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建琴
(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四场生产科,甘肃 山丹 734105)
大田作物的栽培是各种管理措施的组装配套,是一个科学的技术体系,而不仅仅是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管、什么时候收、施肥多少、施什么肥等的问题。根据山丹马场气候特点、灌水条件、种植作物等因素,来简单地讲讲大田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它仅是一般的原则,应用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作物制宜。
(1)精心整地、培肥地力。土地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栽培作物以及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影响下,土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础,整地是播种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只有将用地和养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农业持续高产高效。在作物播种以前,要进行耙耱。场区可在春季土壤消冻时顶凌耙耱,以利保蓄土壤水分,在必要时进行镇压(干土厚度6~8cm以上),到播种时土壤达到上虚下实,细绵松软、疏通。
作物需要从土壤中不断吸取营养和水分,才能进行生理活动、生长繁衍,因而土壤中的水分、养分逐年减少。为了保持地力常新,久用不衰,就要不断地给土壤增加物质和能量,培肥地力。所谓土壤肥力(地力)就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结果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生产能力。培肥土壤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包括合理轮作、施肥养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几项。①合理轮作。不同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以及遗留在土壤中的养分种类、数量不同,通过不同作物轮换种植,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剂土壤养分的消耗,起到“养地”的作用。②施肥养地。近些年来,种植制度改革发展很快,但总的来看是用地大于养地,有机肥数量不足,化肥的用量也不平衡,造成地力下降。目前,科学增施肥料是提高地力的主要途径。即深耕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磷、钾配合,以无机促有机,达到作物持续增产和土壤快速培肥的双重目的。③秸秆还田。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结合施用氮肥和磷肥,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和水肥的利用率,有利于作物持续增产。此外,通过发展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地力。④种植豆科绿肥。栽培的绿肥以能固定空气中氮素的豆科绿肥为主。一般豆科绿肥以鲜 重 计 , 含 N,0.5%~0.6% ,P205,0.07%~0.15% ,K20,0.2%~0.5%,C/N低,容易分解,因此是偏氮的半速效性肥料。绿肥可直接翻压施用,以产量最高、积累氮多、木质化程度低的时期为好,一般以初花期或初荚期为翻压时期。翻压期还要使供肥期与作物需肥期相适应,并翻入13~17cm土层,以不露出土表为度。如能配合施用磷、钾肥,更可提高绿肥效果。此外,绿肥可先作饲料,再利用家畜粪尿,是最经济的利用形式。发展肥饲兼用、肥粮兼用的品种可进一步提高绿肥的经济效益。
另外,增施基肥是作物夺取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因有机肥养分全面,性状稳定,分解缓慢,肥效长,可长期供给作物各生育期的需要)。场区情况下,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有机肥数量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也采取无机肥作基肥,基肥深施,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播种期的确定及种子的精选与处理。作物适期播种不仅可以保证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而且能使作物各个生育时期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低温、阴雨、高温、干旱、霜冻和病虫等不利因素,使作物生育良好,获得高产优质。确定播种期,一般需根据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情况和种植方式等进行综合考虑。①种子精选:作为播种材料的种子,必须在纯度、净度、发芽率等方面符合种子质量的要求。因此,播种前应进行种子清选,清除空、瘪、病虫粒、杂草种子及秸秆碎片等夹杂物,以保证用纯净饱满、生活力强的种子播种,选择优良品种和优良品质种子是实现苗全、苗壮、作物增产的经济而有效的措施。现在场区生产上主要是通过选种机械所能达到的风选、筛选等选种工作,保证播用种子纯净、粒大、粒饱、整齐一致,以达到播种后,出苗率高,苗壮,实现作物的增产目的。②种子处理: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各种不同方法的处理,起到清除种子吸胀与萌发的障碍以促进胚的生长、缓和逆境的不良影响以提高种子的抗逆能力等作用。播种前常需对种子进行晒种、药剂浸种和拌种、包衣等处理。
(1)适时播种:适时播种对争取作物丰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每一种作物在不同地区都有其适宜的播种期。适时播种能保证作物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养分条件,因而出苗整齐,生长良好。同时能增强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和减少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播种的适期,主要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的要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具体情况来决定,除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品种特性、土质等情况。
(2)播种量:播种量就是在单位面积上种子的数量,也就是合理密植,播种量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获得高产。播种量的多少,取决于作物的种类、品种、播种方法、气候、土壤和病虫害等诸多因素。其中撒播的播种量大,条播的次之,点播的最少。早春播种的成苗率低,播量应大。土壤肥沃,耕作质量好的,成苗率高,播量可少,相反则多。
(3)播种方法:一般有三种:撒播、条播、点播。撒播、点播在场区生产上很少应用。下面主要说说条播的优点:植株分布均匀,覆土深度比较一致,出苗整齐,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机械播种,于播种同时可以施肥、覆土、镇压等联合作业,需要劳动力少且播种比较均匀,深度一致,出苗整齐,田间管理、收获比较方便。条播根据行距、播幅等不同,可分为普通条播、窄行条播、交叉条播、宽幅窄行、宽行条播、宽窄行条播(带状条播)等。
(4)严格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对于种子发芽出苗有密切的关系。播种的适当深度,必须综合考虑各种有关因素才能决定。如作物种子小,要播的浅,粘土要比砂土播的浅,墒情好的要比墒情差的播的浅,双子叶植物种子顶土力差要比单子叶植物播的浅,同时还要考虑把种子播在湿土层上,并做到上虚下实,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
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就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采取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措施,创造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使作物个体与群体得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达到高产、低成本、高效率的目的。良种要结合良法,不但要种好,而且要管好。农谚“三分种、七分管”,充分说明田间管理的重要性。田间管理技术,要贯穿在作物从种到收全生育过程,构成一个科学管理体系。
收获是农业生产上的最后一环,做好收获工作是在丰产的基础上确保丰收的重要环节。
农作物的适时收获是非常重要的,适时收获是在适合作物生物学特性的要求和当地的具体情况下,根据栽培目的,达到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时期内进行收获。因此,农作物的收获适期,随着作物的种类不同以及地区气候、土壤、品种、播种期、栽培技术水平和用途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农田栽培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是获得作物高产的重要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