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贵平 王 磊 陕西省麟游县妇幼保健所 (麟游 721500)
笔者自2007年以来对慢性气管炎进行研究,针对其气机不畅、肺气不利的病机,运用穴位贴敷治疗,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经病史、体征检查证实的早、中、晚期气管炎各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0例,早期男30例,女10例、中期男60例,女20例,晚期男40例、女40例,对照组70例,早期男15例,女10例,中期男20例,女10例,晚期男15例,女5例,所选病例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年龄76岁。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基本穴位[3]:肺俞、定喘、百劳、大椎。
辨证加减,风寒感冒引起加灸贴风池,风府,脾虚温盛,灸贴足三里,丰隆,阳虚灸贴心俞,命门,阴虚灸贴太溪、关元。每次用艾条雀灸上述穴位皮肤15~30min,出现红晕,灼热感,或用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拔火罐5~10min皮肤出现紫色、水泡、出血,然后穴位贴敷上述药膏,3~7d换药1次,一般5~7个疗程。同时采用药膏,白芥子、甘遂、细辛各30g,白芷20g,将上述中药碾研成细末,搅拌均匀盛入瓶,取鲜生姜60g,加水200mL,煎取100mL倒入瓶内搅拌成药膏密封15d后使用。
对照组 采用抗炎、化痰、镇咳、平喘常规治疗。
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咳痰、咳喘消失,听诊气管、支气管呼吸音清,X线片显示肺纹理正常;有效:咳嗽,咳痰偶发,咳喘时有,听诊气管呼吸音微粗,支气管呼吸音闻及喘鸣,肺泡呼吸音减弱,X线片显示部分肺泡透亮;无效 :咳嗽,咳痰,咳喘时时发作,心悸气短,难以平卧,叩诊呈鼓音,听诊气管,支气管呼吸音粗糙,肺泡呼吸音闻及细小湿鸣,X线片显示肺纹理粗,肺底透亮。
治疗结果 治疗组早期治愈40例,治愈率100%;中期有效8例,有效率10%,治愈80例,治愈率100%;晚期有效16例,有效率20%,治愈64例,治愈率80%;
对照组早期有效5例,有效率25%,治愈15例,治愈率75%;中期有效10例,有效率33%,治愈20例,治愈率67%;晚期无效10例,有效5例,有效率25%,治愈64例,治愈率80%。
讨 论 气管炎分属于中医咳嗽、喘、哮病症,病因正气虚弱、卫外功能减弱,外感六淫,邪束肌表或邪循经直中肺络或肺脏,肺气失宣或肺气虚弱或肺津亏虚,肺失主气,痰气互结,阻于气道,气机不畅,肺气上逆则咳嗽,肺不布津则咳痰,肾不纳气则咳喘,气短,心脉不通或心阳不足则心悸等症候表现,症状反复,中药治疗口感不适,患者难以坚持,且辨证准确与否影响治疗效果。
古人治病“针1、灸2、药3”,根据针灸学知识,俞穴主治脏腑病,选用肺俞穴,宣肺平喘利气以治内,督脉为阳主外,选大椎穴,主肌表,清热宣肺,疏风止痉以治外,经外奇穴定喘,百劳两穴治咳嗽,咳喘,定喘穴又祛风,清热,百劳穴又滋阴润肺,四穴内外同治,寒热、虚实兼顾,如何刺激穴位,针刺治疗痛苦,不方便,疗程长,患者不易接受,疗效不巩固。选用辛温药物及大毒药物配制药膏帖敷穴位,药膏组成: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温肺祛痰,散结止痛;细辛,辛温 归肺胃经,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白芷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散寒通窍,祛风止痛;生姜辛温 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四药以辛治肺,以温治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必兼咳,痰消咳止,甘遂苦寒,有毒 归肺胃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痰饮同为一物,痰稠饮稀,饮聚为痰,饮利痰去,且苦寒以制白芥子等辛温燥性,新发散,苦沉降,恢复肺宣发肃降功能。穴位、膏药相配伍,加强穴位和药膏的治疗作用,药膏对背部穴位皮肤产生发痒、发红、发泡刺激,通过经络传入刺激气管,肺络,修复气管壁粘膜(抑制炎症),恢复管壁的舒缩及正常分泌功能,恢复肺主气功能,气管气体流通通畅,肺泡气体交换通畅,咳嗽、咳痰痊愈,金水相生,肺气肃降,肾气下纳咳喘,气短痊愈或减轻,气为血帅,肺主气、心主血,肺为相辅之官,心为君主之官,臣智君明,血脉畅通或心阳充沛,心悸痊愈。药膏贴敷穴位治疗方便,不受年龄、不受季节、不受疾病(患者其它疾病)限制;使用方法简单,年长者,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拔火罐后,贴药膏,3~7d换药一次,5~7次为1个疗程,年幼者,用艾条雀灸穴位皮肤,使皮肤呈现红晕或有灼热感,贴敷药膏;治疗副作用小,仅皮肤出现色素沉着,水泡(不会发生感染)、皮肤发痒感,停药后恢复正常。穴位药膏治疗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和内外统一的辨证法,应用穴位与药物协同治疗的方法,是治疗气管炎疾病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