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中“美国梦”的破灭

2012-04-13 19:15宋利娜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本杰明巴顿菲茨杰拉德

宋利娜



《返老还童》中“美国梦”的破灭

宋利娜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奇幻之作《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到最后失去。作者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生告诉人们:一切表面的虚华都会消失,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人们用尽平生追求的梦想只是幻影,返老还童也不能带来永恒的美好。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美国梦”;破灭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年),20世纪美国经典而杰出的小说作家,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被西方文学评论界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优秀的“编年史家”。他以饱满的激情和传神的文笔真实地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特征,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在迷惘的“爵士时代”里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的追求及其遭遇破灭的过程。

《返老还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1922)是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则完全虚构的荒唐故事。本杰明·巴顿是罗杰·巴顿夫妇的第一个孩子。罗杰·巴顿夫妇是南北战争前巴尔的摩的社会名流。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生下来便是一个七旬老翁。罗杰·巴顿认为他是个怪物,是他们的奇耻大辱,严重影响他们的家族声誉。然而,本杰明仿佛得到了命运女神的偏爱,拥有50岁的相貌,却与克里蒙夫将军年轻漂亮的女儿希尔迪加结了婚。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杰明越活越年轻,他开始参加各种与他的外表年龄相称的社会活动,后来又考取了哈佛大学。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小,他竟与孙子一起进了幼儿园。他依然越活越小,最终走向了死亡。

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这篇小说收在名为《爵士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合集之中,看似一部奇幻小说,但掩藏于奇幻故事之下的正好是菲氏小说的惯用主题——“美国梦”的破灭。

一、罗杰·巴顿“美国梦”的破灭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梦”是对金钱的追逐和地位的崇拜。此时一战刚刚结束,美国并未受到损伤,加上经济的空前发展,美国人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歌舞升平之中。对金钱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更加激励美国人去追求“美国梦”,使得“美国梦”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虚幻的性质。而到30年代,美国股市崩盘,经济一落千丈,在一次次寻欢作乐纸醉金迷之后,往日的金碧辉煌顿时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对梦的回忆和对现实的绝望。

《返老还童》创作于1922年,正值美国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空前繁荣时期。美国人正沉浸在已经实现的“美国梦”中。作者却借本杰明·巴顿的出生暗示了这种梦的破灭。正如罗杰·巴顿这样的家族却生出了本杰明·巴顿这样的婴儿,罗杰·巴顿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

“罗杰·巴顿家族在南北战争前的巴尔的摩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而且非常富有。他们与好多名门望族沾亲带故,因此,他们也拥有了成为南部联盟庞大的贵族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小说开篇就为本杰明的出生铺陈了很多细节,也为罗杰·巴顿“美国梦”的破灭做了铺垫。巴尔的摩是美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南北战争中曾一度代替费城成为美国的战时首都。在这个当时受人瞩目的城市,罗杰·巴顿家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所以,当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他们决定让他在医院里出生,这在当时“超前了他们那个时代整整五十年”。当然,罗杰·巴顿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生下一个健康聪明的男孩,“这样可以送他到康涅狄格的耶鲁学院去。巴顿先生自己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时光”。但是,本杰明出生的一刹那,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本杰明一生下来就是一个70多岁的老头。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看见本杰明就像看见怪物一样,巴顿先生也是在众人异样目光的注视之下看到自己儿子的。好像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他这种绅士身份的人身上,他在极不情愿甚至倍感耻辱的情况下把本杰明带回了家。在注重名利追逐的巴顿先生心中,家族血脉的延续意味着财富的增长、名望的累积以及梦想的延续,但是一个怪物的出生不仅仿佛中止了这种梦想,反而要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件事在巴尔的摩引起了巨大轰动,巴顿家族的社会地位也将会为这件事付出巨大的代价。就这样,以罗杰·巴顿为代表的上一代希望家族名望延续的梦想就此破灭了。

二、本杰明·巴顿“美国梦”的破灭

(一)理想爱情梦的破灭

“美国梦”中的爱情梦是以绝对的平等自由为前提的,追求的是绝对真空中的爱情。主张抛开一切阶级的束缚、贫富的差距,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尽情地挥霍着大把的青春和金钱。但是在那个“物质第一,金钱至上”的年代,上层社会的虚伪、人情的冷漠,盖茨比的梦想被彻底摧毁。“他不仅没有找回自己的美好爱情,甚至还失去了生命。”

