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忠 黄海建
患者女性,11岁,因反复头晕、头痛1个月入院。CT示:右侧颞枕叶可见高密度影,范围约3.5 cm×2.5 cm,边界清晰,CT值45~57 HU,周边呈低密度影,周围脑室受压变窄,局灶脑沟消失,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临床诊断:右侧颞枕叶血管畸形。遂行右侧颞枕叶病灶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颞枕叶一灰红色结节,大小3.5 cm×2.5 cm×1 cm,无包膜,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巨检:送检灰红色不规则组织1块,大小3 cm×2 cm×1.5 cm,切面灰红色,质软,挤压可见暗红色液体溢出。
镜检:病变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脉管组织,血管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管壁厚薄不均,可见动脉与静脉犬牙交错、交叉吻合结构;血管充血、淤血,部分血管内血栓形成,内皮细胞呈扁平或矮柱状,分化好,病变血管呈片状分布;血管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未见脑组织。其二是胶质细胞增生区域,表现为小胶质细胞样,分化好,无异型性及核分裂像;小胶质细胞样细胞瘤样增生,其间散在分布较多嗜伊红的“嗜酸性小体”,呈圆形、卵圆形,均一红染,无结构,同时可见纤细的纤维束,穿插于胶质细胞间;病变周围可见少量脑组织,神经元水肿变性。病理诊断:右侧颞枕叶血管畸形合并毛细胞星形细胞瘤,Ⅰ级。患者术后2周出院,随访2个月,CT检查无异常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情况尚可。
血管畸形是青少年常见的脑血管病变,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胶质瘤,但脑血管畸形合并毛细胞星形细胞瘤(vascular malformation companied with pilocytic astrocytoma,VMCPA)罕见,通过CNKI和Pubmed检索,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VMCPA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有时癫痫发作,局灶性感觉运动功能缺失。
VMCPA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血管畸形,确诊需病理形态学。病理学特点包括:①血管畸形的表现:血管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管壁厚薄不均,血管交错、交叉吻合;血管可有充血、淤血,部分血管内血栓形成伴机化,内皮细胞大多分化好,无异型。②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学表现[1]:低倍镜下可见细胞致密区和疏松区;致密区由梭形细胞突起并形成致密的纤维基质,含散在扭曲的Rosenthao纤维的梭形细胞;疏松区多级细胞伴微囊和嗜酸性小体形成。
本例诊断依据:①临床及影像学均支持右侧颞枕叶病变;②镜下符合血管畸形、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典型形态学特征,且两种成分独立存在,排除了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继发改变可能;③排除了海绵状血管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及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等可能。本例临床及影像学上均考虑血管畸形,且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区域占肿瘤的少部分,不经过病理学检查,极易漏诊;其次本例小胶质细胞增生区域可见较多的嗜酸性小体和纤细纤维束,对诊断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有提示作用。
鉴别诊断:神经胶质组织中出现成簇的嗜酸性小体,常见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和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因此需要鉴别[2]。①单纯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3]:典型好发于中线结构,常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病理学上,可见细胞致密区和疏松区;致密区含Rosenthao纤维及梭形细胞,而疏松区水肿变性伴微囊变,可见嗜酸性小体。②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多形性,含组织细胞,表达GFAP并常围绕网状纤维和嗜伊红颗粒小体,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③神经节神经胶质瘤:组织学上,由成熟的神经节细胞与肿瘤性胶质细胞混合构成,间质中可见嗜酸性小体、微囊变、钙化等。
VMCPA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病变经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
[1] 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第9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2515~2517.
[2] 李 青,徐庆中主译.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系列,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M〕.第4版.北京:诊断病理学杂志社,2011:9 ~134.
[3] 回允中主译.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667~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