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玲
基于岗位需求的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研究
郝春玲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
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具体的职业院校环境中,根据当地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企业行业人员和课程专家参与进行课程开发。因此该课程开发能较好地促进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周边地域经济的发展等情况进行课程改革,更能尽快地适应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本校的特色,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壮大。
校本课程;意义;研究目标;方法;特色创新
近十年来,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之一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偏差,这使课程改革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因此,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立足各种岗位的需求,打破学科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观,利用校本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对培养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也具有深远的意义[1]。
校本课程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从世界范围看,校本课程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兴盛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和鼓励校本课程开发,基层学校纷纷响应。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第二阶段:回落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国家课程开发再次受到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相对走向低谷。
第三阶段:转型时期(1990年以来)。由于社会变化节奏加快,课程的适应性问题再次引起广泛重视,新兴的课程议题不断涌现,要求学校及时作出反应。
我国也形成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阶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我国的课程结构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这不但在宏观上为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并且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行的课程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统一性。教学指导方案(2001年颁发)的课程较多地照顾了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一旦专业确定,实行的是统一课程内容、统一目标的课程模式。学生没有根据自身条件、特长、就业市场变化情况及个人发展意愿选择课程的机会,使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2)独立性。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互无干系,缺乏沟通综合。学生学习的是单个分散的知识,缺乏知识的综合过程,学生就业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性问题。
(3)烦琐性。课程内容繁难,知识陈旧,高深难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实际。
(4)封闭性。课程封闭在校园内,学生主要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相距甚远;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节,教学整体效率低下,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5)单一性。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和考核评价方式的单一。教学方法以老师讲授为主,仍存在重教法、轻学法,重讲授、轻操作,重理论、轻实践,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的倾向。传统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察方式与手段非常单一,它以学生接受知识的数量为单一的指标,以统一的试卷作为评价依据。
目前,已有不少职业院校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实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支撑点和亮点[2]。
1.依据岗位需求,应该确立综合利用职业院校校本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方法和途径。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与目标体系。
3.围绕不同的岗位需求,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且能够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
4.通过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
1.紧扣地方资源,整合地方资源,进行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首先对地区的地方资源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筛选、归类,确定各种岗业群。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职业院校实际的校本课程。细化专门化的职业能力结构,形成课程目标,构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2.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进行教学的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化和项目化的校本教材,使校本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编写的机电专业校本教材,应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原则,将原有若干科目的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部分地再现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形成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
3.探索适应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实施过程,主要是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重点研究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研究。
4.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评价和管理体系,推进以弹性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生产实习资源来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过程[4]。
1.比较研究。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通过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基于岗位需求开发职业院校校本课程的优势及其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价值。
2.个案研究法。在研究工作中,对典型的岗位需求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某个领域,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总结职业院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方法,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
3.资料收集。对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并通过整理再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并将资料用以开发校本课程。
4.问卷调查法。实验阶段,定期对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教育活动的状况与发展、取得的经验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5.文献研究。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提高研究的质量[5]。
1.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变革。一方面,这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职业院校只有主动出击改革课程,根据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改革必须有计划进行,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受当前高职师资、资源等各方面的条件所限制,课程改革的计划性还体现在要规范职业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上。
2.加强与相关企业界的合作。企业界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用人岗位信息,使得职业院校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院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与企业的沟通,可以适时地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方案。职业院校与企业界的合作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学校组建“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邀请企业界的相关专家参与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过程。
3.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促进职校教师在专业上的进步。由于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其准备也并不一定很充分,所以进行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循序渐进,让教师有一个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调整过程。学校可以主动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使之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能力。教师在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专业上的迅速成长,促进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同时,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对其所教专业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
教材是制约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客观因素,必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校本教材。一方面可以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校本教材的推广可以为学校带来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效益。
[1]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国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J].职教通讯,2003,(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于凌云.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
[5]殷尧.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G710
A
1001-7836(2012)05-0060-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25
2012-02-24
郝春玲(1978-),女,辽宁葫芦岛人,讲师,工程师,沈阳工业大学工程硕士,从事机械制造与数控加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