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典文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2012-04-13 09:33李明珠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关怀人文

李明珠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对古典文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思考

李明珠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人文关怀是大学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典文学本身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应充分利用古典文学的思想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关怀”这一教学目标,需要认真研究古典文学“如何教”和引导学生的“怎样学”问题。

古典文学;教学;人文关怀;人文素养

中国古典文学自《诗经》开始,就形成了“风雅”传统,这种传统的精神实质是要求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怀心灵。“风雅”传统的形成,使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特别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正因为如此,古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意蕴,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再者,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本身就是思想文化的经典。比如先秦诸子散文,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这些文章都可以归结为对大道的探索和追求,充满人生哲理,处世智慧,批判精神,其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自不待言。而古典文学作品从整体上来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浸透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古典文学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是古代文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研究的重要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以往应试教育忽略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课改中制定的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目标应包括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这一课程目标,依然不能将它丢掉。不但不能丢掉,而且还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和研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实质是对课程中人文关怀的要求。所谓人文关怀,主要对人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道德品格、心胸视野等方面的关怀和培养,归结到底是对人的心灵和精神的关怀。对于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要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就不仅要对文学的因革流变、发展脉络、作家、作品进行研究,而且也要对课程的人文关怀进行研究。应该利用古典文学本身思想文化意蕴深刻、人文精神强烈的特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要注意,这种目标在古典文学的教学中,不是额外生硬加上去的,而应该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实现“人文关怀”这一教学目标,需要认真探讨古典文学如何教的问题。面对同一首诗,同一篇文章,“教”的不同,其意义、效果也不同。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应该注意防止出现以下一些现象。首先,要警惕应试教育中的科学化、工具化的倾向在古典文学教学中重演,防止出现只重视知识性的传授,而忽略人文关怀的现象。忽略人文关怀就是把“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道”淡化了。古典文学教学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这不是古典文学教学的唯一目的,关怀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文化品格也是古典文学教学的重要目的。韩愈《师说》把“传道”放在“师”的责任第一位,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它的意义。“道”是灵魂、是根本,倘若失落了灵魂,知识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不能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被丢掉。大学古典文学教材中所选的作品,许多都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具有正义、正直、诚信、平等、公正等普世价值观,而且这些作品极具艺术魅力,在学习感悟中,会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精神感染,这种熏陶感染对提高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古典文学教学中,不仅要有学科知识,学理的讲授,也要注意利用教材,加强作品鉴赏的分量。文学鉴赏是与精神、灵魂、思想、生命本质息息相关的。在鉴赏作品中不能只作思想艺术分析,只讲文学知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与作者(古贤)对话沟通,启发学生与古诗文的魂魄作心灵交流,领悟其道思道境,在“读”之中,品味古代作家酿出的思想、艺术美酒,让学生的灵魂在感悟中得到提升和超越,同时也让学生读写说做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果只是一味地做理性分析和知识性的讲解训练,就会消解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只能单纯得到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而远离了真正的文学,远离了情感和心灵。

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还应防止出现不必要的猎奇、单纯追求趣味的现象。比如,过分渲染一些作家生平中的逸闻趣事、“花边”事件,热衷于研究和讲述什么“身世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并以此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这种“渲染”似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这里恰恰存在着一种误导。这种误导就在于它把学生的学习趣味,关注重点引向了枝节,冲淡了学生对作品思想、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还应该防止出现这样的现象:对作品中刻画的一些人物身上的权术、诈谋、势利等等,缺乏分析批判,甚至把它当作“本事”、“智慧”来欣赏,津津乐道。这种缺乏批判的“渲染”和上面提到的打造“奇”“趣”效果的“渲染”,实质都是一种媚俗和低俗。大学人文课堂若出现这种现象,就会降低教学的文化品位,消解正确的价值观。人文学科的教学只能去提升文化精神,而不能降低自己去迎合世俗。中国的正统文化,存在着官本位的思想,由此而产生的媚权拜势的世俗倾向,对国民精神有很大影响。古典文学教学不能再对世俗文化中媚权势、讲势利的风气推波助澜,而应注意挖掘和弘扬古典文学作品中那种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诚信、正义、公正等思想和精神,并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受到感染教育。

古典文学教学中,还要注意联系现实,不要让学生觉得古代文学作品离现在太遥远,学了没用。如何拉近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这也是古典文学教学中应该研究的问题。注意不要把古代作品读死,而要读活。怎样才能读活呢?关键要以新的时代精神激活古典文学作品。如上所论,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承载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当代生活中还发生着深刻作用;人文精神则是古今可以相通的。这样教学中就有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资源,解决一些精神问题,培养人文素养的可行性。例如《曹刿论战》中,曹刿问庄公依靠什么跟齐国一战,庄公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即解决好民的生活问题;二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即祭祀神灵时不浮夸不虚假;三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是尽心力解决好诉讼问题,做到公正公平,合情合理,不以权钱谋私、代法。[1]182-183这三个方面都可以联系现实,营造一个为民、诚信、公正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曹刿对“必以情”之评“忠之属也”之“忠”的理解,可做深入讲解。结合古人的注疏“上思利民,忠也”[2]1767,让学生认识到上尽心为民办事,为民谋利,这是忠。也就是说,“忠”乃是君对民尽心尽力,即上忠于民,而不是民忠于上。由对“忠”的解释理解,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民本、民主的思想。不断培养这样的思想,就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消除一些奴性意识。

