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峻
(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36)
主体认知自我理念的具身范式
丁 峻
(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36)
人的认知发展的高阶内容即是自我理念;同时,自我理念又是人们据以认知客观世界的内在坐标。自我理念的主要作用乃是引领、规划和调节主体的自我认知活动;其发生机制包括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廓出及具身价值体验;其运作方式在于以本体工作记忆为核心的具身映射-镜像投射。自我理念预演的神经机制在于,位于前运动区和“布罗卡区”的身体型镜像神经元与符号型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的自我理念(意象)转化为身体意象、符号表象、动作表象和物体表象;主体实现自我理念的三种具身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内在返输入、由内而外的身体输出、左右互动的局部自励式循环。
主体认知;自我理念;具身认知;镜像时空
人类的心中,存在着诸多有关客观世界的思想观念,人们会不断地对之进行内在预演和外在转化。其间,人们长期忽视了对自我理念的价值体验与外在转化,至少在学理层面明显缺少相关的深入考量与系统阐发。这种偏重对象时空和社会功利的认知倾向,需要得到及时矫正,以期促进人的主体性知识建构、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认知能力转型。
本文拟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人的认知发展特点、意识建构原理和具身加工范式,就主体认知自我理念的基本内容、多元路径与操作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人对自我身心能质的真切认知、充分发挥和完满实现,乃是人的根本需求与无上理想之所在,也是人本教育、精神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根本价值。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建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的人本性学习动机,进而引导他们将书本形式的客观知识转化为生命形态的主体性知识,借此促使他们形成“自我认知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形成“自我价值”、以内在方式和外在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理念属于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主体对自我的本质特征、自我价值、自我理想、自我概念、自我经验、自我知识、自我情感、自我认知、自我行为、自我发展图式、自我调节规范、自我表达方式、自我预期、自我设计、自我完善方式和自我实现路径等系列重要问题,因而能够体现主体对自我的认知判断能力与理性改造水平。
对主体而言,其自我理念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其中,自我管理作为最重要的子系统,在一个人的情知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内在调节作用。按类型划分,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肯定、自我纠错、自我调节等诸多内容;按属性划分,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思维管理、身体管理、行为管理、健康管理等多重内容。自我评价是主体进行自我认知的高阶过程,也是人们合理规划自我未来、设计自我发展战略与行为策略的内在依据。
进而言之,我们需要借助具身方式来重构自我,进而发现、体验和实现崭新的自我价值。所谓的具身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人们常说的移情体验、换位思考,即通过自我审美和本体性想象等方式来重构自我。其基本理据在于,不但外部知识的心理内化需要动用人的感性装置,而且人的内部知识(包括自我理念、自我知识等)的价值外化及二次内化过程也需要动用人的感性装置。换言之,人的感性时空作为精神之窗,能够同时转化外源信息和内源信息;其主要的信息加工方式即是所谓的“具身范式”。
同时需要指出,目前学术界所理解的具身认知方式仅限于社会认知这个单一的外在维度,尚未触及自我认知这个深隐的内在维度、甚至是高阶维度的具身之道。笔者认为,造化的智慧在于,她为人类的心脑进化提供了镜像神经元这种基础性的硬件装置,进而赋予该装置以双重功能:内化对象情境的外向模拟功能和预演自我理念的内向还原功能。因此,这不仅是人类心智生成与演化的根本之道,而且还是主体性智慧转化为对象性智慧的“内在机关”。
大体说来,人的自我理念属于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个性主体的情感理想、认知策略、人格框架、价值观、行为图式与发展战略等内容;其生成方式主要以人的本体性意识体验、理念具身化转换、理想化情境与主客观规律的完形耦合及感性嬗变为主。主体借此创造了个性化的自我意识系统,进而以此解释自我的历史、调节自我的现实图式、设计预测自我的未来进路。
