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是中医在南非发展的基石

2012-04-13 05:31:16袁振仪雷玉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南非针灸

袁振仪,雷玉娥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笔者有幸参加2012年3月24日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首届中非中医药发展论坛”,所见所闻不难看出,中医药在南非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西开普大学医学院院长赫斯特·克勒珀说,自2006年起,该校就启动了与中国相关高校开展中医药研究的合作计划,此外,还设立了中医专业。她深信通过学习和合作,将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中医,这也表明中医药教育对中医在非洲发展的意义被南非教育界所重视。

1 中医药在南非的现状与前景

1.1 中医方药价廉效捷

发源于5000多年前的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兴起一股崇尚天然绿色食品与药品的潮流,天然植物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报道,在南非就有应用当地草药治病的悠久历史。目前南非大约80%的普通黑人,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公立医疗服务,虽然公立医院治疗费不高,但病人较多,等候时间长。相反,那些购买了医疗保险、生活富裕的白人,他们可以享受条件好,服务好,但收费较高的私立医院的治疗。在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普通黑人乃至白人,选择了物美价廉的中医治疗。此外,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这也是南非最早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原因所在。

1.2 中医方药抗病毒优势突显

非洲是艾滋病的重灾区,南非每5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感染艾滋病毒。全世界目前有4千万艾滋病患者,南部非洲有2千万患者,其中南非就有600万患者。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治疗艾滋病采用鸡尾酒疗法,其治疗药物价格昂贵,对患者的副作用大,不适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推广。据2010年10月26日中国“湖南湘西永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讨会”报道,中国湖南永顺县回龙乡罗廷耀创制的中药成方“罗氏排毒剂”对艾滋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永顺县中医院体检中心收治了33名艾滋病患者,经该方剂治疗,结果发现,患者CD4细胞(免疫细胞)普遍上升,大多数患者的病毒载量有所下降,部分患者的病毒载量下降还很明显,其中9人的病毒载量已下降到国际西医检测标准检测限以下。经治疗,其病人精神状态良好,普遍饮食、睡眠转佳,体重增加,体力增强,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充分表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前景可观,突显了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优势。

1.3 中医针灸疗效神奇

针灸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理论体系相对独立、治疗技术特色鲜明、临床运用极为广泛的一门学科。据南非约翰内斯堡“中国中医诊疗院”院长介绍,在南非,所有中医治疗中,以针灸最受欢迎。神奇,是黑人和白人对针灸的共同评价。据不完全统计,该院每天大概有三四十人前来看病,中国人大部分是来看头疼、跌打损伤、胃痛等病的,还有不少人抱着“求子”的目的前来。而在老外里,前来针灸的外国人大概占70%到80%。南非国家队的足球运动员也经常来这家中医院就诊,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用针灸、按摩治疗肌肉拉伤等,喀麦隆的不少球员也专门过来接受治疗。

1.4 药业实体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南非的传播

为加深南非人民对中国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天士力集团为代表的药业公司对南非消费者进行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开展了上万场的健康教育培训,并获得了南非当地专业组织的认可。2006年3月,天士力作为第一家中国企业被南非天然医药专业委员会接受为会员,2006年5月,该委员会与天士力合作,对天士力的经销商进行专业的医学培训,为此特别设立了价值100万兰特(约合110万元人民币)的闫希军天然医药奖学金,资助优秀经销商在南非著名的“天然健康学院”参加为期10个月的专业医学培训,获得毕业证书的学员都将成为南非国家认可的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南非民众喜爱针灸、政府认可中医合法地位的基础上,推动了中药成方、经典名方在南非的应用。

