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樊巧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祖国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对于“毒邪致癌”机理认识的深入,解毒类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初步统计,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剂中配伍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者达30%以上[1],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中配伍使用攻毒祛邪类中药者近40%[2]。
西医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多与饮食、环境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多种癌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3]。外科手术、放化疗仍将是恶性肿瘤的基本治疗手段,而治疗的突破很可能依赖于新药的开发和基因治疗的成熟。中医认为引起恶性肿瘤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早在《素问·评热病论》就己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则毒邪壅滞,气血运行受阻,湿热瘀毒凝滞而发为本病。早在《素问·痹论》就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认识,饥饱失常,情志不畅,寒温失调,可致阴阳失衡,毒邪与痰湿热瘀互结而成本病。
宋代《卫济宝书》载:“癌疾初发,却无头绪,只是肉热痛。”清代何梦瑶《医碥》指出:“酒客多噎嗝,好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笛干涩,食不得入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人已经观察到肿瘤的发生与阴精(血)不足、火(热)毒内蕴有着密切关系。《丹溪心法》载:“凡人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医林绳墨》载:“积者,痰之积也。”“怪病从痰论治”,恶性肿瘤亦属“怪病”之一,可见痰毒是引起该病的重要病机。《医林改错》载:“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风痨臌膈四大证治》载:“血瘀津枯,皆能致噎。”《古今医案按》载:“丹溪治噎膈反胃数条,皆以瘀血治而效。”由此可见,恶性肿瘤与瘀毒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中医药博大精深,它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疗效是客观存在的,在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己不再是作为西医束手无策时的补充调理,而是在恶性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都发挥着积极作用[4]。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祛痰化湿及益气养阴等为主[5-10],药物多用白花蛇舌草、白英、半枝莲、山慈菇、藤梨根、白头翁、黄芪等[11],同时许多天然中药,具有扶正,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可用于高危人群长期服用,对消化系某些癌前病变具有阻断作用和延缓恶变的作用[12-16]。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家的持久努力和不断创新,致中医对恶性肿瘤的特色治法层出不穷。如“三蠲促调法”[17],如选用反畏之品治疗胃癌,疗效显著[18],又如灌肠塞肛法治疗大肠癌等[19]。
中医治病是在辨明疾病病理状态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改善或纠正病理状态的过程。尽管恶性肿瘤病机错综复杂,但是感受“癌毒”却是根本病机之一,故解毒类药物的应用乃治疗的核心[20]。
《外台秘要》搜集记载了诸多解毒之方药,如“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参、青葙、艾、葶苈、苦酒、乌梅之属,此其要也”,又如“巴豆,杀鬼解毒,破积去水,良验”等。《伤寒总病论》载:“太阳证,发于阳者,随证用汗药攻其外”,“阳毒者,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酢之药,令阴气复生,然汗出而解也”,可见其治疗外感病首重解毒祛邪。张从正《儒门事亲》载:“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可见其秉前人之说,治病以解毒攻邪为要。
解毒法即解除毒邪对人体损害的治疗方法。然古之治毒法方,终偏于“外毒”,且不离“火烈之极尽是毒”之经义,药多苦寒。而“内毒”之病多疑难杂症,病性多寒热虚实错杂相兼,临证治之尤当审证求因。毒之为病,暴戾重笃,胶着疴痼,常法方药难敌,前人不息探索,所用解毒之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清营解毒及通瘀解毒等[21]。清热解毒是以寒凉药物使内蕴的热毒得以清解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如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泻火解毒是以泻火攻下的药物直折火毒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热毒重证(极期),温热病或疫病中、极期,常用药物如大黄、黄连等;通瘀解毒是运用活血破血的药物祛除瘀毒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如丹参、赤芍等。
解毒抗癌即消除或减少致癌之毒邪的产生,促进其排出或降低其毒力以控制癌瘤发展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基于毒邪致癌的解毒法应用思路一般有:用有毒之品,借其性猛以攻邪之攻毒法,药常用斑蝥、全虫等;用辛散通泻之品将肿瘤组织通过皮肤七窍排出体外之排毒法,药常用麻黄、大黄等;用清热解毒之品控制、消除肿瘤及其周围的炎症和水肿,控制肿瘤发展之解毒法,药常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22]。解毒类药物的应用当分期而论:癌瘤初期,当祛邪务尽,顾护正气;癌瘤中晚期,流毒扩散,气血耗散,治疗当以扶正气、调阴阳为主;癌瘤终末期,当结毒、流毒并治,扶正与攻毒兼顾[23]。其中抗癌解毒药运用最多,根据药物的性味功用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抗癌解毒类药物主要包括祛风解毒类、化痰解毒类及清热解毒类等[1],其中又属白花蛇舌草运用最多。
