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奸雄”评价之认可的多重因由

2012-04-13 09:33魏宏灿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三国志曹操英雄

魏宏灿

(1.亳州师专学报编辑部/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亳州 236800;2.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阜阳 236041)

曹操对“奸雄”评价之认可的多重因由

魏宏灿1,2

(1.亳州师专学报编辑部/亳文化研究中心,安徽亳州 236800;2.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阜阳 236041)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英雄,古往今来,褒贬不一。许劭所云“奸雄”,与今天的感情色彩不尽相同,非纯是“奸”,乃言其才智绝世也。曹操深懂兵法,常用“兵以诈立”的兵家思想为人处世,解决问题。这是乱世赋予英雄的一种本能,恰符合社会历史运行之客观规律。

曹操;英雄;绝世才智;奸雄;兵以诈立

曹操是汉末建安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在之后的中国近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知名度之高、影响之大,少有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宋元明以来,随着三国戏、三国故事和《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曹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怎么好,不是骂他“白面奸臣”,就是说他“奸贼”或“奸雄”。本文仅就“奸雄”略作以分析。

三国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俊才云集,英雄辈出,很多人凭借着自己的才智武勇,在这个大历史舞台中充分展示其英雄本色。曹操就是一个杰出的典型代表。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对其做了完整的描绘,尤其是篇末赞语,说得相当精辟: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1]55

这段话十分精确地揭示出曹操的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英雄本色,成为后世对曹操的经典性评语。

在此之前,桥玄,许劭等人对曹操也赞许有加,《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云: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1]2

裴松之又引孙盛《异同杂语》云:

(曹操)尝问许子将(许劭):“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1]3

范晔《后汉书》、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篇》也有类似的文字记载,但皆作了改动。范晔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改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刘义庆则将其改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英雄也罢,奸雄也好,曹操听后却大笑而认可。

曹操为何认可自己是“奸雄”的评价呢?

先从时代上看。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赋予仁人志士以建功立业的机遇,人的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被视为理想人格的儒家人生观,却不被时人所看重,整个社会充满着对英雄人格的尊崇,即使现实中并不是每位有志者本身都具备英雄的才智,但他们向往英雄的功业,渴望在时代的风云际会中匡救世难,成为时代英雄,整个建安时代弥漫着英雄主义精神,形成一股时代新思潮。何谓英雄?刘劭《人物志·英雄》云: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2]113

换言之,英与雄就是智与勇,就是文与武。如果以此为标准审视三国英雄,能够称为智勇双全的真正英雄人物不多,有的人“英”多,有的人“雄”盛。当时人认为英与雄两种材质在一个杰出人物身上不可偏废,而曹操似乎更看重的是“英”。《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3]270

曹操曾批评教育“膂力过人”、“志意慷慨”的曹彰要好好读书学习,增加英的材质:“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4]555可见曹操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身兼有两种英雄元素,即既有远见卓识,又有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才能的杰出人物,也就是悉尼胡克所说的“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物”[5]159。这种类型人物的人格价值,不在于道德,而重在建立不朽的功业,所以刘劭说“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2]116英,聪明才智也。奸,诡诈阴谋也。其义尽管是贬,但古今词典的解释均有韬略的含义。韬略说到底是一种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阴阳谋略。所以,我认为诡诈中内涵有英的成份,即曹操所说的“智计”。抛弃儒家正统立场,客观公正的解读曹操,世人所说的奸诈之行为不正是“英”即“智计”的展示吗?只不过比“英”更有深刻的意义而已。如果说“英”是阳谋,而“诈”则是阴谋。许劭以奸雄赞许曹操极有可能就是着眼于此,这个意思正合没有传统观念的曹操心意,所以他大笑并认可而去。在曹操身上充分的显示出深谋远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能力。他通过一些卓越非凡的事件显示自己的英雄品质,他一生“智略不世出,殆天所神,雄略冠时,智谋出世,”而摧袁氏、驱孙权、逐刘备、破乌丸,“往往如神,不可胜计”。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表现出力挽狂澜的气魄和匡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其行为规范超出了儒家的道德界限,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开创进取的能力,时常以反传统超常规的举措向社会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具有强烈的向外扩张力和主动出击的人格形象,处处显示出英雄本色,因而在他的个人意识里也时常流露出英雄情怀。《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曾对刘玄德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隐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吐冲天地之志,方可为英雄也。”又云“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当时视曹操为英雄者也不乏其人,先是桥玄慧眼相识,继之程昱、鲍信、董昭、郭嘉、王粲、陈寿等人皆为其鼓吹。《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说,曹操起兵,鲍勋父鲍信及其弟鲍韬以兵应之,“时(袁)绍众最盛,豪杰多向之。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程昱劝靳允说:“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6]426和曹操同时代的人说“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三国志文帝纪》注引《献帝传》)甚至连匈奴人也认为曹操是真英雄。《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当时史学家陈寿称曹操正是着眼于此:“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7]54他的儿子曹丕视乃父也如是观:“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8]90晋唐人大都尊其为英雄。晋人赞扬曹操“以经略之才,拨烦理乱”[9]1295,“拔奇决于胸臆,收人才不问阶次”[10]1802。唐太宗李世民在《祭魏太祖文》中说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远;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匹之功于往代。”(《全唐文》卷十)时人及后人认为他是英雄,这是不会错的。然历史上对其褒贬反差如此之大,实际上是英雄观差异的反映,它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倾向和人生价值判断标准。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其含义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生变化,赋予它新的更为丰富的内涵,甚至出现与原义截然不同的意义,如“爪牙”,《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11]1590故今多用作贬义,如帝国主义的爪牙。而在古代,其寓义丰富,差别也大,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