《返老还童》中,本杰明看上去50岁的相貌和离奇的身世,一开始并没有希望赢得希尔迪加的青睐。然而,命运女神好像异常偏爱本杰明,希尔迪加认准他的成熟,不顾世俗的非议而非其不嫁,幸运的本杰明最终获得了理想的爱情。然而,完全建立在外表的爱情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刚结婚的几年里,本杰明是很崇拜她的,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妻子的青春美貌都不复存在时,本杰明开始感到厌倦。终于,希尔迪加再也无法满足本杰明寻欢作乐的虚荣,“令他们的关系雪上加霜的是,随着新世纪的临近,他发现自己寻欢作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与最漂亮的少妇跳舞,与最受欢迎的女子谈天,而且觉得与他们相处非常惬意”,昔日漂亮美貌的希尔迪加渐渐地退出了本杰明的视线。本杰明的理想爱情梦到此结束。

这样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精神匮乏的一个缩影。菲茨杰拉德也身在其中。他因为地位低下被迫解除婚约,又因《人间天堂》的出版追回了他差点儿就失去的“最漂亮的姑娘”。他偕着如花似玉的姗尔达出入于灯红酒绿的豪华场所,挥金如土,狂欢作乐,过着酣畅阔绰的生活。然而,他既身在其中,又置身其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金钱的罪恶、社会的虚伪以及人情的冷漠一开始就抹杀了绝对平等自由、绝对真空中的爱情。菲茨杰拉德用他的人生和作品告诫世人:爱情不是只要金钱和美貌就可以维持的,金钱与爱情交织的美梦迟早会醒来。

(二)美国梦的破灭

本杰明越来越年轻,他20岁时与希尔迪加越过各种阻碍走到了一起,得到了自己理想的爱情。他子承父业,在五金行业显示了自己的杰出才能,使得巴顿家族的财富翻倍。他参加了“美西战争”,被任命为上尉,并获得奖章。年轻的身体和容貌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迎来荣誉,不仅如此,他还赢得了巴尔的摩最漂亮的少妇和最受欢迎的女子的青睐。在他50岁(貌似20岁)时甚至还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因在与耶鲁大学的橄榄球比赛中表现出色而成为大学里的名人。

所有那个时代的美好本杰明都经历了:理想的爱情、美好的生活、光辉的荣誉。他跟所有的名门望族一样出入上流社会,参加各种宴会,纵情享乐,看起来似乎已经实现了“美国梦”。但他最终没能违背生理上的自然规律,无法摆脱“老去”的命运。不同的是,他越来越小,他对大学同学感到厌恶,对他来说,课程似乎也难了一点,于是他决定到圣·米达斯学校学习。妻子移居意大利,本杰明与儿子罗斯科住在了一起,“家里有客人时,我要你叫我‘叔叔’,你明白吗?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叫我的名字看起来太荒唐了”。当他兴奋地持着美国陆军准将委任状到军营时却因为像个孩子又闹出了笑话。本杰明被儿子接回家中,与自己的孙子生活在一起,罗斯科在同一天把他们两个送到了幼儿园。渐渐地,本杰明太小了,他被人从幼儿园接了回来,由保姆奈娜照顾。

在本杰明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的记忆逐渐模糊,“什么都不记得了,记不清最后一次喂他的牛奶是热的还是冷的,以及日子是怎样过去的”。每天随着太阳西沉就昏昏睡去,“在他稚气的睡梦中,没有烦恼的回忆;那些大学时代的美好,那些使许多女孩子心旌摇荡的燃情岁月,都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印象”“往事——圣·胡安山上的枪林弹雨;婚后头几年繁忙的夏日里,为了深爱的希尔迪加整天工作至夜幕降临——所有这些都像虚幻的梦一样从他心中消失了,像没发生过”。当最后一丝牛奶的香甜淡出他的脑海时,他传奇般的一生落幕了。他不可思议的人生轨迹就像人人垂涎的“美国梦”,本应辉煌、壮烈,创造奇迹和史诗般的丰功伟绩,然而却平淡无奇,无异于普通人,最后也走向了死亡这条不归路。