目前常用的解毒类药物主要有3类,清热解毒类中药主要有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土茯苓等;攻毒祛邪类中药主要有斑蝥、蜂房、全蝎、水蛭等;其他类解毒药主要有急性子、猫眼草、硇石、石见穿等。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张仲景开创了剧毒中药治疗瘀、痰、奇、怪等顽症的先河。在《伤寒杂病论》中共使用各种剧毒中药24种,如乌头、巴豆等,其创制的方剂中含有毒药的方剂179首。我国历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许多治疗癌瘤的方药均是以“攻毒”为要。基于以毒攻毒概念,以毒攻毒法中以配伍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及清热药为主,药物性味以寒凉之品居多[24]。目前临床上已广泛运用解毒类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在治疗宫颈癌方剂中配伍土茯苓、败酱草、蒲公英等[25],运用清热解毒、止血止痛之栓剂抑制局部肿瘤组织的生长,缓解局部症状[26];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改善腹痛、食欲不振症状[27];肝复乐与去甲斑蝥素联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28];硇砂合剂与硇砂抗癌胶囊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能够显著控制肿瘤发展。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炎症是促进其本身发展和恶化的病理因素之一,清热解毒法能够控制和减轻恶性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实验研究提示清热解毒中药发挥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调控细胞信号通路及抑制血管生成等多方面效应有关[29]。
由此可见,目前对于解毒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种中药或某一种药理作用,而忽视了复方的多重作用及中医的整体治疗观。从文献来看,治疗恶性肿瘤配伍清热解毒药物的临床报道大都见于20世纪90年代,而对于近10年的临床报道与统计分析甚少。同样,对于攻毒祛邪药物配伍规律的研究亦较为薄弱,统计分析工作鲜见。基于毒邪理论,探讨解毒类药物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方剂中的配伍规律,能够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处方用药提供有益的参考。
[1]吴勉华.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恶性肿瘤用药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255-258.
[2]吕翠霞,李秀荣.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9(3):65-68.
[3]刘新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与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1-2.
[4]陈治水,邓伟哲,李春雷.中医中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9,28(6):475-477.
[5]王玉荣,谈勇.中医药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思路与方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2):58-59.
[6]周书.原发性肝癌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7):1647-1649.
[7]王欣,孙庆明,张红霞.结直肠癌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5):467-468.
[8]吴秋玲,卢宏达,郭继龙,等.虫类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5):71-73.
[9]李永新.食管癌中医治疗进展[J].甘肃中医,2001,14(5):78-80.
[10]孙韬,左明焕.胰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6(6):44-46.
[11]马建伟,陈宝,支艳,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中医辨证治疗[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5,21(4):225-227.
[12]吴万垠,于尔辛.中医药对肿瘤阻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杂志,1998,39(5):308-310.
[13]张金生,林培中,戎振鹏,等.抗癌乙片对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性治疗[J].中医杂志,1990,31(10):23-25.
[14]邱佳信.中医中药对肿瘤预防作用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3,34(9):560-561.
[15]田养年.防变灵治疗胃癌前病变120例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3):153-155.
[16]袁红霞,冯学瑞,刘向红,等.茶色素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2001,18(2):封底.
[17]万春,李慎勤,唐晓玲,等.当代中医对消化系肿瘤特色治法综述[G]//全国第二届喻嘉言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南昌: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07:41-43.
[18]林通国.关于中医药防治胃癌的讨论[J].中医杂志,1989,30(6):48-49.
[19]王绪鳌.老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1):21.
[20]刘延庆,戴小军.“癌毒学说”与中医肿瘤学的突破[G]//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广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629-630.
[21]王玉玺,王松岩.毒邪理论与治疗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10,9(3):192-194.
[22]周宜强.运用攻毒、排毒、解毒法治疗恶性肿瘤[J].中国中医药报,2007,12(5):1-4.
[23]王笑民,张青.基于“癌毒”的肿瘤发生发展规律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33-1536.
[24]林丽珊,蔡文秀,许云禄.徐长卿多糖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10(5):40-42.
[25]姚九香,王明义.自拟四核清宫丸治疗宫颈癌18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1998,11(2):35.
[26]刘赛欧,龙胜朝,任渝江,等.麝胆栓治疗晚期宫颈癌临床症状的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95,11(4):26-27.
[27]张志芳,李书成,曾柏荣,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50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3):192-201.
[28]刘安,单德琴.肝复乐与去甲斑蝥素联用治疗中晚期肝癌[J].内蒙古中医药,1998,17(4):61.
[29]潘磊,陈培丰.清热解毒中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6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