进而言之,人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主体对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科学、自我与宗教、自我与艺术、自我与伦理、自我与家庭、现实与理想等价值关系的认知和行为图式。[1](P.359)
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制约人的社会意识的建构与发展水平,其根本机制则在于自我意识率先发生、且成为主体建构社会意识的内在参照系。那么,人的自我意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一书里深刻地指出:“意识的真理是自我意识,后者是前者的根据,所以在实存中一切对于一个别对象的意识都是自我意识;我知道对象是我的对象(它是我的表象),因而我从对象之中知道我。”[2](P.219)
以笔者之见,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恰恰体现了具身认知这种独特的方式。黑格尔在论述意识如何过渡为自我意识时这样分析道:“对立统一是精神性的东西,刚才讲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这三个阶段都把对象看作物、异己和外在。要克服这个困难,就要把对象看作就是自己、自己也是对象,这样就从意识的阶段进到了自我意识的阶段。”[3](P.76)与此类似,泰勒也认为:“这样,我们就开始接触到黑格尔有关必定要使自身外在地显现、具有必然性的概念和理念的思想。由于这种概念表明自我具有主体性的结构,因此我们需要从意识转入自我意识……因而我们发现,被认识的对象的结构与主体的结构是一致的、是同一个东西”,由此证明意识的对象与意识本身是同一的,自我意识就这样建立起来了。[4](P.116)
自我理念得以发生的神经机制: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系统主要存在于人脑前额叶多个亚区及顶叶等处;它不但构成我们理解他人的动作、情感和意图的大脑基础,而且成为人类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人类仅凭观看对象的动作行为或感知对方的言语文字音乐美术信号,就能体验对方的情绪、猜测对方的意图;人类还能借此对自我行为进行内在预演(比如对自我理念进行具身体验),从而掌握复杂的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科学认知能力、艺术认知能力,等等。
自我理念发生的心理机制:具身模拟-镜像映射。具体而言,其发生机制包括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廓出及具身价值体验;其运作方式在于主体实施以本体工作记忆为核心内容的具身映射-镜像投射活动。可以说,前述三种行为(即社会认知、符号认知与自我认知活动)都属于具身认知的范畴:前两者可称之为“对象化的具身认知”,后者可称之为“本体性的具身认知”行为。总之,人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不但成为个体理解他人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大脑物质基础,而且也成为个体理解审美对象、体验艺术美、自然美与生命美的神经机制。
人的自我实现活动主要用来体现个性化的价值创新内容:情感体验创新、知识结构创新、审美意象创新、行为表达创新、符号造型创新等等。进而言之,一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既需要采用内在预演的虚拟方式、也需要追加外在实征的物化方式,既需要以镜像自我为对象,也需要以客体事件为对象,还需要以生命体象和符号表象为对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认知发展实际上需要经历一个“外-内-外”的三段式价值能力转换周期:“外在知识内化-自我知识建构-自我认知能力形成-对象性认知能力廓出。”其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转化为对象性认知能力,需要依托主体独立创制而成的“自我参照系”(其中包括自我经验参照系、自我情感参照系、自我概念参照系、自我理念参照系、自我身体参照系等)。[5](P.442)
这是因为,人之身心系统作为宇宙的一个特殊部件、一个独特的客观世界,同时成为每个人据以认识宇宙大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时空;进而言之,人的生命世界所蕴含的自然规律乃是整个宇宙规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和更有效地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人类首先需要提高认知自己的能力:需要我们每个人首先对自我世界进行认知与建构,即一边建构一边进行体验、认知、想象、推理、充实、提升与改造完善之。[6](P.206)
可见,只有当每个人据此形成了用以指导与调节自己的内在行为的元认知系统与自我参照系之后,我们才能够借此展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改造与创新活动。
既然人类需要意识转型或理念输出,那么自我理念预演的基本原理又是什么?
