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循环递进”方式培养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

2012-04-13 16:45谢红焰
关键词:电视节目课程体系技能

谢红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电广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做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电视节目制作就是完成一个电视作品的生产,即按照电视作品的生产流程,进行作品的前期策划、拍摄和后期编辑包装制作。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熟悉视频内容制作工作流程,具备电视节目策划、拍摄、后期编辑制作能力,能够胜任电视编辑、电视作品制作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电视内容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批电视节目制作人才,但调查表明,媒体对职业院校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并不满意,因为他们的理论知识不如本科院校毕业生扎实,所掌握的技能又不足以顶岗。导致教育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经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批评。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错误的线性学习理念基础之上的,信息分散,缺乏联系,机械地将所学知识累加到已有的知识中去,叠床架屋。以往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体系,采用传统的知识系统化学科课程体系培养技能人才,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不相适应,学生即使掌握了系统的知识,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成为比较热门的教学方法,但培养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仍然存在,课程体系模式基本上还是线性方式,实践教学过分依赖理论教学,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通过每门课程的学习只是机械增加新的知识,缺乏综合和灵活运用。

要完成一个电视作品的制作,必然要经过前期策划、拍摄、后期编辑制作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对应着策划、摄像、编辑三个职业岗位。在以往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分别开设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电视节目包装等课程,以培养这三项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各自安排一定的教学实践,但这些实践完全依赖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由于电视节目策划、画面拍摄和后期编辑的相互依存性,给课程单项技能实践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完整的成果,也很难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

二、“循环递进”方式的提出

据《现代汉语词典》,“循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递进”指按一定顺序推进,程度依次加深逐步前进。循环的方式有循环的重复、循环的递增和循环的衰减,循环递进是一种循环的递增,就像生命的生长,每一次循环过程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在电视作品制作中,各个岗位的技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的,无论哪种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都与其他专项技能的掌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对影视语言的了解,不能真正做好策划;不知道后期编辑需要什么画面,很可能拍摄的都是垃圾素材;不是亲身经历策划和拍摄得到的素材,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做不好后期编辑。因此,单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大众只要掌握了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就能够随意拍摄照片。当然,照片拍摄质量的好坏则与他自身艺术素养的高低等因素有关。同样,学生只要掌握了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就能够制作电视片,制作的作品质量也将随着学生对电视制作知识的掌握及制作电视作品的实践不断提高。如果能够让学生不断重复作品的制作流程,就能够使学生在这样的重复中逐步掌握电视制作岗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循环递进”课程体系由此提出。

三、运用“循环递进”方式培养电视节目制作能力

运用“循环递进”方式培养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电视节目创作,把所学知识不断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所谓“循环”,是指专业课程学习将围绕电视作品制作项目展开,每一个电视作品的制作,都要经历电视制作流程中策划、拍摄、编辑三个阶段,也就是在三年的学习实践中,学生将通过一次次电视作品制作项目训练,不断重复制作流程三个阶段的学习实践,谓之为“流程循环”。所谓“递进”,是指在每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实践和作品制作中,逐步学习节目制作流程的三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巧,安排学生制作的作品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由易到难,谓之“难易递进”。每一阶段既有相应的学习重点,又是对前阶段学习的复习与提高,在“流程循环”的实践中,电视作品制作能力不断提升,谓之“能力提升”。“流程循环、难易递进、能力提升”,学生电视作品的制作能力就在这种“循环递进”的反复演练中不断提升。

在课程设置上,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课程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也就是电视作品制作实践课程与单项技能培养课程同时开设,电视作品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学生在一次次电视作品的制作中,反复巩固和完善所学电视制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电视作品制作能力不断提高。

为实现“循环递进”方式培养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可以通过电视作品制作项目课程的开设来进行,也就是将课程项目化。研究表明,高职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符合以下三项原则:

其一,实践性原则。项目的出现必须源自实践领域,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才大。比如家庭婚庆纪实、新闻制作、纪录片创作、演播室谈话节目制作等。其二,相关性原则。即把与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项目化课程的大多数项目都是电视作品制作,在这个任务前提下,将涉及到的策划、拍摄、编辑、特效合成等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在重复实践这些内容的同时,提高单项技能和综合能力。其三,思考性原则。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电视作品制作项目的完成,必须把技术操作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实现,这些项目需要学生将电视制作相关理论艺术知识运用到电视作品制作实践中,从而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而在项目化课程的组织形式上,为了更好地与就业接轨,可以实施与电视台栏目制作相一致的制片人负责制: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制片人),学生则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作品)。项目开始前,由老师即项目制片人布置项目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组成制作团队,成员分为编导、摄像、编辑、制作各工种,团队成员共同完成节目策划、素材拍摄,每人独立完成后期编辑直至电视节目成品。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和校园DV大赛,乃至国内外各类DV作品大赛,给学生提供更多制作电视作品的机会。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按照认识心理学阶段发展观点,人们对于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实现的。对知识的认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和反复巩固、完善的过程。运用“循环递进”方式培养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完全符合认识论的阶段观,有助于电视节目制作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课程体系技能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