菲茨杰拉德在这篇故事的按语中说:“本故事的创作灵感产生于马克·吐温曾说过的一句话:人类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产生于开始阶段,而在结束时却最为凄惨。这真是一大遗憾。”这则故事貌似荒诞,却在向人们说明,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小说的隐喻是,在歌舞升平、富丽繁华表象下掩藏的是危机和灾难。眼前的世界无论多么美好,都是一种虚幻,都摆脱不了最终灭亡的命运。

三、从“美国梦”的幻灭到对生命的严肃思考

梦终究是美好的,但总有醒来的一天。一战以后,美国曾一度步入“黄金时代”,人人都沉浸在“美国梦”中无法自拔。30年代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一下子打碎了所有的梦,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曾为一代代美国人魂牵梦绕的“美国梦”化为泡影,人们顿时陷入了梦想遭到幻灭之后的迷惘、彷徨、悲观、绝望的情绪之中。

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早在20年代初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梦想的虚幻,预测到了梦想的最终破灭。他也曾纵情于“爵士时代”的酒食征逐,但他在追逐名利的同时又能冷眼旁观,用敏锐的目光来审视生活和社会的变迁,用严峻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他擅长描写纸醉金迷下的黯然神伤,再现繁荣物质外壳下掩盖着的精神生活的空虚,并以此来警醒处于麻木生活中的人群。他小说的一贯主题正是反映“美国梦”的破灭,批判人们在过分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再对生命进行思考。

小说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而最后失去。他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生告诉人们:一切表面的虚华都会消失,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人们用尽平生追求的梦想只是幻影——本杰明在经历了爱情、荣誉、享乐之后,最终还是必须走向死亡,返老还童也不能带来永恒的美好。

2009年,小说《返老还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奇妙地利用了小说中人生倒置的情节,并融入了真挚的情感,紧扣小说的主题,加之视觉效果的优势,在展开本杰明这个非正常人的生命画卷的过程中,用逆向人生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时时带给观众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这部探讨生命意义的电影,诠释了菲茨杰拉德作为一个时代代言人对自己时代脉搏的把握,再现了他关于生命的哲学式的思考:就像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生命早晚是会消逝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那些虚假的景象而放弃对生命内涵的深刻思考;应该从虚幻的“美国梦”中醒来,从悲痛中汲取教训,以清醒的头脑重新思考现实,以更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小说家的主题借助好莱坞的影像最终得到更好的诠释。

正如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声》中写道:“在我们年轻时,生活显得那么浪漫和美好,我们之所以会怀念它,是因为这一代终将成为过去,永远不会再复返了。”本杰明一生中潮起潮落折射出那个年代迷惘的人们精神世界的满目疮痍。挣扎于希望与挫折、梦想与失望之间,菲茨杰拉德不得不借助这样一个倒流的生命去唤醒人们对于时代、对于生命的关注。这也说明了作为一个时代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准确地把握了自己时代的脉搏,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却又没有自甘沉沦,把自己在疯狂的爵士乐中冷静思索的所得留给了世人。

[1] 董衡巽.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71.

[2]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M].张力慧,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 邓年刚,脱俚.理想之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J].外国文学研究,1997(3):113.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 in

SONG Li-na

(College of Literatur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 Dream” is the consistent subject that Fitzgerald prefers to use., a fantasy work, deals with a serious thinking about life by a legendary story: Life is like the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 dream”—from looking forward to something to obtaining something, and finally to losing something. By the life story of Benjamin’s rejuvenation, the author tells us that all the superficial prosperity will disappear, and all the good things will eventually vanish. The dream that Human beings use all life to pursue is only a phantom. Even rejuvenation can not bring the eternal happiness.

Fitzgerald;; America Dream; disillusionment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I106.4

A

1673-2065(2012)03-0055-03

2011-12-10

宋利娜(1987-),女,河南武陟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本杰明巴顿菲茨杰拉德
巴顿(上)
巴顿(下)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巴顿(下)
巴顿(上)
彼得兔故事集 第一篇 小兔子本杰明的故事
仁爱比聪明更重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