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三网融合”对科技期刊改革的影响

2012-04-13 16:45黄寿恩
关键词:三网融合三网科技期刊

周 园 黄寿恩

(1,2. 长沙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并逐步整合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同一个网上实现语音、数据和图像的传输。用户在同一条线路上可以获得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1]2010 年1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三网融合,使得业内期盼了近十年的“三网融合”终于从梦想变成现实。“三网融合”无疑为一直在摸索中的数字出版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良好的发展契机,影视、动漫、游戏、公众科普、生活类期刊等大众媒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这些媒体借助云计算、3G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出超乎想象的各种数字化产品,被称为“新媒体”、“全媒体”或“第五媒体”,实现了跨媒体的产业革命。

我国现有各类期刊近万种。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占期刊总数的50%左右。这些科技期刊在学术成果创新、服务学科建设、培养科研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我国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极低,主要体现在科技期刊非常分散、规模偏小。4900多种科技期刊分散在2000多家出版单位,70%的出版单位仅出版发行一两种科技期刊。[2]而在发达国家中,80%以上的期刊市场份额控制在不超过20%的期刊集团手中。[3]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不仅体量小,而且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世界,在经济实力、技术储备和人才配备方面捉襟见肘。加之科技期刊属于小众媒体,其内容专业性极强,不适宜于手机出版之类的载体形式。那么,在“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如何才能变挑战为机遇,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借助“三网融合”实现科技信息的即时传播

众所周知,科技信息的即时发布是衡量一个科技期刊在相关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的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中,一篇论文往往要经过长达数月甚至半年的审稿过程、编辑过程以及制版印刷、邮寄发行过程,其时效性很难保证,在国际同行中该研究成果的领先地位极可能被后来者占据。

“三网融合”技术则为实现科技信息的即时发布提供了可能。其一,可以借助“三网融合”,从各种不同的途径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刚刚发生的新问题,从中捕捉组稿的选题题材,并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甚至视频与相关专家实现无缝沟通,向他们约稿;其二,被约稿专家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甚至电视查询所需的各种文献资料,在任何地方进行论文的撰写和上传;其三,审稿专家与编辑、作者可以借助“三网融合”中的任何途径,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和探讨,缩短审稿时滞,实现审稿、修改和编辑的快速完成;其四,编辑部可以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至期刊自营网站、行业网站、国内或国际知名数据库,实现科技论文的在线优先数字出版或预出版。与此同时,分散在世界各地任何角落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报道。

由此可见,“三网融合”技术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行业缩短与在数字化出版方面远远领先的西方出版强国的差距,提供了尖兵利器,为我国科技信息的即时传播提供了加速器,真正体现了“地球是平的”这个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三网融合”为消弭科技期刊等级评定的弊端提供了可能

为了衡量科技论文的质量,消除人为评价的主观因素,在现行制度下,对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评价往往视其发表在何种等级的期刊上。于是,SCI、EI、CSCD、中文核心、科技核心等成为科技期刊经营者趋之若鹜的“桂冠”,作者也在投稿时想方设法往更高一级的期刊上投。结果国内大量优秀论文流失到国外,国内的期刊经营者也因为各个知名数据库的“不公”怨声载道。实际上,读者重视的不是“期刊”,而是“文章”,在乎的是文章的内容是否有学术性、实用性等。CSCD、中文核心的制定者也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引入各种更公正、更科学的统计方法,但依然无法平息业界的抱怨。

“三网融合”后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业,将以在线出版平台为展示期刊的主窗口,投稿到不同等级期刊的文章,可以通过刊社自营网站、行业网站、CNKI等国内知名数据库、Springer Link等国际知名网络出版平台,无差别地出现在互联网上,接受世界各地读者的阅读、下载和评价。[4]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地获取该论文的下载量、被引频次等单篇论文传播影响力数据,由此获得对该篇论文的更科学公正的评价。因此,借助“三网融合”,可以克服以往以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为评价依据的弊端,实现对作者个人科研能力的客观评定,淡化了“以期刊评价文章”的“血统论”影响。

三、“三网融合”促进科技期刊拓展大众化传播的新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期刊的传播,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不仅需要相关科技工作者的掌握,更需要大众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微波发射站对人体是否有害”、“核电站的安全性”、“反式脂肪酸、皮革奶、甲醛啤酒”、“恐艾”等问题,由于公众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懵懂,导致了一次次恐慌,引起了社会不安,也给相关产业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公众科普工作的滞后。

