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

2012-04-13 05:31:16文乐兮魏飞跃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补气小便气血

文乐兮,魏飞跃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产妇在新产后及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由于产后气血骤虚,加之胞宫脉络受损,血液离经成瘀,使得产后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用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结归纳产后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其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1 产后病的病机特点

常见的产后病有: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汗证、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抑郁、产后血劳等。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无外虚、实两类。其虚包括津血耗伤和元气受损。由于分娩用力、出汗、产创和出血,亡血伤津在所难免。阴血暴亡,虚阳浮散,变生他病,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血劳等。同时,由于分娩是一个持续消耗体力的过程,元气因此损伤。若产程过长,产时用力耗气,产后操劳过早,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而致气虚失摄,冲任不固,可致产后小便不通、产后恶露不绝、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汗证、产后发热、产后血劳等。其实包括瘀血内阻和外邪内犯。分娩创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离经成瘀;或胞衣残留,瘀血内阻。瘀血停滞,败血为病,可致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抑郁等。其次,元气、津血俱伤,腠理疏松,形成所谓“产后百节空虚”,此时生活稍有不慎或调摄失当,感受寒热之邪,不仅寒凝热灼成瘀,而且可致气血不调,营卫失和,脏腑功能失常,冲任损伤而变生产后诸疾。

综上所述,产后病病机特点为“多虚、多瘀、易寒、易热”,它是产后病发生的基础和内因[1]。

2 产后病的组方用药特色

古人云:“产后专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主,盖产后气血大虚,且有瘀滞,虽有诸症,皆以末治。知乎此,则女科之大要得矣。”(《妇科精华·先哲粹言》)在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方遣药尤应注重产后多虚多瘀的基本特点,正所谓“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2.1 立足气血之虚

清代著名妇科专家傅青主云:“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因此,对产后病的治疗,前人主张“大补气血为先”。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气药血药,当有主次之分。

补气为先者如:因产时或产后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而致产后血晕者,治宜益气固脱,常用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回阳救逆的附子,方用参附汤;气虚冲任不固,而致恶露不绝者,治宜补气固冲,常将益气健脾之人参、黄芪、白术,与止血固冲之阿胶、艾叶、益母草等同用;气虚而致汗出不止者,治宜补气养阴、固表止汗,常用黄芪、白术、熟地黄、麦门冬配伍煅牡蛎、浮小麦等,方如黄芪汤;气虚失约而致乳汁自出者,治宜益气补血,佐以固摄,可用补中益气汤加芡实、五味子;气虚无力通调水道,而致小便不通者,治宜补气升清、化气行水,可将益气养阴药与渗湿利水药相伍,使利水不伤阴,补气不留邪,方如补气通脬饮;气虚发热者,治宜益气升阳、甘温除热,常用人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配伍柴胡、升麻升阳举陷。

补养阴血为重者如:失血伤津,阴虚风动而致发痉者,治宜育阴养血,息风止痉,常用白芍、阿胶、龟甲、鳖甲、麦冬、地黄等配伍牡蛎、天麻、钩藤;血虚阴亏,经脉骨节失养而致身痛者,治宜养血滋阴,通络止痛,常用当归、熟地、白芍配伍鸡血藤、秦艽、川断、杜仲、桑寄生、独活;若阴虚火旺,热灼膀胱而致产后小便淋痛者,治宜滋肾养阴,清热通淋,常用生地、熟地伍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猪苓等,方如化阴煎。

气血并重者如:产后气血暴脱,脾肾虚弱而致产后血劳者,治宜峻补脾肾气血阴精,常取益气养血、滋阴填精之药与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组合成方;产后心脾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致产后抑郁者,宜将健脾益气,补血养心药配伍安神之品;倘产后气血虚弱而致缺乳,治宜补气养血通乳,常用黄芪、人参、当归、麦冬、猪蹄配伍木通、桔梗,方如通乳丹;气血亏虚,胞脉失养而致产后腹痛者,治宜补血益气,缓急止痛,可将人参、山药和当归、熟地、阿胶、麦冬相伍,使“气血既生,不必止疼而疼自止矣”[2]。