1.原始意义: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如:《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桓宽《盐铁论·险固》:“虎兕所以能执熊罴,服群兽者,爪牙利而攫便也。”卢纶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歘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西游记》第34回:“虎斗时,爪牙乱落。”冰心 《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也指人的指甲和牙齿。如:《吕氏春秋·恃君》:“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初学记》卷五引杨泉《物理论》:“石,气之核也。气之生核,犹人筋络之生爪牙也。”

2.引申义:党羽;帮凶。作贬义。如:

《史记·酷吏列传》:“是以 汤 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而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於文学之士。”元结《问进士》之一:“外以奉王命为辞,内实理车甲,招宾客,树爪牙。”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诸常侍即纵横爪牙自竖,要如蟠蟒学虬,未有吞海之意。”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刘庸夫》:“无非为一己之耳目爪牙,得以於中取利。”

也指羽翼;辅佐的人,喻武臣、勇士。褒义。如:《诗·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郑玄笺:“此勇力之士。”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三事大夫竭诚於内,羣帅爪牙宣力於外。”颜真卿 《右武卫将军臧公神道碑铭》:“公兄左羽林军大将军平卢副持节怀亮,方虎之才,膺爪牙之任。”《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李都督虽然骁勇,奈英雄无用武之地。手下爪牙看看将尽,叹曰:‘悔不听 郭判官 之言,乃为犬羊所侮。’”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见天子坐殿上,爪牙森立。”顾炎武《日知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3.形容勇武。褒义。如:《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元稹《宋常春等内仆局令》:“勑:近制选内臣之善於其职者,监视诸镇,盖所以将我腹心之命达於爪牙之士也。”魏源《圣武记》卷十一:“爪牙之将,用不拘资。”《花月痕》第四回:“本爵钦承威命,统领之戎,招募悉拳勇之材,团练集爪牙之利。”

汉魏时期,常以其喻立功武臣,或国家的栋梁,褒义,其义及感情色彩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陈汤传》:“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曹丕《追赠夏侯尚诏》:“尚自少侍从,尽诚竭节,虽云异姓,其犹骨肉,是以入为腹心,出当爪牙。”[12]181曹丕《封张辽李典子为关内侯诏》:“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13]214这里的“爪牙”,或言李广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或言亲信,或言张辽、李典皆是曹操手下的善战猛将,均是褒义的,与今天的感情色彩甚不相同。这表明,词性是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其褒贬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样的道理,“奸雄”一词虽然没有“爪牙”义变化那么大,但也并非全是贬义,还是有区别的。先秦时乃指淆乱是非的辩士,如:《荀子·非相》:“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汉以后多以“奸雄”指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但也是有区别的。如:《汉书·司马迁传赞》:“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唐代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有亡命不事产业者,有游侠聚盗者,有奸豪强宗者,有交通州县造罪过者,知此等色皆是奸雄。”《前汉书平话》卷上:“高皇知陈豨奸雄,足智多谋,恐用兵偷袭长安,遍行随处堤备。”这三处的“奸雄”,言其奸诈出众,勇武超群,贬中有褒,但多褒义。尤其是言陈豨足智多谋,即言其“英”胜也,恰符合曹操的“英雄”意识。汉魏人对英雄的理解也是多样的,建安文人王粲的《英雄记》收录了许多当时的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庞统式的半英雄,袁绍式的布衣英雄,吕布式的匹夫英雄,像曹操这样智勇双全的真英雄当然在其中。

