仅仅描绘出这个句子所渲染的客观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读出这个环境中的小女孩的心境:天冷,而且是“冷极了”,这对于衣单鞋破的小女孩来讲,无疑是一大灾难。因此,“冷极了”一词,应透出朗读者对这个衣食无着的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下着雪”是第一重痛苦的延伸,语调中应饱含着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天黑对于这个虽冷却又不敢回家的饿可怜的孩子来说,是又一重痛苦,语调中要读出小女孩内心的极度恐惧。这样,普普通通的几个词,加入了朗读者的主观感受,使朗读者设身处地体味到了小女孩的内心心境,而用自己的声音去描绘客观环境和人物的主观感受,读出来的,就不会是干瘪无味的话语,而是生动感人的场景和人物。
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中的主审美观感受,是决定朗读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审美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
审美的综合感受是指客观感受和主观感受的综合而言。在朗读实践中,这种审美的综合感受是使用最多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当综合到一起的时候,才构成了审美感受能力的整体。综合感受是全方位的审美感受,是走向朗读成功的桥梁和关键[3]。
我们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从文字表面看,这一段是快慰的,高兴的。但从作品内容和主题思想来说,只有人死了才能永远摆脱痛苦。所以在朗读时不能仅靠文字描述的去感受,还要加进对文章总体内容的全面把握和主观感受,只有主客观感受融合才能把小女孩冻饿而死在大年夜的悲惨结局很好地表达出来,全面完成审美感受的体验。
就《卖火柴的小女孩》全篇看:“冷与热”是这篇作品的一条明线,也是小女孩不可解脱的痛苦,就像一根火柴要驱走那黑夜寒冷一样的不可能。所以,她只能在幻想中进入天堂——大年夜冻饿而死。作者用幻境中的“大火炉”、“烤鹅”、“圣诞树”与现实中的寒冷、饥饿、痛苦形成强烈对比。这些幻境似乎真切实存,伸手即可得到一般。但是,幻境破灭后,倍觉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我们只有运用审美的综合感受,在朗读时读出“幻境破灭”的反差。读出节奏,即“欲抑先扬”,由扬,渐扬,更扬,突然最抑,一个回环交替,又一个回环交替,最后落入“低沉型”节奏之中。朗读时,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进行不断的全新的感受,进而完成一篇作品的朗读,读出来的作品是活生生的动感世界。审美感受指导下的朗读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创造美。达到创造美的境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审美教育的三个层面是可分的,同时又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培养审美感受力的同时,审美创造力也伴随产生了。因为感受到的美,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就是审美创造力。朗读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劳动,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审美创造力,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净化灵魂、健全人格,最终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培养目标。
[1]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杨周翰.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赵元三.文学·艺术·审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Taking The Little Match Girl for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Sensibility
ZHANG Guo-yan
(Harb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30,China)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education,aesthetic education intends to cultivate people's temperament and aesthetic ability,the foundation of which is aesthetic sensibility.In the training of reading abilities,taking The Little Match Girl for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aesthetic ability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objective aesthetic feelings,subjective aesthetic feelings and comprehensive aestietic feelings.
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 sensibility;training
I106.8
A
1001-7836(2012)05-0103-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42
2011-10-20
张国艳(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普通话朗读演讲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