2.2 关注瘀留邪犯

产后“多瘀”,“瘀”的形成有因分娩创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离经成瘀者;有产后元气受损,“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者[3],所谓因虚致瘀;还有因为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凝热灼成瘀者。因此,治疗产后病的方剂中,每多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如有产后通用方之称的生化汤,即配有当归、川芎、桃仁。傅氏称誉“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主张“产后危疾诸症,当频服生化汤……”[3];《盘珠集胎产症治》尤倍加推崇:“予考新产诸方,莫若生化汤为产后第一妙方。其方芎、归、桃仁温中行血,善去旧血,骤生新血,佐以炙黑干姜、炙草,引入三味入肺肝,行中有补,化中有生……此实治产之良方,保全产妇之圣药也。”他如用于产后的桃红消瘀汤、散结定疼汤、补血定痛汤等,亦无不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值得提出的是,在组方选药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选用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如选用擅入下焦、胞宫、肝肾的牛膝、穿山甲等[4];二是基于产后多虚的病理生理特点,临证化瘀时攻逐不能太过,或在化瘀的同时,适当配伍益气养血之品,使化瘀不伤正。生化汤中傅氏强调重用既可补血又能化瘀之全当归,亦寓此意。

产后血室正开,百节空虚,外邪极易乘虚而入。若邪毒直窜筋脉而致发痉,治宜解毒镇惊、理血祛风,常用防风、白芷、羌活、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僵蚕、蜈蚣等配伍成方。若正邪交争而致产后发热,当视邪毒所犯之部位区别用药:犯表,宜养血祛风、疏散表邪;直侵胞宫,则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疏风散寒解表,常用荆芥、防风、苏叶等;疏风散热解毒,多用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清热凉血解毒,可用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鱼腥草、丹皮、赤芍等。若湿热邪毒乘虚入侵膀胱而致小便淋痛,治宜养阴清热、利湿通淋,常用车前、木通、滑石、黑栀子、黄芩、泽泻、赤茯苓配伍当归、生地、白芍等;其热伤胞络而致尿色红赤者,宜加白茅根、小蓟、地榆、旱莲草;小便浑浊者,可加萆薢、菖蒲。若风寒乘虚稽留骨节、肢体而致产后身痛,治宜养血祛风、散寒除湿,常用独活、防风、细辛、秦艽、寄生、牛膝、杜仲、当归、川芎等,代表方如独活寄生汤、防风汤、趁痛散。

2.3 辅以药膳调养

药膳是在中医辨证立法的基础上,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妥善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产后多虚多瘀,虚则易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饮食等而变生诸病;瘀则胞宫冲任被阻,旧血留滞,新血不生,进一步伤血耗气。因此,补虚祛瘀为产后病治疗的关键。然产后胃气较弱,且需哺乳,故不宜大寒太热及峻猛攻伐之品。药膳既有药物之性,又有食物之味。用食物补其虚,填其精;以药物活其血,祛其邪。食借药力,药助食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产后病理生理特点吻合,最宜于产后调治。如张仲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产后腹中冷痛及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唐《食疗本草》用鸡子、醋、好酒煎汁治疗产后血不止;宋《太平圣惠方》中有“食治产后诸方”15首、《圣济总录·食治产后诸病》中有方24首,他如治疗产后乳汁不下的通乳丹、鲫鱼通乳汤,治疗产后大便难的奶蜜饮、麻仁苏子粥等均为产后常用药膳。

3 产后病的用药慎忌

《丹溪心法》云:“产后无得令虚,当以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张子和曰:“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两位医家一主补虚,一主攻邪,各有所偏。治疗产后病,既要重视其气血亏损、百脉空虚的特点,不能滥用攻伐,亦不可因强调虚证而忽视产后病的实邪,徒用补法。《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

产后多虚多瘀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其用药的慎戒。一般而言,新产后(分娩三候内),为了促进败血的祛除,加速新生,故以祛瘀为主,辅以生新之品;产后恶露已净,则以补益气血为要,辅以祛瘀之药。

关于产后用药,前人还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不可过于削伐,清热慎用芩连,温里慎用附桂。另外,产后胃气虚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导之品既重伤胃气,又使乳汁减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术、麦芽、神曲之类尤当慎之。

[1]孙健.活血化瘀法治疗产后病举隅[J].山东中医杂志,2010,29(4):283.

[2]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122

[3]清·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18.

[4]许金玉,苏丽昕.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的辨证思路[J].甘肃中医,2010,23(7):35.

猜你喜欢
补气小便气血
Ganoderma lucidum: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hytochemistry,eff icacy,safety and clinical study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20:44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气补阴就吃黄精炖瘦肉
女性与气血的不解之缘
基层中医药(2021年1期)2021-07-22 06:56:52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气血亏虚 日常如何“补”救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6
找棵树