我以为,从感情色彩看,许劭所说的奸雄并非纯是“奸”,它当与“枭雄”、“英雄”同义,换位思考,“奸雄”实为英雄。桥玄、许劭对于曹操的赞许,与“能臣”互文,正话反说,对这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必须用非常的语言评价,否则不足于充分彰显其英雄本色。所以只好正话反说,用常人不爱听的词语来赞扬曹操。这种表达方式直到现在还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用语中,如“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难道说女人真的爱坏男人么?非也,恰相反,女人爱的是好男人。这正是好话反说。许劭的话,也可如是观。这一点,南宋胡三省已明确指出:“言其才绝世也,天下治则尽其能,为世用;天下乱则逞其智,为时雄。”卢弼按云:“二语实为确论,无愧汝南月旦之评。《蜀志·许靖传》:“靖与曹公书云:‘自窜蛮貊,成阔十年,昔在公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久要不忘。’是魏武与子将昆仲素有雅故,少年即与名流结纳,可知其人。”[14]421

因此,曹操对许劭的“奸雄”之语笑而受之,而对桥玄的赞语没有表示什么态度,关键就在于许劭以非常之语看待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桥玄则“用对待常人的眼光来衡量曹操,用对待正常时代的眼光来评价非常时代的英雄曹操,认为曹孟德是‘乱世’之‘能臣’。而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乱世’所呼唤的并不是所谓‘能臣’,而恰恰是‘奸雄’,曹孟德式的奸雄”[15]3。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深懂兵法。《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云:“(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正因此,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及处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免带有浓厚的军事学色彩,可以说兵家思想支配他的头脑。

兵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诈立,即《孙子兵法·始计》所云:“兵者,诡道也。”曹操接受了这种思想,他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15]54因而,在战乱的建安时代,他以兵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采取非常手段,表现出强者风范。《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云:“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他迎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政治上的主动权,不失为一种英明的韬略。在与群雄周旋中主动进攻,虽然吃了不少败仗,但他败而不馁,终于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他杀吕伯奢,编借梦中杀人而冤杀侍卫,借王垕头以安军心,借口“鸡肋”事以扰乱军心之罪名斩杀杨修,削发代首,望梅止渴等世人所说的“奸诈”作为,是他身处乱世,为防不测之行为,是他“兵以诈立”的军事思想之灵活运用。按常规论,不应该如此,但战乱年代,非常时期,又不能不如此。战乱年代,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诚信可言。要讲道德诚信,只有不要战乱,或者说只有在和平环境中和法制前提下公平竞争,否则难以做到。所谓的奸诈行为,正是他以攻为守的主动进攻性格使然,是建安时代由大乱达到大治的必然选择。如果不以正统思想论之,看似“奸诈”,实际上恰是“英明”韬略之处,是曹操“英”即智计的绝妙张扬,它充分地表现出这位大英雄的才智和胆略。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他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英明才智继承下来,用以左右朝政,扩张势力,把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法则和道德,统统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统一中国之霸业的政治雄心,他所作非常之事,所建非常之功,表面看来是不可思议,逆天而行,实际上是建安乱世所赋予他的一种本能,恰符合社会历史运行的客观规律。他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一个在混乱的年代,真正的英雄所应具有的素质、处世态度及社会责任。他所代表的正是前进时代所期望的。这就是曹操的丰功伟绩。

[1]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 刘劭.人物志英雄八[M]王玫,译注.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3]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三国志·曹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英)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M].王清彬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6] 三国志·程昱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 三国志·武帝纪[M].注引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 三国志·武帝纪[M].注引典论·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 晋书·刘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全晋文卷六十·孙楚奏废九品(为)大小中正[M].

[11] 《现代汉语词典》[N].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2] 魏宏灿.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3] 陈寿.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 石麟.《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及其三大“敌人”[M]//曹魏文化与《三国演义》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5] 三国志·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5.

(责任编辑 何旺生)

Multiple Causes for CAO Cao’s Recognition as“Treacherous Man”

WEI Hong-can

(1.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ournal of Bozhou Teacher’s College/Bozhou Culture Research Center,Bozhou236800,China;2.Editorial Office of the 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236041,China)

CAO cao was an outstanding hero in the Jian’an Period,but his evaluation has been quite controversial since then.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 of so-called“Great Villain”by XU Xun was different from what has been understood today,in the other word,he was not“evil and crafty”at all;instead,he was well talented.CAO was good at warcraft;and he would often approach people and address the problems with his military ideas of“Quirkness makes an army”,which was an instinct endowed upon him by the turbulent times,and was justifiable to the objective law of social history.

CAO Cao;hero;incomparable wisdom;Treacherous man;Quirkness makes an army

K236.1

A

1674-2273(2012)05-0019-04

2012--

魏宏灿(19-),男,安徽太和人,亳州师专学报编辑部/亳文化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硕导。

猜你喜欢
三国志曹操英雄
英雄犬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自古英雄出少年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