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丹,宋晓真,张 新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
广州地区日语人才需求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徐淑丹,宋晓真,张 新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006)
按照中国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出台《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育大纲》的精神,探讨广州地区日语人才如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分析广州地区的产业特色及广州地区对日语人才需求状况,提出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明确日语专业教学在广州产业结构链中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以期为解决日语专业毕业生出路问题提供参考。
日语教学;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课程设置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才需求作为对教育的巨大调节杠杆,对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市场人才需求预测,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对专业设置的影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多元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来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广州地区许多高等院校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都已扩大了日语招生,还有其他高校将公共日语课转成本科日语,并升格为日语,如今开设日语专业的大学有八所以上。据调查,各高校的日语专业主要还是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日语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这种教育模式在20世纪极大地满足了内地市场对于日语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广州市场对单纯的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从整体比例来看正逐渐减少,大学日语本科毕业生的培养必须打破以往的模式,以市场的长线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手段,积极主动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结合广州地区的区域产业特色,构建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这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也与目前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
广东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日商数目约有2 000至3 000家,主要业务是制造,深圳日商占65%,广州为41%,此外,还包括市场推广及销售19%,进出口16%,批发零售13%,以及联络资讯收集10%。
汽车产业是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制造业的成熟度,广州已经成为多家日本汽车企业重要的全球出口制造基地,广州能够成为日资从中国辐射全球的前沿地带,来源于其巨大的市场消费支撑力。自2000年以来,汽车产量以每年平均64%的速度成长。一个以广州为中心,以轿车为重点,客车、载货车、专用车和摩托车为辅,环珠江三角洲汽车集群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快速形成。广州2005年的轿车产量占全国13.74%,排名跃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2006年,广州丰田投产后,广州轿车年产量将超过5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过1 000亿元,拉动的上游产业产值650亿元,拉动下游产业产值2 630亿元。广州将成为继北美之后日本汽车厂商全球战略的第二台发动机。
随着广州迅速崛起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大批的丰田、本田、日产汽车厂的二、三级甚至是四级汽车零部件配套商开始踏入广州土地,特别是广州腹地的佛山、中山等地,更是吸引了大批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据中山中炬高新公司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火炬开发区已经吸引了八千代、山下橡胶、日信日本PLAST株式会社等30多家世界知名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目前广东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处在一个高速成长期,总量增长迅猛、产业集群凸显。据统计,目前全省主要零部件企业320多家,形成了广州开发区、花都汽车城、南沙开发区、中山火炬开发区、南海小塘汽配园和惠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带等多个大型汽车零部件区域。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中国的294家日本零部件商中,73家(25%)位于华南的广东,江苏、上海及浙江三个华东省市合计则有94家。广州的汽车工业不仅是广州的支柱,将来也是全省的支柱。
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汽车集团在广东的接连落户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针对这三大汽车公司的广告公司也进驻广州。日企的兴盛带动了法律、医疗、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日资企业的大量进驻广州,带动日语人才需求飙升,使日语人才成为了热门的紧俏人才。广州地区企业与日本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急需精通日语和技术的人才。近年来许多个体、私营企业也加入对日经济贸易活动中,他们也需要懂日语的科技经贸人员。从事对日经贸活动的外向型中资企业则要求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既会汉语普通话、方言、日语、英语、韩国语等多国语言,又要懂得经贸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还能进行金融、管理、制造、IT等领域的专业操作。这样,社会需求对广州地区的大学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广州市区域经济特色显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地方高校必须为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为了促进广州市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了解在新形势下广州市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为我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通过对广州大学2005级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课程设置反馈展开了调查分析。
参加本次调查的是本校2005级31名毕业生。调查时间:2009年5—6月。课题组自制《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调查表》。本次问卷调查的项目分两大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在学校时的日语课程对工作有益程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1份,回收31份,有效率100%。
调查显示,学生单位类型包括“国企”、“日企”、“私企”等,职位也有“文秘”、“营销”、“外贸”等多种,工作单位以事业单位、日企和私企居多,占71%,其中职位文秘占总人数的45.2%,其次是策划培训等占22.6%,营销占17.6%,翻译占13.0%,外贸跟单占3.2%。
其次是关于大学期间学习对目前的工作最有用的日语课程,该项数据显示,80.6%的人认为日语基础课程(包括精读、听力、口语等)对工作最有帮助。建议在原有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上课程的学时。大部分学生反映,最想增强的是日语口语能力,建议在课程安排上增加口译操练课的学时。25.8%的人认为是日本文化课程(包括日本历史、日本地理、日本政治等)对工作也比较有帮助,其中日本礼仪和商务日语分别占这部分人数的32.2%和51.6%。
从事“文秘”、“营销”、“外贸”工作的学生,占全部学生人数的64.5%。他们普遍反映,在学校学习的“商务日语”知识很有用。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办公室日语”、“外贸日语”等课程。
