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岳 王稼瑞 陕西省礼泉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礼泉713200)
笔者多年来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温经通阳之法,自拟冠心康治疗厥心痛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门诊病例、住院病例均有,曾按冠心病治疗,或自购药品治疗,其效果不佳,迁延日久,故前来就诊。本组136例,男79例,女57例。40~55岁,男9例,女12例。56~65岁,男50例,女30例。66岁以上,男20例,女15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10年零8个月。
诊断膻中及左胸膺部突然憋闷而痛,疼痛性质有闷痛、灼痛、绞痛、刺痛、隐痛等不同。疼痛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可发生心脱、心衰、猝死等危候。一般轻者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芳香温通药物后迅速缓解。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绪波动,寒冷刺激,饱餐之后,劳累过度而诱发。心电图或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血脂、血糖、心肌酶谱测定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治疗方法 采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随症加减:瓜蒌、赤芍、川芎12g,薤白、半夏、桂枝、桃仁、枳实各10g,丹参30g,红花9g,降香15g。其加减变化如下:气虚者,加党参或人参、黄芪。有阳虚者,桂枝易肉桂,半夏易附子。有阴虚者。去半夏桂枝加麦冬、五味子。若气阴两虚者,加人参、麦冬、五味子。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200mL。
疗效标准 痊愈:心电图正常,无自觉症状。有效:心电图改善,自觉症状减轻。无效:心电图无改善,自觉症状无减轻。
治疗结果 痊愈59例,有效77例,总有效率100%。
典型病例 杨某,男,65岁,中学教师。自诉:胸闷、胸痛、痛如针刺,时好时坏。病程迁延5年不愈,常因情绪波动、劳累而发作。曾在某大医院以“冠心病”诊断,反复住院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对疗效不十分满意。前来就医。查:面色不华,唇甲青紫,舌淡胖色暗有瘀点苔根白厚;脉:弦涩。遂予自拟冠心康。药用:瓜蒌、降香各15g,薤白、赤芍、川芎各12g,半夏、枳实、桂枝各10g,丹参30g,桃仁、红花各9g,7剂,1d1剂,水煎早晚分服。7d后复诊,病人喜形于色,自诉:服上药后,诸症大减,已能户外活动。续用上方20剂,随访5年未发作。
讨 论 厥心痛,最早见于《内经》、《灵枢·厥病》篇“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心痛间,动作痛益甚。”《灵枢·五邪》篇“邪在心,则病心病。”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痺心痛短气病》中称本病为“胸痺、心痛”。并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厥心痛,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的一类病症。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突然疼痛如刺、如灼、如绞,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不温。病性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痰浊、血瘀、气滞;本要分清气、血、阴、阳亏虚。祛邪治标常以芳香温通,通阳宣痺,活血化瘀涤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益气养阴,温阳补气,养血滋阴,补益肝肾为法。总的治则不外“通、补”二义。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方中: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薤白行气止痛,通阳散结;半夏,枳实行气燥湿化痰,降逆、消痞散结;桂枝温经通阳;丹参、红花、川芎、降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综观全方,理气化痰,温通行气,散结消痞,活血止痛。药症合拍,故收到满意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