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如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近30年来我国在卫生医疗领域成就颇为显著,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医患关系局势紧张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医患关系作为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的关键。而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将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医”主要包括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患”主要包括有病人及其家属以及除家属以外的病人的监护人[1]。通过走访和调查,本文将从医方、患方以及社会方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1.1.1 医务工作者服务态度差异 医者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责。患者将其生命、健康全部托付于医务工作者,医务人员就应该本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奉献的宗旨为病人服务。不可否认,少数医疗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以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但对于绝大部分医务人员而言,由于其工作繁重,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面对众多病人及其家属,也会出现对患者的叙述不够认真听,对病情的解释不到位,甚至对患者的提问和疑虑草率敷衍等情况,这些都可能直接造成医患双方关系不融洽的发生。
1.1.2 医务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差异 由于受到医学发展的限制和人体生物学的复杂多样性,大量的疾病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上都尚处于研究状态,加之医生自身经验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误诊以及手术治疗中的一些失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临床实践之中,使得患者的病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这也成为引发患者对医生不满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与科技发展相伴随的大量辅助检查仪器的应用,也使得医生叩诊、听诊的基本功丧失,大量应用辅助检查加重了病人的医疗开支以及看病时间,看病难,看病贵,更加剧了医患之间矛盾。
1.1.3 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差异 医学生教育往往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如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许多医务人员虽然业务水平高,但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差,不懂得沟通的技巧,在语言和行为上的沟通知识缺乏,不能因人而异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在医患沟通不够的前提下,一旦患者病情变化,医患矛盾就会一触即发,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1.4 医务人员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在看病就医过程中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对医生的任何一个小失误都会过分放大,使得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对立趋势。医疗环境的恶化,使许多大夫采取保守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医生过分重视自身权益的保护,不但使医学发展放缓,更使得许多疾病因不敢大胆治疗而延误了最佳时机[2],继而加剧了医患矛盾。
1.1.5 不够注重患者隐私 现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在技术上过硬,治疗病人躯体上的病痛,更要注重对患者心灵上的安慰治疗。医生和患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在诊治过程中,要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其尊严不受到损害,这样既能增加患者的配合度,更能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从而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消除医患之间的不和谐。
1.1.6 少数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不正 医生处于相对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但是也存在少数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不正,收取红包,对待不同病人态度差异大,使得医患矛盾长期潜伏,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医患纠纷将会急速爆发。
1.1.7 医院追求效益 医院是差额预算补助单位,适当的追求效益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建设,但是有些医院为了提高效益,提高了床位周转率等,使得一些病人得不到完全的康复即出院而引发了患者的不满情绪,使医患关系紧张化。
1.1.8 医院管理建设滞后 医院的合理建设和高效管理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前提,目前由于体制的不完备和现有资源的匮乏,医院管理建设相对滞后,就诊流程不够合理清晰,手续办理不够简便易行等问题在影响患者就医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不满态度。同时,缺乏对医托药贩的监管,使患者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都使得医患关系出现不和谐。
1.2.1 患者对疾病认识的差异对医生抱有过高的期望 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医务人员存在明显差异。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使得许多患者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理解因疾病发生发展所导致的加重甚至死亡的情形;同时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认识也不够,不能很好地遵医嘱。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学专业知识了解存在片面性,导致他们不能遵循医学科学规律,对医疗工作者缺乏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常常会把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可控因素转化为对院方的质疑而引发医疗争议。
1.2.2 患者自身素质差异 前来就诊的患者其自身素质也存在极其明显的差异,患者与医生的沟通是否通畅,能否给医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对就医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处理方式的不同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生的诊断治疗,进而对医患关系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1.3.1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现行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对其特殊性的针对性不强,常常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卫生法律得到健全之前,有些纠纷在处理上尚无法可依。积极建立合理完善的法律与医疗体制才是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症结所在。
1.3.2 社会舆论对医院认识的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力度加大,特别是对医疗卫生事业关注增加。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增加了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感,为医患矛盾埋下隐患。
解决医患矛盾就是要朝着处理好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和践行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的方向努力。而探索医学生的培养发展方向就是要朝着解决好医方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的方向改进。
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实践操作要求,使其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医学生培养发展方向不变的核心。只有对病人的病情给予正确的诊断,减少误诊率,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机,并施以最佳的治疗方案,解决患者的痛苦,才是消除医患纠纷的核心内容。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师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而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则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患者转忧为安,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患者抑郁焦虑,卧床不起。足可见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
通过开设沟通技巧的相关必修课程,开展人文知识大讲堂等讲座,以及积极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善于交流,把握语言中的语调、音量、音频、音质,掌握交流技巧,既有原则性,又能把握好灵活性,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学校不仅要在思想意识上让医学生对其加大重视,更要为医学生创造实践应用的机会,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医务工作者常处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境地,拥有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知道自己应该做到哪些,而不能做哪些,并严格自律,认真负责,才能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同时,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发展的生命线,树立服务意识,要把自己定位于服务患者,力求奉献的角色,从言语、表情等各个方面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周到的服务必将提升改善医患关系;不仅如此,树立形象意识也极其重要,所谓“干一行像一行”,把握自己的职业特征,容易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才能更有利于展开救治,改善医患关系[4]。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需要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只有牢固树立意识观念,才能融会贯通,将来真正应用于实践当中。
[1]罗玉玲.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医疗前沿,2008,5(2):47-48.
[2]徐丽辉.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6,5(3):28-29.
[3]铁梅.改善医患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J].新疆医学,2007,37(1):247-249.
[4]姚建军,储兴,周晓琴.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