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任学通 指导 张卫东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宝鸡721001)
张卫东是宝鸡市中医医院名医工作室主任、主任医师,师承于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刘云山主任医师,行医30 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笔者有幸师承于张师,获益颇多,现将吾师从咽论治小儿厌食症的学术观点及经验介绍如下。
从咽论治、利咽运脾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厌食证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1]。中医古代文献中记载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提出的“不嗜食”;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所谓之“不思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虫》所指出的“恶食”。厌食多由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所致;或久病伤胃;或肝气郁滞。治疗多从调理脾胃,恢复健运为切入点。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吾师发现还有一些厌食与反复的咽部感染有关,诸如呼吸道易感儿中存有潜在病灶,如咽炎、扁桃腺炎、鼻炎等,这类患儿在潜在病灶被控制后的间歇期,也会出现厌食,他将此类厌食称为“感染后厌食”。感染后厌食若单纯从调理脾胃入手,不如从肺脾(胃)同治效果理想。祖国医学认为:咽为胃之关,喉为肺之门,外感之邪入肺易伤喉,饮食不当入胃易损于咽,咽喉为邪毒易侵久留之地[2]。咽喉上连口鼻,下通肺胃,《灵枢·经脉》中记载“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可见肺脾胃与咽喉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吾师认为咽喉部为多种疾病的潜在病灶,其中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以及病情的加重和咽部炎症密切相关,由此提出“从咽论治”的思路。治疗上从虚实两方面论证,其中实证毒热袭咽型以利咽为主运脾为辅,脾虚型以运脾为主利咽为辅。并且吾师指出从咽论治厌食的指征(适应症)有:①厌食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②有潜在的病灶(扁桃体肥大、咽炎、鼻炎等);③多见于“阳盛”体质的患儿。故在辨证施治中应注意病因及小儿体质特点,从咽论治、健脾助运,往往收到满意疗效。
防治并重、以防为先 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平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过于溺爱,强调高营养的滋补食物),生活无规律等,均可导致脾失健运,胃纳不佳,形成厌食症。导致小儿厌食症的因素较多,大多数医家认为与脾胃失调、纳化失常有关。吾师认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不仅从脾胃论治,还应结合患儿病史、体征看是否存在鼻咽部的慢性炎症,亦可从咽论治、从咽防治。认为鼻咽喉部的炎症是由热、毒、痰、虚、瘀所致。吾师提出防治并重,以防为先。并强调在疾病间歇期的积极治疗尤为重要。吾师自拟清化饮加减防治“感染后厌食”。方药组成:连翘、乌梅、贝母各3g,黄芩、僵蚕、半夏、赤(白)芍、生地各2g,玄参、白花蛇舌草各5g。现代医学认为:咽喉为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许多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都与咽喉有密切相关。吾师认为从咽论治可切断病邪入侵的途径,防止疾病的传变,以安未受邪之地。既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又可清除病源,避免滋生变证。
典型病例 患儿,张某,男,5岁6月,以食欲不振2月为主诉,于2011年5月8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平时易清嗓子,晨起和饭前易干呕,扁桃体反复发炎,自觉咽痒,时有腹痛,大便偏干,夜眠时易打鼾。查体:面色萎黄,有花斑,咽微红,扁桃体Ⅱ°肿大,咽后壁滤泡增生,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 超示:肠系膜淋巴结炎。证属毒热袭咽、脾失健运。治以清热解毒利咽、健运脾胃。验方:黄芪、生白术各6g,玄参、山药、白花蛇舌草各5g,连翘、乌梅、半夏、厚朴、薏苡仁、连肉、赤白芍、贝母、甘草各3g,生地、黄芩、僵蚕、半夏、桔梗各2g。用自拟续断疗法,患儿坚持治疗1月。复诊时家长诉患儿自服药2周后食欲渐增,现患儿病愈,食欲可,咽喉利,腹痛消,大便调。后嘱患儿家长每两周予患儿服上方1剂。再连服2剂后停服。随访3月,疗效满意。
按:该患儿脾虚之象不明显,咽喉部的慢性炎症较突出,以实证为主,为厌食的初期,属于感染后厌食。
结 语 吾师认为,“咽喉为脾胃之候”,由此提出利咽运脾法,并指出以和为贵,以运为健,消补并用,侧重不同。本例患儿以实证为主,咽喉部的慢性炎症较突出,脾虚之象不明显,单纯消导攻伐又损伤脾气,此时治疗关键在于利咽运脾,转运中焦气机,方中以清热药为主运脾药为辅,使咽利脾运复健则胃纳可升。对于病久脾虚,且久病多瘀厌食症患儿,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助运为主,加用玄参、连翘清利咽喉为辅。吾师指出在健脾之中应佐以舒肝柔肝之味,如白芍、乌梅、香附、佛手、代赭石、青皮等药随证选入数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对于常规治疗乏效而迁延不愈者,可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多选用赤芍、桃仁、三棱、莪术、当归、水红花子等药,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果。
此外,吾师指出应科学育儿,平衡营养。结合“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及“要使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的育儿秘诀,建议家长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节、有度,常食新鲜、绿色、富有营养的食物。另外应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以及适量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根治此病。
[1] 刘书琼.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J].云南中医杂志,2011,32(1):23.
[2] 汪秋春.咽喉炎的中医治疗与护理[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