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淞强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培部,哈尔滨150080)
课程改革后高中美术教师新的教学模式研究
张淞强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培部,哈尔滨150080)
通过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教研等实践研究,总结出“建构型”美术鉴赏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将其与传统美术课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建构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是根据建构主义的思路编写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也应该本着“建构”主义的思路进行。为区别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其称为“建构型”美术课。
美术鉴赏;美术教师;建构型;教学模式
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的探究,多年来一直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身为省教育学院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培部高中美术专职教研员,笔者也一直在致力于此项研究。在几年来的教学、教研、教改等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深入分析、总结了“建构型”这一美术鉴赏课的全新教学模式。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是对传统美术课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
在此,笔者将“建构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美术课进行对比分析,倡议性地提出“建构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建议我省高中美术教师在今后的美术鉴赏课教学中都能做到“建构”地教。
传统的美术学科教学设计通常包括下列内容和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即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学生发现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分析学生的年龄及专业特征,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制作教具。
(3)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过程,制定教学策略。
(4)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5)进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一般情况下,检验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得好,依据目标确定内容、方法、过程等。传统教学设计全部理论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要考虑情境如何创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怎样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解决问题,怎样进行评价。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习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的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意义建构”这个中心。
笔者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根据《最后的晚餐》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讲了有关的《圣经》故事,又讲了作品为什么颜色脱落如此严重,从化学和物理上分析原因。又接着解释了《蒙娜丽莎》作品变形的原因,讲解油画的结构,从物理的角度分析笑容为什么会变形。这一节课中几乎涉及了美术、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所教授的内容既全面、深入又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但课堂效果如何呢?这么丰富的知识、全面的内容非但没有越来越吸引住学生,反倒把孩子们听得都昏昏欲睡了!而最后学生究竟记住了多少更是不得而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的作品个个精彩绝伦,而达芬奇及其作品更是极具传奇色彩。所以,应该说教师的知识内容选得非常好,就因教学模式、方法太陈旧,结果导致课堂效果很差。可以说整节课教师几乎是在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而学生简直就成了一群与课堂无关的看客。
而建构型的教学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所以,在建构性的课堂上教师所要做的是呈现情境、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最终大家共同来解决问题。同样一节课,按建构型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欧洲不同时期众多画家各个版本的《最后的晚餐》画作,提出如下问题:(1)请对比这些同名作品,分析达芬奇的作品好在哪里。(2)请用各学科知识解释达芬奇作品中耶稣为什么会如此突出?大家是否发现,他的位置既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又是最后目光停留的地方?(3)用你把学过的物理、化学和美术知识相结合分析作品的颜色为什么脱落这样严重。(4)如果由你来表现这段故事,你将怎样做?提出你的设想或画出简单的草图,请大家互相评价。(5)请大家分组进入角色来表演这幅作品表现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
在这种建构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和信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被潜移默化地激发出来,学生必然会呈现出兴奋、活跃的状态,课堂上自然会一扫单调、沉闷的气氛。
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的功能在过去传统美术教学传授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扩大为培养学生终身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灵活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培养自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建构型美术综合课程比传统的美术课具有几大优势:
(1)有助于教师的创新教学。为适应新课程,教师要发展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动脑筋策划出各种丰富的活动,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呈现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内容设计、课件制作、活动设计等方面都要创新,有了这种理解,教师就不会局限于教材,相反会积极开发,以求质量上有所保证。
(2)建构主义提倡的合作学习,有利于高中年龄阶段的男女生在讨论和操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建构型课程中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因为他不必为答案是否正确会影响考试成绩而苦恼。
(3)“建构型”美术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4)建构性学习有效促进了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在“建构型”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5)构造新的评价体系,增加学生的自信。建构学习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
“建构型”教师要思维敏捷,善于找出学生思想中的关键点来启发诱导学生进一步提高。善于在评价中激励学生进步,善于开发有意义的素材,开发能够有利于学生创造的主题,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将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创造的同时就建构了新知识。例如:
(1)在建构型美术课上,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改变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树立新一代教师的形象。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2)建构型美术课对教师的教学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要使讲课、讨论、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适合于构建的建构主义模型。促使学生主动建构或组织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吸收从教师或书本中得到的知识。问题不在于是否运用讲授或是讨论,而是如何运用技巧去配合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思维。
(3)要头脑清晰地选择合适的策略并巧妙地实现。建构主义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示范性教学、训练式教学、指导式教学和协商式等教学策略,教师面临的挑战是选择合适的策略并巧妙地实现它。因此要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策略,这个过程是最困难的也是最有益处的。
(4)教师要有合作学习和管理技能方面的能力。建构主义文化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学生要见证并参与同伴相互之间的思维活动。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要有额外的合作学习和管理技能方面的能力。
通过“建构型”的教学模式,高中美术教师应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们的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不应任由这些潜能在孩子们身上沉睡而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亡。使这些创造力、想象力转化成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开发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不为人知的艺术天赋和创造才能,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G635
A
1001-7836(2012)05-003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5.015
2012-02-28
张淞强(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从事美术教研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