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单纯依靠“科学松鼠会”或者电视媒体的“消费者学堂”是远远不够的。拥有最专业、最权威作者群的科技期刊,应该成为公众科普的宣传主阵地,但是,科技期刊的学术性、专业性定位又限制了其传播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的功能。借助“三网融合”,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刊物内容的即时、广泛传播,而且可以借助引文链接等信息技术,达到系统内链接和跨系统链接,打造开放式科技信息门户,通过图片、数据、视频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全媒体方式,向公众传播相关的专业知识,帮助普通消费者理性消费、科学生活。

四、“三网融合”为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新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勾画出了“十二五”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蓝图:将推出“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培育20种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建设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期刊群”,以此“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5]

“三网融合”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近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着手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鼓励科技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及时调整,优化资源,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整合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核心资源优势和更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三网融合”为期刊的体制改革提供了优势平台,为分属不同主办单位、不同体制的科技期刊之间的整合或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体制改革后的期刊集团,无需进行过多的资产整合等物理合并,完全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分配。分散的编辑部和编辑队伍借助这个平台,无需进行地域合并,也能达到资源和人才共享。同时,编辑部内部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与身处全球各个角落的专家学者进行无缝对接,充分利用专家群进行约稿、审稿,实现作者的国际化、审稿专家的国际化和办刊队伍的全球化,同时也为期刊扩大全球发行范围提供了免费宣传和推广,为期刊的提升提供了空间。即便是暂时无法进行体制整合的编辑部之间,也可以借助“三网融合”的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资源交换,为下一步的体制整合奠定基础。

五、“三网融合”将为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

“三网融合”将改变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形式的单一化。现有的数字化出版大多数采用纸质期刊扫描,镜像上网,时效性差,以往黑白为主、图表单一的纸质印刷形式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彩色图片乃至视频资料都可能成为科技期刊的表现形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获取更多与该篇论文相关的资料、信息。网络阅读器、手机杂志、彩信、博客、楼宇视频、公交视频等新媒体都将成为科技期刊信息的传播载体。近年来日渐衰落的科技期刊广告经营,也将因为表现形式新颖、目标受众明确、传播广泛等优势而“浴火重生”。

六、“三网融合”将改变科技期刊单向性出版及发行模式

传统科技期刊的出版与发行模式是单向性的。编辑部根据来稿或年度计划组稿,读者只能被动接受或者拒绝接受,编辑部无法获知读者对刊物内容的评价和意见,偶尔为之的“读者调查”也无法及时获知多数读者的想法。至于发行,绝大多数期刊社以邮发为主、自办发行为辅,从报刊发行部门仅仅能够获知的是每期刊物总发行量,发行到哪地方、哪个部门、哪个人则一无所知。编辑部与读者之间隔着重重大山,不闻其声,不见其人。

实现“三网融合”后,科技期刊的出版与发行工作的最大变化,是由以往的“单向性”转向“双向互动”。读者可以在网络上与编辑互动,第一时间反馈阅读需求和阅读感受,编辑可以据此及时调整编辑方向和刊物定位、刊物内容,实现期刊内容的更有效利用。“三网融合”使“云出版”得以顺畅运营,实现出版方式的革命。期刊社可以通过“云出版”服务平台,对内部资源加密、授权,选择发行渠道,监督发行商运营,还可以随时掌握发行数据,包括读者的查询、咨询、点击、购买等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纸质期刊的零库存。

“三网融合”从技术层面上可以消除web1.0时代网络对纸质媒体的消极影响。这是科技期刊实现质的飞跃的难得机遇。科技期刊要把握这个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在充分提高认识的同时,要借助专业网络技术人才,投入财力及时跟进。同时,要尽快进行期刊资源的储备和整合,没有大量的资源储备,期刊的网络化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要对“三网融合”下科技期刊的网络知识产权进行深入研究,避免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参考文献]

[1] 迟晓梅. 浅谈“三网融合”[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公报[R]. 2008.

[3] 石峰. 中国期刊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EB/OL].[2012-09-26]. http://news.163.com/10/0412/11/642MBO2P000146BC.html.

[4]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严谨,王应宽,方梅. 中国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5): 649-655.

[5] 朱剑. 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传媒,2011(10): 9-12.

猜你喜欢
三网融合三网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有为才能有位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三网融合遇上4G时代
“三网三联动”创出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