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华,尹湘鹏
(湖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应用型高等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等,便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近十年,我国新增了200多所本科院校,约占全国本科院校的30%,这些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仔细研究其生存的生态环境,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态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自然界中,生态位的形成不仅可以减轻不同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且还能促使不同物种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获得自己的比较生存优势,从而使得自然界各种生物能生存繁衍、共同发展。教育生态位是教育机构在资源需求和人才培养能力方面的特性,是教育机构与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受其历史时期、环境条件和办学理念影响,每一高校都会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各自的特色,形成独有的发展模式。爱弥尔·涂尔干在其著作《教育思想的演进》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有多少地方座落着大学,几乎就有多少类型的大学。有些大学将人类知识一网打尽,有些大学则只限于一块专门领域”。[1]这就表明与生物界一样,每所高校都存在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尽管我国高校还没有准确、合理的分类标准,但不可否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是一个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2]
生态位理论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也适用于人类世界。正如英国学者阿什比所言:“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3]大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符合生态位原理的生物组织体。这是因为:首先,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文化主体,它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因素构成;其次,大学作为一个由有生命现象的师生所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它具有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能。因此,大学自身独有的校风、学风、规章制度、师资力量等自然基础和所处的区域环境等社会基础组成了大学特有的生态位基础。[4]
参照生物界的生态位定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态位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特定时期和生态环境中,能动地在与其生存环境或者与其它高校竞争中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地位和功能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态位是联系高校自身生存发展与高校生存环境的纽带,它不仅能反映该高校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环境中所占据的空间位置,还能反映该高校在特定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高校生态因子所形成的梯度上的位置。
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态位的选择上存在如下问题:
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表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办学方式、办学途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过于雷同,从而使其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曾经断言,“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5]然而,不少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考虑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向高水平大学看齐,刚开始办本科教育就想着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了硕士点就全力争办博士点。以致于每个学校都千方百计去除其脱胎时带来的专科痕迹,都希望办成综合型的本科大学,从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趋同道路,形成“千校—面”现象,导致各类高校同质竞争。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的形势下,生态位重叠现象将给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高校生态位宽度即高校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高校占有的教育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等。高校生态位越宽,即占有的环境资源越多,表明教育资源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学校的竞争力也越强。[6]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有限,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薄弱,造成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拥有的教育软、硬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财力不足无法创新和优化办学特色,也阻碍了其自身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位的某一维(如空间维上)存在着一个最大的容量,即阈值,也就是生态承载力。[7]高等教育要维持一定质量标准和规模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能支持其发展的办学环境,这就是高等教育系统能够维持平衡的生态承载力。然而,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考虑自身的承载能力,不考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问题,在经济上得到地方政府的相应支持,或经过主观努力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后,便不同程度地出现“规模求大,学科求全,层次求高”的现象,使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自身承受的极限。这种非正常的扩张现象,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和投入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为了盲目扩展培养规模而牺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发展规模出现生态失调,教育环境恶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是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为了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接受环境选择,更需要发挥其能动性,进行一系列改变自身或所处生态环境的构建活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确立自身生态位而进行的包括自身构成要素的新陈代谢、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合作竞争等各类变革活动。生态位的构建可能会减少或增加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态位范围,也可能只对现有生态位进行修正。不同于生物界生态位构建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态位建构不仅涉及对生态环境的各类适应、构建活动,而且还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的诸如学科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构建活动。[8]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老牌本科院校在生源、就业市场、科研市场和师资资源等方向与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相比其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如何避免与老牌本科院校正面竞争,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遵循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差异较大的高校之间竞争相对较小;反之,生态位越近似的高校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当前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必然会导致生态位高度重叠的高校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当然,实力弱的高校也可以“剑走偏锋”,通过寻求差异化的市场和资源梯度来争取生存空间。因而,对于生态位重叠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生态位分离,走出一条非同质化或者差异化的特色发展道路。具体来说,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提供与老牌本科院校“异质性”的教育服务,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克服就业市场结构不平衡带来的不利因素,培养“适销对路”的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
生物界中当新的物种进入或者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时,原物种就会被迫限制和压缩自身对生态位空间的利用,选取一些可提供最适宜资源的生态位空间,这种竞争所导致的是环境压缩,而不会引起物种所利用资源的改变,称之为生态位压缩。[9]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时需调整其生态位宽度。例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可由粗放的培养目标变为更为精确的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的懂生产、能建设、善管理、会服务的应用人才;在学科设置和专业口径上,不盲目追求学科的齐全和综合,而应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吸纳异质知识,建立“地方性”鲜明、“应用性”显著的品牌特色专业体系,以特色专业为发展基点,以优势专业为成长依托。
生态位扩展是指由于生物单元无限增长的潜力所引起的生态位的增加。任何生物都具备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力,试图占据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生态位扩充是生物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动力,是生物发展的本质属性。[10]
高校的生态因子中既包括资源因子,也包括环境因子。资源因子和环境因子可以细分。因而决定高校生态位的生态因子是多维的。在决定其生态位的多维生态因子中,未被占用的潜在资源或空间,就是高校的潜在生态位。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应用型高校的生态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定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建设中,可以采取生态位拓展战略,将一些潜在的生态位转变为现实生态位加以利用,从而提高生态位的效能。
此外,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国际教育的影响,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同类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未被发现和占据的潜在生态位,或者通过各种创新手段科学而准确地形成新的生态位空间。
总之,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开放的今天,若应用型本科院校能不断调整其生态位、不断协同进化,其综合竞争力、生存和发展空间都必将大大提升。
[1]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 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26.
[2] 王 骥.高等教育中的“生态位现象”解析[J].教育评论,2003(4):74-75.
[3] 钟劲松.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12.
[4] 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阈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3.
[5]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96.
[6] 陈娟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位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7] 祖 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8] 刘桂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发展的生态位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0):184.
[9] 李为忠,黄海珍.生态位视域下的地方民族院校的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46.
[10]李 博.生态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