所谓“理念预演”,乃是指人类借助理性思维深刻把握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运动法则、发展规律等复杂内容的一种虚拟体验;自我理念预演则是主体用以完善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本体性认知创新活动。[7](P.3)它集中体现为指向自我世界、映射客观世界、超前预见对象时空的运变情景、虚拟演练和调整自我的思想与行为图式等系列意识创新的特点,具有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广定位效应和精妙洞察效应。
同时,人的自我理念预演能力作为一种超越性、创造性和理性化的意识体验能力,需要依托人的主体性知识、自我参照系、元认知系统和人格坐标;它所体现的人的深广灵妙的想象力与精锐新颖的判断力,主要发源于主体的“自我-世界”间体镜像模型系统。
自我理念预演需要主体借助具身映射-镜像投射的认知操作方式来实现自我理念的本体性价值;它主要包括下列层级性内容:
一是直接经验和技术文化通过人的“感觉-运动系统”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和“神经—肌肉”装置而转化为本体经验(包括情景记忆、体象记忆、动作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及自传体记忆);二是抽象的符号知识及间接经验则通过人脑的沃尼克区而转化为人的具身经验与本体性知识,主体借此实现对它们的符号体验与意义理解,进而借助布罗卡区将自己的知觉图式转化为规范性和通约性的符号表达图式(诸如符合词法-句法-语法规则的言语图式,符合字法-章法-修辞文法的写作图式,符合和声-对位-转调-配器法则的作曲图式与声乐、器乐表演图式,符合点线面体-色彩-肌理-体量-光影造型法则的美术表达图式,等等);三是理性知识与意识经验则通过主体的前额叶新皮层(主要是背外侧与腹内侧正中区及眶额皮层)而获得意象表征,主体进而借助前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及下顶叶等相关脑区来对此进行行为预演,借此形成与完善自己的理念表达图式与行为操作图式。其中,人的观念性意象发育早而成熟最晚,操作性意象则发育较迟而成熟较早。其原因在于,主体需要借助观念性意象来对人格系统进行高层次的本体创构。
在这方面,笔者所建立的“本体工作记忆系统”(其中包括身体工作记忆、情绪工作记忆、书写动作工作记忆、言语动作工作记忆等重要内容),对于主体的自我理念预演活动(诸如建构自己的本体知识、发展本体能力、创新本体价值、完善本体智慧、体验本体幸福等内部实践)来说,都具有根本性的支撑意义。
人的自我理念预演活动具有复杂的神经机制。简要来说,它主要通过前额叶协同引导联合皮层、感觉皮层及镜像神经元系统来完成之。[8](P.531)
同时,人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也在人的理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转换作用:一是位于布罗卡区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的具身表象转化为符号表象、将符号表象还原为具身表象(并发送到前脑负责本体性和对象化认知的相关亚区)。二是用于意识性情感体验的腹内侧正中区、用于意识性认知决策的背外侧正中区、用于构思创作及规划实施自我和对象的具象内容的右侧前额叶上下部、用于构思创作及规划实施自我和对象的抽象内容与符号活动的左侧前额叶上下部、用于形成目标工作记忆的眶额皮层等处的镜像神经元,均发挥着独特功能。[9](P.318)
三是位于前运动区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的自我理念(意象)转化为身体意象、动作表象,将体象运动模式细化为左右侧肢体与器官的精致动作程序以及相应的物体表象。[10](P.531)
四是位于顶叶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所形成的对象化空间运动模式转化为本体性的空间感觉-运动模式,以便于主体对客观情景进行具身体验和反馈调节。
可以说,大脑据此形成的具有具身映射-对象化投射功能的镜像认知装置(神经网络),在人的社会性认知、文化性认知与本体性认知等三大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信息转化功能。在认知社会性与符号性的对象世界时,主体能够借助该系统加工客观信息:一是感知对象的活动;二是通过内在模拟对象活动而转化对象所呈现的客观信息;三是体验、猜测与推想对象的情绪、意图和动机等等。
在认知自我的情绪、思想、身体与动作等本体世界的活动特征时,主体能够借助该系统加工一系列的主观信息:一是感受自我的内在活动与外在动作表情状态;二是理解自我概念、体验自我价值、展开自我想象、进行自我推理;三是对自我理念进行操作性预演,即通过内在方式将抽象的自我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自我表象,尔后以照镜子的方式对之加以感性认知;四是将经过感性检验的自我理念进行内在的操作性转化:先在前运动区将之转化为身体意象形式,再参照“符号表达中枢”(布罗卡区)的相应框架规范,将身体意象转化为相应的肢体器官运动图式(身体表象),诸如言语歌唱方面的发声吐字运气行腔范式、书写弹奏舞蹈绘画编织等方面的四肢躯体指法运动图式;五是基于操作性预演过程,对自我理念的多元价值进行返身性的意识性体验,其主要内容包括主体在内心虚拟展开与实现自我情感理想、自我认知结果、自我价值意象、自我思维智慧、自我审美情操与境界、自我形象特征、自我人格特征,等等。
可以说,一个人唯有在内心创造、发现、感悟和体验到指向自我的审美理念和认知理念之后,才能真正地以内在方式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才能将此种主体性智慧产物转化为认知客观世界的对象性审美智慧与思想智慧。进而言之,无论是在认知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的过程中,主体都需要依托具身方式来实现客体知识内化、建构主体性知识、形成自我理念、体验自我价值、转化主体性智慧、体现社会性智慧,进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本体价值。
换言之,具身机制不但有助于人类认知自然世界、社会世界、文化世界,还有助于人类认知自我世界;其中,自我意识对人的自我认知及自我实现活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元记忆、元体验和元调节为主要内容的元认知系统,则是自我意识的“全权代理人”(负责管理主体的内在活动);其唯一的操作性模板便是主体的“自我参照系”。[11](P.938)
