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陈少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
现实中的事物从一种层面看具有异质性,从另一种层面看又具有同质性。其中同质性对于认识事物本质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孪生姐妹或兄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人与人之间存在异质性。但是正常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生理功能和相似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同质性[1]。推而广之,多种多样的方剂也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本文拟从同质性和异质性的角度对方剂进行论述。
方剂是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按着一定的规矩(组方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明确其用量,使之层次分明,切中病情的药物配伍组合[2]。从概念上看,方剂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由药物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含着组成(包括剂量、剂型和用法)、功效(治法)和主治病证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剂的同质性是指方剂在组成、功效和主治等方面具有相近性或同一性;反之,方剂的异质性是指方剂在组成、功效和主治等方面的不同性或差异性。
由于方剂的组成主要决定了方剂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因此,方剂学更重视从组成角度对方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进行分类和比较,如方剂的类方就是主要强调其组成的同质性。虽有人提出“类方是特定研究范围内在组成和主治上具有相似性的一类方剂”[3],但决定方剂主治的因素首先取决于其组成和配伍关系,其次组成药物的剂量、剂型等亦是重要因素,因此决定方剂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因素也是多样的。
由于方剂首先是药物组成的,因此,组成的相似度和组成基础上的配伍关系是决定方剂同质性和异质性的首要因素。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均具有组成多为补气药物的同质性,决定了它们同属于补气类方剂,同具有补气健脾作用和主治脾胃气虚证。由此,组成的同质性决定了它们具有功效和主治的同质性。但是,四君子汤平补平泻的配伍决定了其功效为补气健脾,主治单纯脾胃气虚证;六君子汤由于配伍了健脾化痰药物决定了其功效为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参苓白术散由于配伍了祛湿止泻药物决定了其功效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气虚湿盛证。因此,组成同质性的方剂,由于其具体配伍的异质性,而表现出功效和主治的异质性。从这个角度上看,方剂同质性和异质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却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方剂的本质与分类。
药物的用量直接决定药力的大小,某些方剂中用量比例的变化还会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从而可能改变该方功用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4]。因此,组成同质性的方剂由于其药物的用量比例发生了改变,导致其功效和主治的异质性。代表性的方剂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的配伍中以大黄用量最重为君药,枳实、厚朴用量较轻为臣佐药,故其作用主要为泻下通便,主治阳明腑实证;而厚朴三物汤厚朴用量最重,枳实、大黄用量较轻,为臣佐药,故其作用主要为行气通便,主治气滞便秘证。其他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等亦属此类。
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制成不同的剂型,其作用亦有所区别。如李东垣云:“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组成具有同质性的方剂,由于采用不同的剂型,其功效、主治也会发生改变。代表性方剂如桂枝茯苓丸和催生汤,桂枝茯苓丸剂型为丸,“丸者缓也”,可活血化瘀,缓消癥块;改为汤剂后,“汤者荡也”,作用峻猛,有活血催生下胎之功,主治难产。其他如理中丸和人参汤等等亦属此类变化。
现行方剂学教材常常采用汪昂《医方集解》的综合分类法对方剂进行分类,体现了“以法统方”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教学和临床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和临床中也发现,《方剂学》中某些章节的划分还是过于宽泛而不利于指导临床和教学。如理血剂将方剂分为活血化瘀剂和止血剂两类,所有活血化瘀类方剂统列在一起,偏重于其活血化瘀功效的同质性而忽略其异质性,使人难以区分其具体差别。如果根据其药物组成和配伍关系的不同将其分为泻下活血(如桃核承气汤)、理气活血(如血府逐瘀汤)、补气活血(如补阳还五汤)、温经活血(如温经汤)和活血消癥(如桂枝茯苓丸和鳖甲煎丸)等,这种在同质性基础上异质性的划分,使方剂的分类更为简明,更能体现“以法统方”,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和临床。
如果承认方剂存在同质性和异质性,那么方剂中就存在着同质方和异质方。显而易见,同质方是指在组成、功效和主治等方面具有相近性或同一性的方剂;异质方是指在组成、功效和主治等方面具有不同性或差异性的方剂。同质方和异质方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能够从组成、功效和主治上对方剂进行新的划分。据此,同质方分为药同方(类方)、效同方和治同方;异质方可分为药异方、效异方和治异方。
类方研究侧重组成同质性基础上配伍关系决定的功效、主治异质性的研究,如小柴胡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等类方研究,侧重于在组成同质性基础上具体配伍关系的变化,探讨其功效、主治的差别。《方剂学》则侧重于功效同质性基础上组成、主治异质性的划分,如祛湿剂根据具体组成药物的不同,可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等,分别主治湿阻中焦、湿热蕴结、水湿壅盛、阳虚水停和风湿在表等证。内科学、妇科学和儿科学等其他临床各科侧重于主治同质性基础上组成异质性的差别,如温胆汤、酸枣仁汤、血府逐瘀汤等均有安神之功,均可治疗失眠,偏重于在主治同质性基础上其组成、功效异质性的分析和鉴别,指导方剂的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多种多样的方剂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决定方剂同质性和异质性的首要因素是方剂的组成,其次是方剂组成药物的剂量配比和剂型。正确理解方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认识方剂的本质,对方剂进行分类和比较,进而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郑志国.论劳动的异质性和同质性——兼评学术界的几种观点[J].岭南学刊,2004,10(5):51-55.
[2]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3]冯石强,谢鸣.“类方”之内涵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800-803.
[4]邓中甲.方剂学[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