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邹伟,孙晓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现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严重疾病。认知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卒中患者致残原因中仅次于肢体瘫痪和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严重影响着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2],它的临床干预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笔者采用益髓健脑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 30例,并与单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 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60例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0岁,平均(63±6)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为(19.6±4.7)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ESSS)评分为(21.4±5.7)分。对照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3岁,平均(64±6)岁;MMSE量表评分为(20.3±5.4)分,MESSS量表评分为(20.7±5.1)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MMSE量表评分及 MESS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 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标准[3]。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中有关“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4]。
①符合上述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MMSE评分按教育程度分界值,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24分;③病程≥3星期,或≤3个月;④年龄≥40岁,或≤75岁;⑤既往无精神病史;⑥认知障碍发生在脑卒中之后;⑦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合并有失语,或合并有严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者;②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③患有抑郁症,或其他精神心理疾患者。
两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方案给予神经内科入院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降纤酶、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
2.1.1 针刺治疗
取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三阴交、太溪、悬钟。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无菌针灸针进行针刺。百会穴平刺0.5~1寸,四神聪向百会穴平刺 0.5~0.8寸,施平补平泻;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做快速捻转手法30 s;神门穴沿皮肤向前刺入0.2~0.5寸,先补后泻;三阴交、太溪、悬钟均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以上诸穴得气后留针50 min,期间以200次/min频率捻转1 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
2.1.2 药物治疗
口服盐酸多奈哌齐0.25 mg,每日1次,餐后口服。
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药物、剂量、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
认知功能采用 MMSE,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评价患者空间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理解行为操作能力的变化;MESSS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修订的 Barthel指数(MBI)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比较。
参照文献[5]拟定,以 MMSE评分提高分率计算。提高分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显效 提高分率在20%以上。
有效 提高分率在12%以上,但未达到20%。
无效 提高分率未达到上述有效指标。
采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由表 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 MMSE评分、MESSS评分及 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改善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MES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与对照组比较3)P<0.05
MMSE评分 MESSS评分 Barthel指数评分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9.6±4.7 26.9±6.01)3) 21.4±5.6 15.0±3.61)3) 30.6±8.2 51.2±11.51)3)对照组 30 20.3±5.4 23.5±5.72) 20.7±5.1 17.4±4.82) 31.5±8.7 44.6±10.31)
认知功能是大脑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感知、记忆、语言、抽象思维等。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是痴呆的早期表现。轻度认知障碍是指介于正常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若未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干预治疗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痴呆。目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更多的是关注其躯体症状,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却处于忽视状态。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进行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6],减轻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轻度认知障碍这一病名记载。根据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症状表现可散见于中医学“健忘”、“神病”、“呆病”(轻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脑,与督脉的关系最为密切[7]。其主要的病因在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髓海不充及痰浊、瘀血阻滞经络等。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证,脏腑虚衰为本,痰浊和瘀血为标。基本病机为脑髓失养,蒙蔽清窍,神机失用。针刺治疗本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8]。邹伟教授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参考大量古代医籍文献,从调理脏腑功能入手,以补肾填精、健脑益智为治则,采用益髓健脑针刺法,选用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三阴交、太溪、悬钟。百会、四神聪位于巅顶,能够通过督脉内入络脑,乃局部取穴,以醒神开窍、健脑益智。有临床研究表明[9],针刺百会、水沟、神门能够改善认知功能,三穴联合运用效果最佳。实验研究表明[10],针刺百会能使脑内 S100β蛋白的过度表达下调,能避免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以及分泌炎性因子形成神经炎性斑,能够改善学习记忆能力。肾主骨生髓,补肾即能生髓,太溪能补肾养髓;悬钟为髓之会穴,能补养脑髓,髓海充,脑智健;三阴交可补益肝肾;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针之能使脑部经气通畅,元神之府有所主;神门属手少阴心经原穴,正如《医学纲目》所载:“呆滞,刺神门一穴,沿皮向前三分,先补后泻。”《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诸穴合用,共奏补肾填精、健脑益智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药并用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1] 苏莉,李晓昱,李林海.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认知障碍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33-435.
[2] 王艳,张立,李淑荣,等.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4):316-318.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Am erican Psychiatric A 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n anual disorders[M]. 4th edition (DSM2Ⅳ),Washington DCAPA,1994:143-147.
[5] 刘平,苏宁,姜树军,等.多奈哌齐对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的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49-951.
[6] 周晓平,陈尚杰,何锦添,等.调神通络针刺法治疗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3-4.
[7] 金妹,傅建明,杨叶珠,等.头针疗法结合认知干预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4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69-370.
[8] 孙远征,祝鹏宇,张淼,等.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11):810-812.
[9] Lai XS, Huang Y.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Baihui(GV 20),Shuigou(GV 26)and Shenmen(HT 7)on Cognition of Patients with Vascular Dementi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5,3(5):20-23.
[10] 金红姝,霍丽,郭小溪.针刺“百会”穴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脑内 S100β蛋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