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2-04-13 16:47:24
关键词:接地气教育者主体

孙 体 楠

(周口师范学院 公共理论教研部,河南 周口 466001)

“接地气”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孙 体 楠

(周口师范学院 公共理论教研部,河南 周口 466001)

“接地气”一词近期在新闻媒体上逐渐流行起来,将其引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来阐述“接地气”理念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接地气”理念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树立“接地气”理念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升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理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理念的内涵

“地气”一词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寓意为“地中之气”;二是寓意为“不同地区的气候”。“接地气”就是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意为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自然界才会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

将“接地气”一词引申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广泛接触学生,与广大的青年学生打成一片,遵循自然规律,反映最底层普通学生的愿望、诉求、利益。“接地气”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是以培养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理念可概括为:第一,高校想政治教育要了解下情。即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对学生的现状、问题、原因、解决办法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才能建立起一种民主、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有益的引导氛围和心理沟通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精神需求。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摸准下情。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者在和受教育者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中,要及时掌握学生某个时期某个阶段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以及不同的学生对待热点、焦点认识和看法,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大学生主体意识。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看,“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大学生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意涵着对象意识、他者意识和自我意识”[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应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自主形成,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由此可见,学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树立“接地气”理念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是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理念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理念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接地气”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通过营造有针对性的语言环境,配合面对面有说服力的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种主客体关系。其价值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为依托的主—主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2]。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时要倾注真情,在解决学生因个人和家庭实际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时要做实事。

其次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感染力。“接地气”的关键在“接”,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经常深入学生、融入学生中,与学生合为一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和环境,给予学生以感染和熏陶,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再次是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及时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还要善于将“怎么看”转化为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怎么办”。在“接地气”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先做到因人而宜,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入透彻地回答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然后做到平实可信,用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最能打动人的真话,讲清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做到理与例有机结合。

最后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认识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强调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中介,让师生在平等对话中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在形式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处于不停地交换着施受状态;在内容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相互传递着认识、思想、情感、知识、意见。教育者必须引导受教育者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党、国家和民族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善于寻找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与学生普遍关心的共鸣点,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认识的不断提升,实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接地气”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接地气”理念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静下心、沉下去的工作,努力构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以培养德能一体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1.以沟通的方式,贯彻“接地气”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特定的教育内容,利用符号、语言、体态语、媒体等媒介对教育对象进行信息传播、观念交流、情感融合的活动[3]。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一个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过程,具有传播与交流、协调与控制以及发展与创新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符合沟通客体的实际情况,就必须贯彻“接地气”理念。首先是尊重学生差异,采用倾听法。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彼此的地位、思想文化、个性品质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在沟通中,倾听就是对对方发出的信息进行接受、理解的过程,沟通主体要主动积极地聆听对方表达的内容。根据对方表达的内容判断对方是否存在思想问题,及时引导对方养成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贴近对方实际地传播给对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贴近学生交往实际,采用体验法。一般情况下,沟通客体是以沟通主体的行为信息作为参照数并形成价值取向的,沟通主体一个具体的行动往往会给沟通客体带去极大的鼓舞。学生交往实际要求沟通主体用自己真挚的爱的实际行动,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是应用网络技术适度引导学生,采用网聊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不仅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可以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在网络中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娱乐的需要和发泄的需要等,建立实名网络聊天室、博客或微博,在更大范围内与更多的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帮助学生科学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个性品质,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四是持续关注学生成长,采用跟进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接地气”理念,必要时可采用跟进的教育方法,长期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生命意义的提升,关注学生健康、协调、全面发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营造一个融家庭、学校、社会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采用跟进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调查研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跟踪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巩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的效果。

2.关注现实生活,彰显“接地气”理念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但本源是交往实践直接或间接的表现。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交往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社会性根据,是推进人的新需要和能力发展的动力源。“交往作为一种关系,是不同的实践主体之间以客体为中介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在本质上是不同主体之间实现的实践关系,或者说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4]。因此,需要建立既体现社会生活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重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践行的交往实践,又以交往实践为本源,以社会生活为平台,以伦理精神的超越为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学生自身在对生活理解、逐渐积累和反思的基础上,选择属于自己的真正生活,而不是被别人规定或者牵引着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从而走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断充盈和扩展学生当下的生活内涵,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形成与学生互动式的交往实践格局。

3.提升能力素质,适应“接地气”理念的要求

教育者和受教者育的沟通交往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体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在人格上是独立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间只能是平等对话、理解关系,而非强制、压服关系。由此看来,无论多么先进的工作理念、多么新颖的工作内容、多么灵活的工作方法,都需要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与学生在思想、学业、情感、心理进行深层地沟通交流,进入对方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接地气”理念的本质特征。那么,教育者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适合时代特点、具有科学理念、较高素质与能力,把学生作为服务主体,把学生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为学生成长导航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坦诚、直率而不浮于表面,带着一颗诚心,放下“身段”主动接近学生;需要教育者锐利、深入而不止于片面,带着一颗爱心关心学生疾苦,淬炼人性之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育者开阔、灵活而不囿于顽念,带着一颗淡泊心不争利、不推诿、不作秀,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

4.建章立制,使“接地气”理念常态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要落到实处,学校层面还必须建立相应规章制度。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接地气”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年度考评和奖励当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育者深入基层、深入学生的长效机制和交流机制。其次,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设定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作为长期内容来实施。第三,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结构,转变思想作风,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根本宗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理念常态化。

教育者只有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原汁原味地了解学生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听一听学生的心声,把一把学生的脉动,问一问学生的意愿,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最真最实的思想动态;只有不断磨砺自己的顽强品质、过硬作风,学习运用学生语言,才能提高威信、增添底气、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只有及时捕捉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才能培养气正风清的作风,凝聚感动学生的力量。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能逐渐得到彰显。

[1]宋国英,郭彩琴.交往实践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及发展的土壤[J].教育探索,2011(4).

[2]王威孚,卢岚.马克思交往实践视域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7.

[4]徐水华.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责任编辑海林]

G641

A

1000-2359(2012)04-0263-03

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2011B931)

2012-02-11

猜你喜欢
接地气教育者主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环球时报(2016-03-03)2016-03-03 08:39:06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6:42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军事历史(1983年4期)1983-12-06 06: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