自我意识本质上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理念,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时空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形式之一,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具备理性意识的本质特征。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
认知心理学认为,元认知是指主体调节其认知活动时所动用的相关知识、经验及策略。元认知的结构包括元体验、元知识和元策略;其中,个体的自我参照系对于元认知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2](P.943)
可见,元认知与人的自我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可以说,元认知系统主要通过激活人的观念运动的具身化和符号化路径来调节主体的自我意识、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元调节来实现(主体的)自我与世界的内在统一。
进而言之,主体的元认知活动需要依托相应的元知识(或笔者所说的本体认知操作性知识),即主要是指个体所形成的指向自我认知操作的身体经验、自我概念、自我情感、思维规则、想象方式、推理方式、认知理念、自我价值、人格意识及行为图式等系统内容。其价值目标定位于四个方面: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
其中,自我参照系在主体实施元认知系列活动(元记忆、元体验、元调节)中发挥着标准与规范等重要作用。自我参照系包括自我情绪参照系、自我思维参照系、自我意识参照系、自我身体参照系;镜像神经元则是作为认知他人动作-情绪的自我参照系之神经装置。[13](P.316)
同时,工作记忆又是主体得以执行自我理念、操运元认知系统和鉴察自我参照系的信息载体;特别是人的本体工作记忆,对于其形成自我经验、建构自我概念、扩展自我知识、提升自我情感、深化自我认知和完善自我意识等主体性精神建构活动来说,都具有须臾难离和至关重要的影响。
具体而言,主体为了实现自我理念的多重价值,需要采用下列的三元具身范式:
一是由上到下的“内在返输入”范式,其因循的神经路径是: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旁边缘皮层-边缘皮层-联合皮层(初级皮层)-感觉皮层(次级皮层);
二是由内而外的“体象输出”范式,其因循的神经路径是:前额叶背边侧亚区-左右侧前额叶下部-辅助运动区-前运动区-运动皮层-脊髓与肢体器官的运动神经网系;
三是局部闭环式的“内在预演-镜像映射”范式,其因循的神经路径是:前额叶眶额皮层-左右侧前额叶上部-布罗卡区-前运动区-扣带回前部-杏仁核-顶叶(本体感觉区)-左右侧颞叶下部。
镜像神经元能够表征三大行为:运动(顶叶前部、前运动区等)、情绪(扣带回、脑岛等)、语言(布罗卡区、前运动区、运动区等);自闭症患者缺乏对他人情绪意图动作的模仿动机、动作共鸣及同情能力。[14](P.195)
那么,具身认知系统又是如何在心脑系统中得以运作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工作记忆、尤其是人的本体工作记忆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即是说,主体正是借助自己的情绪工作记忆、思维工作记忆、身体工作记忆、动作工作记忆等主体性知识形式,才能有效地将有关对象世界的客体工作记忆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的认知资源、操作范式与智性能力;同理,在主体针对科学世界、社会世界、艺术世界而进行思想预设及理论探讨之时,也需要将自己的本体性工作记忆内容进行三重加工:其一是对之进行内在的意象映射、使之转化为对象化的客体工作记忆图式;其二是将客体工作记忆图式进行内在预演和镜像化的具身直观,以便对此进行虚拟操作与精细调整;其三是再将经过具身加工与充实完善的认知操作意象加以多层级投射、分别经由身体意象(位于前运动区)-身体表象(运动区)-物体表象(由三大感觉皮层加以认知表征)而实现主体理念价值的对象化、社会化与物化目的。
其间,主体依托目标工作记忆、目录工作记忆、执行工作记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外源性或内源性知识进行加工,分别将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本体知识进行自下而上的顺式存储、使之分别进入源代码工作记忆库、二级目录工作记忆和一级目录工作记忆系统,等等。据此可以认为,本体工作记忆乃是人们持续更新自我的“信息发生器”;自我理念则借助元认知系统这个“代理人”、以自我参照系作为其内在坐标,借此引领、驱动与调控本体工作记忆以及主体性知识系统的与时俱进、持续更新。
进而言之,人之自我与社会、生命、自然乃至自我之间的思想契通,实际上都需要以主体自己的自我参照系作为认知坐标;自我参照系又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后者需要主体动用元认知系统、主客体工作记忆资源及本体知识来徐图创构之与充实完善之。可以说,从个体的元记忆、元体验发端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是构成元认知系统的第一参照系;人的社会认知皆以此作为投射自我、观照他人、揣摩他人、体验他人情绪的本体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揭析人类用以贯通社会认知、自然认知、文化认知与自我认知等系列智慧行为的内在机关。
总之,自我理念是人的认知能力的高阶标志;主体对自我理念的认知操运活动具有多重重要意义:第一,人的自我理念预演行为具有认知创新作用。换言之,它体现了主体对自我世界进行意象性开发的认知更新作用,同时具有充实活化主体的自我知识、优化主体的情感素质、提升主体的理性思维能力、完善主体的自我意识等多重功能;[15](P.1810)第二,人的自我理念预演行为还有助于主体内在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身心健康品质,因而具有多重本体性提升功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我意识作为映射对象世界真理品格的价值镜像,同时为主体发现、创造、实现和体验自我的精神价值昭示了无限的空间自由和永恒的时间维度。
[1]Morin A.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self-awareness:a comparison an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neurocognitive views[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6,(15):358 -371.
