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飞,指导 张连城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患者,女,25岁,2011年6月17日就诊。全身反复起风团疹块 15年,近又患病 10 d,加重 2 d。患者自1996年起,每年春夏交季,即全身发病,至夏末渐消。初期发病后,配合药物治疗1~2 d即可消退。近5年来,发病后长期不退,夕加夜甚,晨起好转,但不完全消退。奇痒难忍,遇热更甚。蚊虫叮咬、手表带等接触皮肤都会成为加重诱因。期间曾在各地多家中、西医医院诊治,曾屡次口服氯苯吡胺(扑尔敏)、阿司咪唑片(息斯敏)、盐酸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泼尼松、维生素等西药和玉屏风颗粒、四物颗粒等中成药,严重时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激素,初起显效,渐渐效果变差。此次发病后,用上述方法治疗后均未获良效,患者十分痛苦,遂前来就诊,尝试针灸治疗。患者全身可见大片红色凸起风团疹块,此起彼伏,大小不等,四肢和颈部尤甚,眼睑、双手、双脚均浮肿。瘙痒难忍,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晨起有所好转,但很难消退。皮肤划痕试验呈阳性。曾做血常规检查,未见异常。患者素体健康,挑食,饮食结构较差。无自汗症状,口不渴,二便调,舌红,苔薄微黄,脉浮数。诊断为慢性风热型荨麻疹。治宜养血活血、疏风止痒。针刺取大椎及双侧风池、曲池、合谷、血海、风市、三阴交。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大椎、风池、合谷、风市用泻法,余用平补平泻法,其中大椎穴强刺激 1 min。留针 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针刺后,取神阙穴拔罐,留罐5 min,取后再拔罐留5 min,如此反复3次。在双侧血海和大椎穴拔罐,留罐10 min。每日下午治疗1次。此外,服用中药方剂,方药为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为生地、当归、川芎、荆芥穗、防风、蝉蜕、牛蒡子、紫草、玄参各10 g,苦参、苍术、生甘草各6 g,通草3 g。嘱其下午和晚上空腹服药。以上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第1次治疗后,患者疹块边缘变白,疹块以及手足浮肿都消退过半,患者自觉瘙痒明显减轻,但当夜复发,瘙痒减轻,可短时入眠。第3次治疗后,发疹的范围以及面积明显减小,瘙痒减轻,可以安眠。第5次治疗后,白天基本不再发疹,夜间腿部仍发少量疹,但瘙痒很轻微。7次治疗后基本痊愈。因患者不耐受疼痛,故停止针刺治疗,嘱其每晚上自行用真空拔罐器拔大椎穴、神阙、血海穴,并继续服用汤药1星期以巩固疗效。嘱其注重丰富饮食结构,多食果蔬。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现状态良好,已继续工作。
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瘾疹”、“风团疹块”。此患者素喜挑食,饮食结构欠佳,故属平素阴虚血少,肌肤失养,化燥生风,蕴于肌肤腠理间,又因夏季天气炎热,热与风邪相搏结而发病。夜间阳入于里,阴虚加重,故“旦慧、夕加、夜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时间规律;病属风热邪气为患,故得凉则缓。因此本病以血虚化燥生风为本,以热邪为使,诱发疾病。根据“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和“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以清热养血、祛风止痒为治则。大椎为诸阳之会,具有疏风清热、解表通阳的作用,强刺激可以迅速祛风以止痒;风池为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泻之以祛风达邪;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擅疏风以宣气行血,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通经络、行气血、疏风清热之功,并有抗过敏的作用;血海属足太阴脾经,能养血、理血、调经,治疗诸血证;风市消风止痒;三阴交属足太阴,乃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养血活血、润燥止痒之效。神阙,古典医籍虽无治疗本病的记载,但神阙居于丹田之上(有人认为丹田即神阙),而且脐乃联系母体的唯一途径,研究证明本病多与遗传有关,因此拔火罐既可补益先天,又可疏风止痒。消风散为《外科正宗》所载名方,具有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的功效。临床主治因风毒湿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之皮肤病。方中防风、蝉蜕、荆芥、牛蒡子疏风散邪,使风去痒自止,配伍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当归、生地养血活血;因患者舌质红,但口不渴而二便调,故考虑营血亦有热,加用紫草、玄参以清营凉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以上针药并用,共奏扶正祛邪、治病求本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