古人之所以把“传道”作为教育的第一位,其意义就在于“传道”直接关系到人的思想、品格的培养。我们都知道,人文素养在一个社会、一个人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不行,是根本的不行。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不会做人也就不会做学问。有学问而无品德,学问的发展会受到限制或走到歧途。比如,以急功近利的态度来做学问,缺乏学术道德,就出现了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之类走捷径的东西,产生毫无意义的“成果”,负面价值的人格。“传道”就古典文学教学来说,是传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最根本的是对人的心灵关怀,而关怀心灵则是对人的最高关怀。庄子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3]707“心死”就是失去自然本真,精神自由,个性独立,理想追求等等。“人心”是人的灵魂所在。“心死”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原动力和创造力。人生创造力的源泉在于人性天真自然,精神独立解放、个性自由舒展等等这些属于“心”的东西。“心死“便失去灵魂,生机全无。现在的大学生中存在着缺乏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等“心死”之象。独立思考精神不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有些学生一上大学就开始焦虑,变得特别忧郁、有负担,觉得前途迷茫,精神压抑消沉。年轻人热情、活泼、理想、信念、活力似乎都没有了。人心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生活的动机变得非常单面、功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支持,变得稀有、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在大学教育中要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的问题。古典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有这种自觉意识,认真而努力地承担起人文关怀这一责任。我们的主流文化存在着重礼乐规范、功利而轻个性、人心的不足,作为大学教育,应该努力弥补这种不足,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建设先进文化。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认真反思学生在课程中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如果在大学这种专门培养人的地方,也存在着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那么人之精神魂魄丧失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实现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还需要认真关注引导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荀子提出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为己”而不是“为人”[4]8。所谓“为己”,就是在读书中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学习人生经验,得到思想启迪,心灵关怀,并由此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懂得如何做人、怎样做事。读书的根本目的正在于此。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读书“为人”却成了许多现代人读书的主要目的。所谓“为人”,就是功利主义的态度,把读书当作敲门砖,应付各种考试,谋取各种功利。至于关怀自身,提升境界、品格则从读书中淡出了。而且不少学生追求知识的路子也令人担忧。他们不去读原著,不钻研作品,而只是去看、去听现成的分析论述,没有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还有一些学生依靠复印别人的课堂笔记、思考题答案来应付考试,背现成答案。试题中即使是要求独立发挥问题,回答中也难见独立思考的内容,说的都是别人的话。这种“读书”态度,根本没有把读书当作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只是“为人”。读书主要是“为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它会导致越读越没精神,越读越没文化,长此以往会导致全民族的文化贫困和品性贫困。

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读书“为己”的态度,让学生在“读书”中丰富心灵,得到精神关怀、人格修养。读书“为己”就古典文学学习来说,要不只是重视学习知识性的东西,还要注意领悟古代诗文作品中的道思道境,让自己的灵魂在对诗魂道思的感悟中得到洗礼和提升。比如,读《诗经》,不仅要了解每首诗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还要注意感受诗歌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暴政昏君的揭露与批判,对人性、人生与社会的深刻理解。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与境界的重视,不仅要作为一种知识和技巧来把握,更重要的是应该使之成为精神、文化的财富,对我们的人生发生影响。读书要重体悟:悟理、悟情、悟心、悟事。通过“悟”来打开自己的心性之门。回归本真,懂得人生,识得人生的真正需要。禅宗叫识心见性。如果读书不懂得“悟”,只是去抠一些死知识,那就还在读书的门之外。要让读书成为生命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享受和快乐。这样读书才有趣、有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在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5]11“学问神圣”的意义在于,学问不仅仅是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思想是文化是精神,它关乎心灵,关乎人生,不可单纯从“技术”上来看它。“学问神圣”也意味着“读书神圣”,这种“神圣”与文化根基、理想信仰、心胸眼界,历史感、长远发展其实都是互相连着的,也与陶冶情感,铸造灵魂,养成活泼敏锐之心灵,独立自由之精神,高尚健全之人格密切关联的。在古典文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神圣”,认识到“技”要上升到“道”的高度,才能更有创造力;如何在学知识、讲实用之外,增强文化底蕴,提高品格修养,这都是需要认真关注和研究的。

现在许多高校的校长都认识到,要建成一流大学,需要比硬件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文化。而中国许多大学还不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一个学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那就像没有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是在技术上、招术上竞争,人的灵魂就枯萎了。这关系到文化建设、民众教育问题,也是为何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问题。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十三经注疏[M].(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蔡元培.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何旺生)

LI Ming-zhu

Reflection on the Humane Care in Classical Literatur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Humane care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ncer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Classical literature itself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e care.We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W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consciousness of humanities.To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of Humane care,we need to seriously study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o teach and guide students“how to learn”.

Classical literature;teaching;humane care;humanities

I206.2

A

1674-2273(2012)05-0078-04

2012-05-13

李明珠(1955-),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关怀人文
更正说明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