[2]黑格尔.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世英.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泰勒.《精神现象学》论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C]//朱亮,张继武.国外学者论黑格尔哲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G.Northoff,A.Heinzel,M.de Greck.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in our brain—A meta-analysis of imaging studies on the self[J].NeuroImage,2006,(31):440 -457.
[6]T.E.Feinberg,Altered Egos.How the Brain Creates the Self[M].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M.Jeannerod.The mechanism of self-recognition in humans[J].Behav.Brain Res.2003,(142):1 -15.
[8]Arnaud D'Argembeau,Haroun Jedidi,Evelyne Balteau,Mohamed Bahri,Christophe Phillips,Eric Salmon.Valuing One's Self:Medial Prefrontal Involvement in Epistemic and Emotive Investments in Self-views[J].Cereb.Cortex,2012,22(3):659 - 667.
[9]Marcia K.Johnson,Susan Nolen-Hoeksema,Karen J.Mitchell,and Yael Levin.Medial cortex activity,self-reflection and depression[J].Soc.Cogn.Affect.Neurosci.2009,(4):313 -327.
[10]M.Iacoboni.Grasping the intentions of others with one's own mirror neuron system[J].PIOS.BioI.2005,(3):529 -535.
[11]A.D'Argembeau,P.Ruby,F.Collette.Distinct regions of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re associated with self-referential processing and perspective taking[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7,(19):935 -44.
[12]T.W.Schmitz,T.N.Kawahara-Baccus,S.C.Johnson.Metacognitive evaluation,self-relevance,and the right prefrontal cortex[J].NeuroImage,2004,(22):941 -947.
[13]N.A.S.Farb,Z.V.Segal,H.Mayberg.Attending to the present:mindfulness meditation reveals distinct neural modes of self-reference[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07,(2):313 -322.
[14]C.Keysers,V.Gazzola.Integrating simulation and theory of mind:from self to social cognition[J].Trends Cogn.Sci,2007,(11):194 -196.
[15]S.C.Johnson,L.C.Baxter,L.S.Wilder,J.G.Pipe,J.E.Heiserman,G.P.Prigatano.Neural correlates of self-reflection[J].Brain,2002,(125):1808-1814.
The Embodied Pattern for the Subject to Cognize One's Self-idea
DING Jun
(Institute of Urban Studi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Being part of the higher content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n cognition,self-ide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internal coordination in the activity of the subject to cognize the objective world.Furthermore,the mechanism for the subject to operate one's self-idea contain the following contents:1)undergoing the conversional course of constructing the perceptive self,conceptual self and rational self;2)carrying out the cognitive images by the way of embodied mapping and mirror-casting,which is based on the dynamic information from the subject's ontological memory system.
subject cognition;self-idea;embodied cognition;the mirror-like space-time
B84
A
1674-2338(2012)04-0117-06
2012-04-16
2011年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西方的具身理论研究”(11JCZX02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丁峻(1958-),男,宁夏中宁人,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认知科学哲学研究。
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