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朝永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畜牧兽医局 271100)
一例母猪黄曲霉素中毒的诊治
于朝永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畜牧兽医局 271100)
2012年8月20日,莱芜市莱城区一养猪场发生了母猪霉菌毒素中毒。发病母猪采食量减少,甚至绝食,精神沉郁,部分母猪出现呕吐现象,全场母猪存栏200头,死亡12头,死亡率6%,哺乳仔猪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猪场损失较重。
2012年8月15日,该猪场发现饲料有结块现象,饲养员把未结块的饲料继续饲喂母猪,8月18日起陆续出现母猪采食量下降、呕吐、流产、死胎等现象,到就诊为止,共发病120多头,死亡3头。
皮下组织黄染,胸腹膜、肾、胃肠道常出血。肝颜色变淡黄,显著肿大,质地变脆,有裂纹;肾脏有出血斑;淋巴结水肿。
由于全场发病猪较多,且多为怀孕及哺乳母猪,为减少损失,必须尽快确诊。将取样的病料和饲喂的饲料送实验室检查。(1)取有代表性的可疑混合饲料样品2kg,分批盛于盘内,摊为薄层,然后直接放在365nm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发现混合饲料小颗粒发出蓝紫色荧光。(2)血液检查,凝血时间延长,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在25%~42%之间,白细胞总数增多,转氨酶、凝血酶无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异性,含量升高,血清白蛋白和α球蛋白、β球蛋白水平降低。(3)产毒霉菌的培养测定和黄曲霉菌毒素测定培养特性从病死猪体内取肝脏病变部分接种于沙氏培养基上,在28~30℃间培养,经过11d长成6cm的黄色菌落,经过测定为黄曲霉B1毒素。(4)动物试验取病死猪病变肝部适量,培养于含2%麦芽糖和7.5%氯化钠的琼脂培养基上,在28℃下培养36h,取培养物分别接种4只健康1日龄雏鸭。接种后雏鸭分别于50~70h内死亡,并从死鸭肝脏中分离出黄曲霉毒素。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黄曲霉素中毒病。
(1)立即停喂发霉饲料,换喂优质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2)饲料中添加新霉素和黄芪多糖,饮水中添加小苏打和葡萄糖。(3)发病母猪注射维生素B1,20ml/头,连用3d。(4)病况严重的母猪,选用维生素C、辅酶A、肌苷和10%葡萄糖氯化钠液腹腔注射。
(1)玉米、花生、黄豆等粮食作物收获时,必须充分晒干,切勿放置于阴暗潮湿处。配合饲料、颗粒饲料等饲料应放置在通风干燥处,严禁饲喂霉变饲料。(2)猪舍内不用发霉垫草,保持舍内干燥、卫生。(3)注意饲料的保存,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季节。一般春秋季节饲料贮存不超过15d,夏季不超过10d,冬季不超过30d。(4)对已发霉的饲料进行销毁,较轻微的用1%~2%的石灰水浸泡冲洗,或先将饲料磨粉,然后按1:3比例加入清水反复浸泡,直到浸泡的水呈无色为止。如需饲喂须和新鲜饲料混合。(5)平时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水合硅酸铝钠钙活性炭可预防黄曲霉素中毒。
(1)本次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夏季高温高湿,加之饲料仓库防潮措施差,饲料贮存时间过长,此外,饲养员没有及时停喂发霉饲料,技术员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重了病情。(2)黄曲霉素中毒对母猪的免疫系统危害大,应加强养殖场饲养管理,注意场舍和用具的消毒,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之后,把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疫苗重新防疫1次。
(2012–09–26)
S858.28
B
1007-1733(2012)12-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