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无名高热的诊治与体会
周 勤 刘理论 (江苏省新沂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21400)
新沂市某生猪养殖场饲养了230头生猪,80多头母猪,2010年7月中旬,其中同一圈舍2头中猪,体重45kg左右,突然发病,并迅速蔓延至全圈舍,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气喘,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本病蔓延速度快,呈高热稽留等特点,后确诊为猪无名高热病。现将诊治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
发病猪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患猪皮肤发红,耳后及耳边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大部分猪有泪斑,出现眼结膜炎症状;部分猪只便秘,粪便干硬,呈球状,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而死。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全身的淋巴结明显水肿,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切面湿润外翻、内脏淋巴结包括支气管淋巴结、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也明显肿胀。肺水肿,严重的肺实质病变,整个肺有红色和紫色的病变,呈出血性弥漫性肺炎,尤其在尖叶、心叶、间叶及隔叶的尖部出血;另外还发现在喉头和气管部发生增生、充血、出血。同时肺脏显著增大,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粘液和泡沫。心内膜,心外膜有出血点。肾肿大,表面密布点状出血,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盂严重出血,膀胱黏膜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有部分的猪表现为肝脏病变,如肝硬化、肝脏变黄、肝脏质地变脆,肝表面出现坏死灶或白斑,有的病猪肝表面有少量纤维素样物质渗出,胆囊增大,胆汁粘滞。
该病病因复杂,重在预防。到目前为止,此病无特效药物,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2)重视猪群的饲养环境管理工作,减少各种应激因素,杜绝串圈,对病死猪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3)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妥善保管,按时、足量、规范做好免疫注射工作。(4)猪舍及周围环境、用具等采取定期消毒,做到每天清洗、每周消毒,每半月一次大消毒,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感染。(5)猪群稳定之后,定期使用保健药物预防,提高猪只自身免疫力及猪群抗病能力,杜绝滥用抗生素。
(1)由于该病发病快,病程长,当发现有疑似病猪时应及时隔离,并对整个猪场采取消毒措施,注射或滴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的发生、发展,但不可滥用、过量的使用抗生素,以防止由于注射过量给病猪带来的二次伤害,加重病情。(2)在此基础上,使用中药固本培元。目前,用于治疗猪无名高热的中草药多属于清热解毒药,其中应用较多的有金银花、柴胡、甘草、大青叶等。有关资料显示,在猪场有猪发病时,使用青霉素、安乃近、地塞米松、利巴韦林、黄芪多糖等治疗后见好转,但3d后又发烧40~41℃,此后,再用金银花、玄参、连翘、大青叶等煎水给病猪喂服后并注射安乃近、免疫干扰素、黄芪等降温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标本兼治,连续用药2d后,大部分猪精神好转,继续用药3d,除早期发病的猪只死亡外,其它病猪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精神好转,食欲恢复。猪场经过上述治疗1个月后未见复发。
(1)由于该病治疗难度很大,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用药合理、方案可行、药量足、疗程够,治疗效果还是良好的。在临床上首先采用标本兼治、固本培元疗法,侧重提高猪只机体免疫力。改善饲养管理环境,改饮电解质多维葡萄糖粉,提高猪群的抵抗力,可有效达到预期治疗目的。(2)实践证明,发病初期高热时,不宜大量注射退热药物和抗生素。(3)对病情特别严重、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应及时果断淘汰,防止疫病传播、流行。(4)病死猪严禁食用、出售、转移等,并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的安全。(5)在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作用也给以后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2012–07–18)
S858.28
B
1007-1733(2012)11-00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