结果显示,除了日语知识外,学生经常需要用到的“商务知识”、“外贸知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建议可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一定的商务知识、外贸常识和企业文化,培养一定的企业管理思维。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日语系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来开设这些课程,只能从普及常识、奠定基础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对这些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和思考,为以后根据工作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建议可与相关学院联系,例如商学院等,利用主题沙龙、定期讲座等形式,弥补专业上的不足。
部分学生建议日语系细分方向,例如翻译方向、贸易方向、文学方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分工的需求。根据我系生源情况和历年来就业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培养适合从事商务贸易工作的实用性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可适当将部分文学课调整为讲座、沙龙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日本文化,培养一定的文学素养。而原有的文学课的学时用来安排商务相关的理论课。
结合以上对毕业生工作岗位上的知识需求调查,笔者认为,目前,市场上最需要既懂技术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但这类人才比较少。各类学校纷纷开办日语专业,大批的学生加入到学习日语的队伍中。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3年一次的调查显示,2003年在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约为38万人,而2006年约为68万人,3年间学习人数增加了1.8倍。然而在企业的招聘会上,招聘人员却连连摇头表示结果很不理想。其原因就是,用人单位需要的不是知识单一型的日语人才,而是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有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世纪的外语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但是对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其内涵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国内外语界的专家各抒己见。
戴炜栋[1]认为从外语来说,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现在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更多的是需要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杜瑞清[2]认为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也是实用型的人才。这是因为外国语作为一种工具,一项综合技能,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它为基础或依托的专业方向或副/辅修专业是把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的,这就确定也加强了复合型人才的实用性。罗世平[3]则认为用‘外语+X’来表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模式则更为恰当,更切实际。式中的X为变项,随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三位专家的界定虽角度不同,但其要旨是一致的,即外语为本,专业为辅,多能一专。笔者认为,复合型日语人才指能把理论和应用结合起来,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能够充分认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发展进程的人。
国内学者研究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针对某类专业日语人才,如栗霞[4]对科技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刁鹂鹏[5]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方面,卜宪华等[6]对IT专业日语人才的培养及模式进行过探讨。
(2)针对某地区日语人才,如梁红梅[7]对绍兴市日语人才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但针对广州地区的研究不是很多。
(3)总体讨论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如王秀文[8]等。
笔者认为,上述各方面的研究都各有特色,但针对广州地区的日语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我校日语系2005级的就业去向和课程设置反馈信息等构建适合广州市场需求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调整我们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
日本外语教育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中2002年形成的《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报告》和2003年出台的《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明确了英语改革的目标及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集中表现为:1)注重教师的指导能力,改善英语教学;2)侧重对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和能力的培养;3)课程设置灵活化,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4)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渠道推动实践教学与研究的开展。总体上讲,国外外语人才的培养有两种趋势:一是外语+专业;二是专业+外语。国外外语教育模式归纳起来集中表现为:一是体现了外语教育多学科渗透性的特点,重视对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二是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以实用为目标,使之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倡导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是突出理论教育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推动“实践性教学”,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9]。
因此,培养外语人才应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宽泛、实用和综合及人才发展的融合、交叉和复合。国外学校在探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办学模式方面非常注重实效,尤其是在专业+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型)和外语+专业(复合专业型)方面给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一个很好的借鉴。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广州高校的日语教学不但要继续日语知识本身的承传,更多地是要服务于广东地区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为此,必须对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笔者认为,广州地区未来日语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是:日语+第二外语+X(专业知识等,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而定),即为复合应用型培养模式。目前我国大学日语专业第二外语的教学由于体制等原因从整体水平上讲不是太高,显然会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可以向“日语+第二外语”的方向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最好是尽快向“日语+英语”的方向发展。在使日语水平继续提高,狠抓第二外语的学习的同时,深入学习日本文化,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以及掌握一些必要而实用的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外交及外事礼仪、经贸和经营管理、金融、旅游、电脑等方面的技能知识。广州地区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具体分化为以下两种:
