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翠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畜牧兽医管理站 262233)
猪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本文对猪旋毛虫病的危害及诊断作了简单介绍。
旋毛虫为一种很小的、前细后粗的白色小线虫,雄虫长 1.4~16mm,雌虫长3~4mm,肉眼勉强可以看到。寄生在小肠的肠壁上。它的生活史特点是:同一动物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当人或动物吃了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肉后,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粘膜内,约经1.5~3d即发育为成虫,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钻入肠腺或黏膜下淋巴间隙中产幼虫。大部分幼虫随血流散布到全身。横纹肌是旋毛虫幼虫最适宜的寄生部位。刚进入肌纤维的幼虫是直的,随后迅速发育增大,逐渐卷曲并形成包囊。犬体内的包囊呈圆形,大小为0.25~0.3mm×0.4mm,眼观呈白色针尖状。包囊内含有囊液和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可达6~7条。包囊在数月或1~2年内开始钙化,钙化包囊的幼虫仍能存活数年。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临床表现为感染48h后有胃肠道症状,以后出现发热、水肿及明显的肌肉疼痛为本病的三大特征。
1.3 病程
1.3.1 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随幼虫侵入数量多少和人体免疫力的强弱而异。最短的仅为12h,最长的46d。多数在7~14d。
1.3.2 小肠侵入期 自食入包囊至幼虫在小肠黏膜发育为成虫的这一时期。主要病变是小肠黏膜炎症。在潜伏期过后,病人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减退等。腹痛主要在上腹部及脐周,呈隐痛或烧灼样痛。腹泻每日数次,稀便或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感。本期症状持续1周左右。
1.3.3 幼虫移行期 指幼虫产出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最后到达并寄宿肌肉组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及水肿。发热多在38~40℃,可高达41℃,伴有畏寒、头痛、出汗和虚弱无力。全身性肌肉痛为本病的突出特点,腓肠肌和四肢肌肉更明显,病人因疼痛而不敢活动。严重病人可有咀嚼、吞咽和言语障碍及声音嘶哑,呼吸和眼球活动时均感疼痛。水肿先从眼睑及颜面开始,以后可扩展至四肢,严重病人可有腹水、胸水及心包积液,同时也可出现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个别严重者可致死亡。部分病人可有荨麻疹和过敏性皮疹等表现。此期持续2周至2个月左右。
1.3.4 包囊形成期 包囊形成期指幼虫最终在骨骼肌中形成包囊这一时期。此期急性症状(发热、水肿)逐渐减退,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伴有消瘦、虚弱及肌肉硬结等表现。
2.1.1 新鲜肉检验 (1)采样。自胴体两侧的横膈膜肌脚部各采样一块,记为一份肉样,其质量不少于50~100g,与胴体编成相同号码。可从肋间肌、腰肌、咬肌、舌肌等处采样。(2)目检。撕去膈肌的肌膜,将膈肌肉缠在检验者左手食指第二指节上,使肌纤维垂直于手指伸展方向,再将左手握成半握拳式,借助于拇指的第一节和中指的第二节将肉块固定在食指上面,随即使左手掌心转向检验者,右手拇指拨动肌纤维,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视检肉样的表面有无针尖大半透明乳白色或灰白色隆起的小点。检完一面后再将膈肌翻转,用同样方法检验膈肌的另一面。凡发现白色小点可怀疑为虫体。(3)压片。放置夹压玻片:将旋毛虫夹压玻片放在检验台的边沿,靠近检验者;剪取小肉样:用剪刀顺肌纤维方向,按随机采样的要求,自肉上剪取燕麦粒大小的肉样24粒,使肉粒均匀地在玻片上排成一排(或用载玻片,每片12粒);压片:将另一夹压片重迭在放有肉粒的夹压片上,并旋动螺丝。使肉粒压成薄片。(4)镜捡。将制好的压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从压片一端的边沿开始观察,直到另一端为止。(5)判定标准。没有形成包囊期的旋毛虫:在肌纤维之间呈直杆状或逐渐蜷曲状态,或虫体被挤于压出的肌浆中。包囊形成期的旋毛虫:在淡蔷薇色背景上,可看到发光透明的圆形或椭圆形物,囊中央是蜷曲的虫体。成熟的包囊位于相邻肌细胞所形成的梭形肌腔内。钙化的旋毛虫:在包囊内可见数量不等、浓淡不均的黑色钙化物,或可见到模糊不清的虫体,此时启开压玻片,向肉片稍加10%的盐酸溶液,待1~2min后,再行观察。机化的旋毛虫:此时压玻片启开平放桌上,滴加数滴甘油透明剂于肉片上,待肉片变得透明时,再覆盖夹压玻片,置低倍镜下观察,虫体被肉芽组织包围、变大,形成纺锤形、椭圆形或圆形的肉芽肿。被包围的虫体结构完整或破碎,乃至完全消失。
2.1.2 冻肉的检验 (1)压片。(2)染色:在肉片上滴加1~2滴美蓝或盐酸水溶液,浸渍1min,盖上夹压玻片。(3)镜检:美蓝染色法:肌纤维呈淡青色,脂肪组织不着染或周围具淡。旋毛虫包囊呈淡紫色、蔷薇色或蓝色。虫体完全不着染。盐酸透明法:肌纤维呈淡灰色且透明,包囊膨大具有明显轮廓,虫体清楚。
2.2.1 采样 部位:采集胴体横膈肌脚和舌肌。方法:去除脂肪、肌膜或腱膜。数量:每头猪取1个肉样(100g),再从每个肉样上剪取1g小样,集中100个小样(个别旋毛虫病高发地区以15~20个小样为一组)进行检验。
2.2.2 绞碎肉样 将100个肉样(重100g)放入组织捣碎机内以2000r/min,捣碎时间30~60s,以无肉眼可见细碎肉块为度。
2.2.3 加温搅拌 将已绞碎的肉样放入置有消化液的烧杯中,肉样与消化液的比例为1∶20,置烧杯于加热磁力搅拌器上,启动开关,消化液逐渐搅成一漩涡,液温控制在40~43℃之间,加温搅拌30~60min,以无肉眼可见沉淀物为度。
2.2.4 过滤 取80目的筛子,置于漏斗上。漏斗下再接一分液漏斗,将加温后的消化液徐徐倒入篮子。滤液滤入分液漏斗中,待滤干后,弃去筛子上的残渣。
2.2.5 沉淀 滤液在分液漏斗内沉淀10~20min,旋毛虫逐渐沉到底层,此时轻轻分几次放出底层沉淀物于凹面皿中。
2.2.6 漂洗 沿凹面皿边缘,用带乳头的10ml吸管徐徐加入37℃温自来水,然后沉淀1~2min,并轻轻沿凹面皿边缘再再轻轻多次吸出其中的液体如此反复多次,加入或吸出凹面皿中的液体均以不冲起其沉淀物为度,直至沉淀于凹面皿中心的沉淀物上清透明(或用量筒自然沉淀,反复吸取上清的方法进行漂洗)。
2.2.7 镜检 将带有沉淀物的凹面皿放入倒置显微镜或在80~100倍的普通显微镜下调节好光源,将凹面皿左右或来回晃动,镜下捕捉虫体、包囊等,发现虫体时再对这一样品采用分组消化法进一步复检(或压片镜检),直到确定病猪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