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贵,罗启华
(1.四川省会理县横山乡畜牧兽医站,四川 会理 615100;2.四川省会理县畜牧局,四川 会理 615100)
仔猪断奶前的死亡是造成生猪集约化规模养殖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的统计表明,即使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的猪场,仔猪断奶前死亡率也在10%以上,最好的猪场其死亡率也不低于7%。而且超过半数的仔猪死亡发生在产后4d之内,死亡最多的集中在产后36 h之内。笔者从实践出发,将仔猪断奶前死亡原因及控制措施做简要分析总结,供业界朋友参考。
新生仔猪缺乏保暖脂肪,因而对于寒冷环境和低血糖症极其敏感。一般情况下,正常仔猪的糖原和脂肪储备在24 h内会消耗殆尽,此时仔猪往往依靠增加代谢率和战栗来维持体温。然而体重低于800 g的仔猪在大窝中往往没有乳头供其哺乳,即使乳头数目够分配也由于乳房较大,母猪平卧时弱小仔猪无法翻排乳头或其上排乳头挺向上方使弱小仔猪无法吮吸,因而无法通过初乳来获得抗体和补充代谢,所以这些弱小仔猪不但会被饿死,更由于其不停地在母猪腹边奔忙,从而增加被压死的几率。
1.1 尸检特点 弱小仔猪多数在56h内死亡,死亡个体往往枯瘦、脱水,尸解时胃及其他消化道内无食物,还有一个饥饿死亡的特异性病理特征就是肌肉呈现棕红色,二者兼具时基本可以判定弱小仔猪死于低血糖和低体温。还有研究表明,空腹死亡的仔猪是因为未吮吸到初乳中的抗体造成血清抗体水平过低,发生败血症死亡。
1.2 预防控制 个体小的仔猪可以寄养到同日生(间隔最多不超过48h)且体重小的窝中去,寄养母猪要有被寄养仔猪采食的理想乳头。没有合适寄养的,可以采取人工哺喂母猪初乳和代乳食品(高免疫力母猪血清和奶粉制成),人工哺喂的间隔时间 1.5~2 h,每次 20 mL 左右,也可以按每小时每千克体重12 mL计算;另外可以留在原窝保留仔猪犬齿,提高其竞争能力,提高成活率。
母猪卧压导致仔猪死亡是非感染性死亡中最常见的因素,约占仔猪死亡的20%左右,主要发上在产后前4d内,特别是出生后12 h内的早晨和夜晚。母猪卧压造成仔猪死亡与母猪起卧次数成正比,80%的卧压事故发生在母猪站立后改变睡卧姿势时,20%的卧压事故发生在哺乳时。引起母猪不安的因素都会造成仔猪死亡率升高,具体包括:不合适的水供应、乳房疼痛、仔猪过多而乳头不够、母猪神经敏感等。
2.1 尸检特点 卧压致死的仔猪较易判断,主要表现为:肢体变形,往往呈扁平状,舌外伸。窒息和内出血为死亡主因。前者有皮下组织和肌肉紫青色和水肿,头部和颈部尤为明显;后者有上呼吸道淤血、出血,胸腔、腹腔积血,严重者颅骨粉碎。
2.2 预防控制 分娩期间和分娩后72 h内加强对母猪的看护。特别注意是否有乳房炎、乳房水肿、恶露外排、大小便是否正常、供水是否正常、产房温度是否合适。哺乳时更容易卧压损伤,要细心看护,青年母猪对仔猪叫声特别敏感,容易起身造成卧压仔猪,有的母猪过于神经质,频繁起身也增加卧压几率。设计合理的仔猪保温箱和地板供热设备可以减少仔猪依赖母猪的程度从而减少卧压的发生。
哺乳期间引起仔猪肠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球虫等。大范围内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是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
3.1 诱因
3.1.1 卫生。主要是污秽和潮湿程度,卫生状况差时,死亡率增加。
3.1.2 季节。冬天肠炎发生较多,这可能是由于寒冷使仔猪抵抗力减弱所致,这种情况在弱仔上更多。
3.1.3 共同感染。50%以上患肠炎死亡的仔猪身上伴发其它疾病和伤残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多发性关节炎、呼吸道疾病、饥饿和弱小。
3.1.4 胎次。青年母猪后代发生几率大,可能是缺乏某些特异性抗体。
3.1.5 窝产子数。在窝产子数多的仔猪中发生几率大,这是由于部分仔猪不能从母乳中获得充足的抗体。
3.2 预防控制
保证产房的清洁干燥和适宜的环境温度30~31℃,确保仔猪吃到初乳至关重要。入冬之前科学做好母猪的疫苗注射,仔猪发病时合理选用抗生素。仔猪因肠炎腹泻造成脱水时,在应用抗生素合理治疗的同时要补水,生产中常用腹腔注射,但最好的还是胃管直接补水。1kg体重的仔猪每天需补水75mL。
新生仔猪贫血原因包括:维生素K和维生素C缺乏、霉菌毒素中毒(来源于母乳)、母猪贫血等。
4.1 尸检特点 常见的情形是脐带肿大而新鲜。皮肤、肌肉、黏膜及内脏器官颜色苍白。
4.2 预防控制 出生后迅速结扎仔猪脐带。出生当天或3d内肌肉注射补铁制剂,及时跟踪母猪日粮组成,防止维生素缺乏和霉菌毒素超标。
实践经验表明,控制仔猪断奶前死亡的有效措施还是要强化猪场员工的技能训练和观念培养,以达到规范化操作,主要包括下列内容:给饲养人员提供有关提高仔猪存活率的文字材料,让工人从思想上重视哺乳仔猪和母猪的护理工作。对产栏、产舍和相关的设备设施进行严格、彻底的卫生消毒。帮助母猪顺利分娩,及时处理仔猪脐带和清除仔猪体表、口内黏液,保障呼吸畅通。在分娩期间及分娩后前24 h内,在母猪侧后方吊一只加热灯,为母猪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增加母猪舒适度。在仔猪出生48 h内实施有效的寄养操作。对母猪实施定期检查,发现疾病及时处理。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用于预防新生仔猪轮状病毒腹泻和大肠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