(一)日语+英语+文化培养的模式
该培养模式通常叫“日英双语专业”,但该名称实际上专业目录中是不存在的。所以,严格地说应该称之为“日语(主修)+英语(辅修)”或“日英双语方向”。该方向的学生在校四年中要学习日语和英语,毕业时日语水平等同于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水平,英语水平等同于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水平。要同时会做日语、英语翻译,掌握经贸日语知识,能在跨国公司、外经贸公司从事商务工作。这一培养模式一般按学科大类或按学院招生,学生进大学第一年统一学习日语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英语按二外要求开设。在二年级时实行专业分流,学生可自愿申请在外语学院开设的任何外语专业学习。
专业外语人才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需要掌握对象国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外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语言作为“厚基础”、文化作为“宽口径”加以培养外语人才,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日语角”、“日语影视沙龙”等课外活动,使学生早日接触体验日本文化;对于日本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我们面对日本时,不仅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角度来观察、研究,而且还要特别重视从文化的范畴,从文化传统、价值观、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索。我们不仅要研究日本人的外部言语行为,更要分析深藏于其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了解其赖以行动的思想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培养教育出来的日语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日语+英语+其他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
其他专业知识如管理、商务、IT方面等。这一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高级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是国际化的复合型涉外应用性人才。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使此模式得以顺利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到政府外事机关、日资企业等参观,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扩大对外交流,邀请国内外各行业、各领域的知名人士来校举办多种形式的日语讲座等,为培养日语复合型实用人才创造全方位的实践条件。注重“三内三外”的互动衔接,即课堂内课堂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整合其中各种资源。
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的、以能力考核和知识多样化为主导的教学培养模式。这种培养体系改革了传统教学只注重以单一学科知识结构为基础,而忽视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知识生产模式,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模式价值取向,使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诸方面获得新的活力。总之,单纯注重语言的教学模式,早已落后于时代潮流。21世纪对复合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要,迫使我们改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更新、完善。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谁占据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世贸组织的大门向我们敞开,对广州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学科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和培养融合化已是大势所趋。笔者希望上述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大学生知识、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升空间,希望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得更为紧密,也希望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1]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 -3.
[2]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 -36.
[3]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8 -11.
[4]栗霞.科技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1-143.
[5]刁鹂鹏.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2):93 -95.
[6]卜宪华,尤淑惠,刘健群,张艳梅,张惠民.从IT专业的日语教学谈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9):74 -76.
[7]梁红梅.绍兴市日语人才现状及需求走向调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2008,(2):81-84.
[8]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7-61.
[9]张天伟,赵卓伦,宋萌.日本和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4):40-43.
Study on Guangzhou's Current Requirements for Japanese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Modes
XU Shu-dan,SONG Xiao-zhen,ZHANG X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ccording to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s“Some Views on the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uidance Committee Japanese group's“Guideline for Japanes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to make the Guangzhou Japanese talents adapt to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analyze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zhou and Guangzhou's requirements for Japanese talents,and propose the compound application-oriented training model of Japanese talents.It makes clear Japanese teaching's value in Guangzhou'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i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Japanese graduates.
Japanese teaching;training modes;compoun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Japanese talents;curriculum setting
H369;C915
A
1001-7836(2012)01-0029-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1.011
2011-07-21
2009年度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广州地区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广大[2009]38号文)成果
徐淑丹(1980-),女,浙江金华人,日语系讲师,博士,从事日语语言学研究;宋晓真(1963-),女,山东淮坊人,日语系副教授,硕士,从事日语语言文化研究;张新(1982-),女,广东潮州人,日语系讲师,硕士,从事日语语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