1.5 人类疾病谱正朝着适合中医药治疗的方向发展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现在最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不再是感染和营养问题,而是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精神和形体在内的“心身疾病”。而中医诊治更适应这种多因素形成的、有着明显个体化特征的“心身疾病”。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疲劳、虚弱、心情郁闷这些亚健康状态,与中医学的“阴阳失衡”“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由于疾病谱的改变,西药的毒副作用及其医疗费用的昂贵,加之人们呼声越来越高的“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使中医在南非乃至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各国对医疗的需求、科研和政策法规等方面,也都开始向中医药倾斜。同时,近年来许多中医私人诊所的设立,也使人们开始慢慢地接受中医文化。但由于海外中医师水平良莠不齐,中药原材料受到农药及重金属的污染,中药的毒副作用等也给中医药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中医的运用停留在针灸和中成药的使用上,不能辨证基础上施针、用药,很难将中医特色、独特疗效显现出来。因此,中医药要想在海外得到有效发展,除了走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之外,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施治,才是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根本。

2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在南非发展的基石

方药、针灸是中医治疗方法的主要形式,而且不管施针还是用药都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即辨证施治下的辨证用方和辨证施针。针灸治疗当中前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取穴经验,除常规的辨证取穴,还有独特的取穴方法,如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这些都是理论深奥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才能掌握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际当中,并非短期培训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系统学习方可掌握。方药的使用概率实际比针灸还大,而且主要以汤剂为主,因此,没有中医理论指导,没有中医药文化氛围,哪怕是经典成方的应用也将大打折扣。比如,“藿香正气滴丸”是经典名方“藿香正气散”经现代制药工艺研制而成,具有体积小、服用携带方便、不易变质、确保疗效等特点,深受欢迎。但要正确使用该药,必须知道,其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作用,必须见有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风寒表证的同时,又见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湿滞胃肠证的情况下使用,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并非只要西医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就可以用,必须用中医的先辨证后施治,方证对应才能获相应疗效。假若西医诊断胃肠型感冒而中医辨证为表里俱热证,不是表寒里湿,本方则非所宜,而应使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因此,缺乏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或施针,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所以,要使中医真正在南非乃至世界发展,让全球共享中医药优质资源,其根本就在于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在掌握中医理论的前提下正确用药。没有理论指导,只按西医诊断用方,不仅疗效大打折扣,而且局限了方药的适用范围。

3 中医药教育在南非发展的几点设想

第一,借药业实体对中成药的推广之机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第二,创办中医药学校,采取社会力量、中南政府联合、企业与政府联合等多种形式办学。社会力量办学主要适应于中医知识普及,中医文化传播,让民众了解中医的优势与特色。政府联合办学有利于取得中医药教育的合法地位,保证学籍的有效性。企业与政府联合办学有助于财力的保证,资讯的快速应用。第三,开设针灸、中药、中医临床等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设置分公共课和专业课,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专业课程和学制,公共课含中文、西医解剖、生理、病理。如针灸专业:为巩固针灸在南非的应用成果,面对已经从事针灸临床的专业人员开设专修班、提高班,除公共课外,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概论(中药、方剂)、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等课程,使从业人员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普遍做到辨证施针,以及灵活应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于临床,切实提升针灸治疗效果。同时将针灸推拿中的传统项目进行培训推广。针对中药从业人员开设中药专修班,除公共课外,开设专业课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方剂)、中药药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使其具有分析归纳方药功用、配伍理论、临床主治的能力,成为集中医理论指导用方、中药市场营销、中医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药品推销员。针对中医临床专业开设全日制班,课程设置除公共课外,开设与国内中医药本科院校学制相同的系列课程,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理论、临床各课程,使之成为真正掌握中医理论并正确应用辨证论治方法给患者治病的中医药人才。

与此同时,注重开发利用符合南非语种的教学资源,建立中南结合的实训基地,包括中国跟师、南非中医模拟诊所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不能完全代表中医。在中医诊疗方面,除针灸外,方药治疗是占主导地位的。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既包括辨证施药也包括辨证施针,如果仅停留在针灸治疗上的中医,不仅影响中医在南非的发展,而且中医的概念将被误导。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南非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层中医药(2021年4期)2021-07-22 07:15:36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南非的多彩暑假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完美再赴南非
南非居大不易必备经历:被抢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